撞月
撞月
撞月,就是送宇宙飛船到月球,撞擊月球表面。
撞月
日本的“月亮女神號”(SELENE)在2009年6月11日撞月。
美國的月球隕坑觀測和遙感衛星(LCROSS, 2009)在2009年出發。美國科學家2010年10月21日公布了2009年10月撞月的數據分析結果,證實 月球的地面下埋藏有冰、銀和水銀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化學物質。
撞月
然而,即使在NASA掌握了“軟著陸”的技術之後,撞月行動仍在繼續。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任務控制員例行公事般地指揮大型“土星”火箭助推器撞擊月球,震動月球表面,讓“阿波羅”號進行測量。他們發現,撞擊比繞軌道運行容易得多。月球不均衡的引力場以奇怪的方式拖著衛星,如果不經常更改路線,人造衛星往往會撞向月球表面。因此,月球變成舊式飛船的墓地:美國所有5個“漫遊者”號(1966年至1972年)、蘇聯4個“月球”號(1959年至1965年)、美國兩個“阿波羅”號月球衛星(1970年至1971年)、日本的“飛天”號(1993年)和NASA的“月球勘探者”(1999年)都最終“葬身”於它們自己製造的凹坑裡。所有這些經歷遲早會派上用場。
NASA的研究人員制訂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也就是在月球上找到水源。他們將通過撞擊月球表面的方式實現這一點。NASA計劃在2009年發射“月球隕坑觀測和探測衛星”(LCROSS)以及“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 NASA的相關研究小組的負責人托尼·科拉普雷特在解釋這個任務時說:“我們認為月球上一些永久處於背面的環形山裡有冰,因此我們將要撞擊其中一個環形山,激起碎石,分析衝擊波,以尋找水的痕迹。”這一實驗可能再重要不過了。
撞月
LCROSS將與LRO使用同一個火箭助推器。LRO是較大的飛船,執行自己的偵察任務。在發射升空之後,這兩個飛船將分離,各自前往月球。LRO繞軌道運行,而LCROSS將撞擊月球。科拉普雷特說,實際上“我們將撞擊兩次”。LCROSS是個雙機飛船:一個小型的智能運載飛船和一個沒那麼智能的大型火箭助推器。運載飛船叫“領頭船”,因為它引領著助推器前往月球。它們一起飛往月球,但各自撞擊。兩次撞擊,助推器先撞。研究人員預計,撞擊力將產生一個20米寬的大坑,揚起高達40公里的塵埃。緊接著,“領頭船”將拍下撞擊照片,然後飛過塵埃。船上的光譜儀可以進行分析,尋找水、鹽、泥土、含水礦物質以及混合有機分子等的痕迹。“如果那裡有水,或者有其他有趣的東西,我們會發現的,”科拉普雷特說。然後,“領頭船”開始它自己的深度撞擊。像舊式的“徘徊者”號一樣,它將朝月球表面俯衝下去,照相機一路跟拍。在照片傳回地球之後,任務控制員將看到助推器造成的大坑——令人興奮的衝撞。一直到最後,“領頭船”的光譜儀將繼續找水。科拉普雷特說:“我們將能夠監督到從一開始到撞擊前10秒的數據。我們應該擁有足夠的控制力,使其在助推器撞擊地100米範圍內著陸。”“領頭船”比助推器輕三分之一,因此它的撞擊力將相對較小。不過,“領頭船”將製造自己的凹坑和氣流,與助推器造成的氣流融為一體。天文學家們希望,從地球上將能夠看到融合的氣流,從而使人們在“領頭船”撞毀之後還能繼續進行觀察。然而1999年“月球勘探者”的撞月行動。任務控制員們指揮這艘飛船撞擊月球南極附近的舒梅克(Shoemaker)環形山,希望能夠提取到水———就像LCROSS一樣。但沒有找到水。
北京時間12月18日清晨消息,綜合英國廣播公司及美國宇航局網站報道,美國宇航局的GRAIL月球探測器(包括兩顆衛星“潮起”和“潮落”),已經在美國東部時間17日17:28,北京時間18日清晨6:28在地面控制下按計劃撞擊月球,從而最終為該項目畫上圓滿的句號。
這兩艘飛船在地面指令控制下撞向了月球靠近北極附近的一座2500米高的山峰。之所以策劃此次撞擊,目的是避免這兩艘飛船在燃料耗盡后自行墜毀可能會破壞月面上的一些重要歷史遺跡,如當年阿波羅探月的著陸點等等。
格林尼治時間17日22:30(北京時間18日清晨6:30左右),美國宇航局的深空探測網(DSN)確認這兩顆衛星的信號已經失去,這意味著撞擊已經發生,由於撞擊發生在陰影區,因此地面無法監測到閃光現象。在撞擊成功之後,美國宇航局隨即宣布將此次撞擊的地點命名為薩利·賴德(Sally Ride),這是今年年初去世的美國歷史上首位女宇航員。
GRAIL探測項目由兩顆相同的衛星組成陣列開展探測工作,它們發回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這顆探測器獲得了迄今為止精度最高的月球重力場數據,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們解開許多有關這顆星球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GRAIL探測器的正式名稱是“重力恢復和內部實驗室”,它已經於今天清晨撞擊了月球靠近北極的一座山峰,兩顆衛星的撞擊間隔大約為30秒。
這座山峰大約位於月面北緯75度,靠近戈德施密特隕擊坑,當撞擊發生時這裡正處於陰影區。由於GRAIL探測器的兩顆衛星都非常小,體積僅僅相當於一台家用洗衣機大小,而且燃料箱已經清空,因此科學家們預計此次撞擊將無法產生從地球上可以被觀測到的閃光現象。
美國太空總署(NASA)為探測月球是否存在水分,準備今日(2009-10-09)利用一支火箭和一顆衛星連續撞擊月球。透過NASA直播撞擊過程,全球都可見證這次太空探索歷史一刻。此次人為撞月,屬於NASA為安排航天員重返月球所做的準備工作其中一環,科學家也希望藉此了解月球的歷史。
撞月尋水,2009年10月9日
撞月
隕石坑被撞時,會產生相當於1.5噸黃色炸藥的威力,揚起的77.2萬磅灰塵會升至6.2英里高。這時候,緊隨的LCROSS衛星會把握數分鐘時間拍攝影像和分析塵土,然後把數據傳回地球的控制中心。在地球和太空軌道上的天文望遠鏡及攝影機同時會觀測這個影像。到最後,LCROSS會以同一方式撞向月球表面,讓太空總署再一次觀測撞月情景。
NASA於4年前也曾進行類似研究,利用宇宙飛船撞擊“Tempel 1”彗星,探索彗星表層下的物質。但LCROSS比之前的任務更大規模、更複雜和更重要。NASA數以百計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將密切觀察這次任務,預計在數據傳回地球1小時內,便可知道月球是否隱藏了水分。NASA並會透過兩部精密的太空望遠鏡,向外界直播撞月過程,讓民眾有機會實時見證這歷史時刻。
不過,這項探測任務卻引起風波,許多網友發起保衛月球行動,包括聯署給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抗議。有人甚至擔心,“炸掉”月球會否發生像電影《明日之後》般洪水淹沒陸地的浩劫。NASA表示大家無需杞人憂天,因月球經常受到隕石撞擊,這次火箭撞月球根本是小事。
這些探測針將由軌道太空飛行器以高速發射,以便將儀器以碰撞方式嵌入月球表面。隨後,這些科學儀器會將測量數據發回地球,從而揭示月球內部結構。穿透器還可以用於研究表面覆蓋著冰層的木星、土星以及太陽系的其他天體。
碰撞能夠產生10000g的重力,是人體能夠承受力的1000多倍。這些測試用穿透器在發射到月球以前,已經以112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沿著英國製造的長約1500米的測試軌道――用來代替月球的砂質目標――運行了300米。這個試驗在威爾士的Pendine進行,利用了由歐洲最大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組織QinetiQ運行和管理的長測試軌道設施。
倫敦大學學院實驗室主任Alan Smith教授說:“這些是我們最初的試驗,它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有的電子部件在試驗中和試驗后都保持正常的功能。能在一開始就保持一切順利真的是很美妙的事情。”
如果這個開發項目能夠取得良好進展,那麼MoonLite計劃最早會在2013年啟動。MoonLite計劃是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的一個合作項目的一部分。工作組的專家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和英國國家太空中心(BNSC)。
科學家們認為MoonLite能夠帶來關於月球結構的重要信息,如月核的大小和月球地震活動的源頭。該計劃還為測試未來機器人和人類探索所必需的太空通信網路提供了很好的機會。MoonLite將能夠到達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波羅航天器不能到達的區域。
英國太空董事會主席Keith Mason說:“這個計劃為推動英國在小型衛星、通信和機器人技術等探月專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在解釋月球演化的學說中,最成功的一個是“岩漿海假說”。它認為月球形成早期曾擁有一個深達數百千米的熔融表層。在這片岩漿海中,輕的物質上升,重的物質下沉。但支持這個假說的依據主要來自阿波羅登月宇航員帶回的380千克月球岩石土壤樣本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遙感資料。這些樣本多采自月球正面的赤道區域,月球兩極和背面的數據嚴重缺失。要搞清楚月球地質狀況和月球演化的奧秘,必須要得到這些空白區域的數據。
經過阿波羅探月的喧鬧后,探月進入沉寂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掀起又一輪探月熱潮。從那時起到現在,累計有日本“飛天”探月器的子衛星“羽衣號”(1993年),美國的“月球勘探者號”探月器(1999年),歐洲的SMART-1(2006年),印度的“月船撞擊探測器”(2008年),日本的月亮女神中繼星(2009年)等多台探測器受控撞月。這些撞月器往往將獲取圖像與光譜分析相結合,開啟了撞月考察的新時代。它們多半墜落於以往探月器未曾光顧的區域,搜集了大量以前未曾得到的數據,其中就包括曾轟動一時的極地水冰的發現。
通過撞擊月球獲得月面及月面以下物質的光譜已經成為主流做法。今年5月,美國還將發射一顆名為“月球軌道探測器”(LRO)的探月衛星,為了尋找月球極地存在的水,屆時它會釋放一個子衛星“月球坑觀測與感知衛星”(LCROSS)撞擊月球極地,激起塵埃雲,母衛星在飛越塵埃雲時收集數據並傳回地球。
中國探月工程的第二階段為“月面軟著陸探測與自動巡視勘察”。在軟著陸階段要攻克著陸軌道設計與制導、導航與控制等技術。
月球南北極地下應有“水冰”(water ice)礦,是40多億年前,太陽系隕石風暴期間由大批彗星和小隕石帶進來的,現在還應趴在月表下,別來無恙。
美國科學家2010年10公布的結果
月球上不僅有水,而且含有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硫磺等化合物和汞、銀、鈉、鎂等金屬成分去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還在為月球上有沒有水而爭論不休。如今,月球上不僅發現了水,還發現了“元素寶庫”。根據美國科學家21日公布的去年10月撞月數據分析結果,月球的地面下埋藏有冰、銀和水銀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化學物質。
2009年,NASA將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 )和月球隕坑觀測和遙感衛星(LCROSS)送入太空,開啟“雙星探月”之旅。LRO 將在距月球表面50公里的高度飛行,執行為期一年的勘測任務,而由半人馬座火箭和“牧羊人”航天器組成的LCROSS繞地球飛行4 個月後,終將撞向月球,完成探測計劃。
撞月時,半人馬座火箭首先撞擊月球的凱布斯坑,這是位於月球南極一個環形山附近的隕石坑,長年保持著零下100 多度的低溫。重約2.2 噸的半人馬座火箭撞月後激起了兩部分塵埃:一部分由蒸汽和微塵組成;另一部分由質量更重的物質組成。緊隨其後的“牧羊人”航天器拍下撞擊照片,然後飛過撞擊掀起的塵埃,以便其攜帶的光譜儀對塵埃成分進行分析。之後,它也墜毀在月球表面,其攜帶的儀器對這一過程一路跟拍。
根據NASA當時的說法,撞擊十分成功,不僅撞出了大約有三分之一足球場那麼大、一個游泳池那麼深的大坑,而且激起了大量的月球土壤灰塵和土壤碎片。在這些灰塵和碎片中,美國科學家們獲得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去年11月,NASA公布了初步的研究結果,認為月球地面下有水存在的痕迹,但是沒有具體透露水的形式以及其他相關科學數據。經過近1 年的分析和研究,NASA的科學家終於在21日對外界公布了初步的月面撞擊研究成果———結果令人欣喜而震驚。
公布的結果顯示,去年撞月激起的月球灰塵和土壤碎片中,除了含有大量以冰的形式存在的水以外,還含有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硫磺等化合物和汞、銀、鈉、鎂等金屬成分。這不僅讓人們長期爭論的話題———月球到底有沒有水———畫上了句號,也讓人們對月球結構和形成有了更加全面和細緻的了解。
月球坑觀測和感測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安東尼。科拉普雷特將凱布斯坑形容為“月球的綠洲”,撞擊中發現的元素種類之多,超出了此前的預料。
據估計,此次發現的水和水蒸氣的含量占被撞擊的凱布斯坑總質量的5.6%,土壤中含有水的濃度比預期中要高。水和其他元素如果加在一起的話,總含量將佔凱布斯坑土壤總質量的10%- 15%,這遠比此前預計得要高。NASA負責撞月項目的主要科學家、布朗大學撞擊專家彼得。舒爾茨稱:“這個地方就像是一個元素寶庫。”
在舒爾茨看來,冷凍條件是這些礦物質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這些水資源對未來的探月活動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而且,月球兩極可能存在更多與凱布斯坑類似的地方。
減速、下落、撞擊……北京時間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於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月球豐富海區域。在撞擊過程中,嫦娥一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中國探月一期工程宣布完美落幕。
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看到,為了保證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號任務飛行控制組選擇在青島和喀什兩個測控站同時能夠進行測控的時間段內進行撞月控制。15時36分,嫦娥一號衛星開始減速,16時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豐富海區域。
“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確定將實現軟著陸,技術跨度大,為在撞月過程式控制制和軌道測定方面積累經驗,減少後續工程風險,決定在嫦娥一號衛星壽命末期,控制衛星撞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目前二期工程各項工作已全面展開,著陸器和巡視器技術是工程中的重要關鍵技術。
從發射升空開始,嫦娥一號衛星累計飛行494天,其中環月482天,期間經歷三次月食,5次正\側飛姿態轉換,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佈、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為我國月球探測後續工程和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何撞月?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介紹,嫦娥一號壽命即將到期,與其自然墜落,不如地面控制讓它撞擊月球。這樣可以獲得落月過程的一些控制經驗,為探月工程二期實現軟著陸做好技術儲備。另外,也可以通過撞擊的揚塵分析得到月球表面土壤的一些成分。從另外的意義上來說,撞擊讓月球表面第一次留下了中國的痕迹。
怎樣撞月?
朱毅麟說,嫦娥一號繞月飛行的速度大約為1.68公里每秒。在落月的起始,地面對其實行變軌,讓其沖著月球的表面飛行。從開始向下飛行開始,幾分鐘之內,嫦娥一號就能夠以大約1.68公里每秒左右的速度撞擊到月球。
為何選擇這個時間?
嫦娥一號落月的時間精確到秒。為何選擇這個時段,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解釋,時間的選擇和多個因素有關。首先,嫦娥一號已超期服役將近200天,衛星所剩燃料較少,因此在燃料耗光之前需要及時操控其落月。還有,為了更好觀測,繞月衛星必須運行到地面控制和觀測均較好的時段落月。
落月地點如何選擇?
龐之浩說,首先,這個地點必須容易被地面觀測到,現在的撞擊點在月球的赤道附近,而且是面對地球的一面,很有利於地面觀測。另外,這個地點可能是將來探月二期探測器選擇落月的地域,現在撞擊后可以通過地面觀察到這個地點的一些情況。
撞擊坑最大?
在我國撞月之前,美國、歐洲和印度分別利用各自的衛星或者探測器完成了一次撞月。從撞擊月球的重量上看,嫦娥一號是已經撞擊月球的探測器中最重的一個,除去燃料的重量就已經達到1.15噸,而前幾個撞月探測器的重量都沒有超過1噸,因此嫦娥一號撞出的坑很有可能是目前撞出的坑中最大的。
會產生“太空垃圾”?
2月11日,美國和俄羅斯的兩顆通信衛星在太空相撞,併產生大量太空垃圾,專家預計這些碎片將對其他衛星以及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那“嫦娥一號”撞月會不會帶來新的“太空垃圾”?對此,紫金山天文台的專家分析稱,美俄衛星撞擊之所以產生“太空垃圾”,是因為它們“兩敗俱傷”,而嫦娥一號衛星與月球相比,無論是體積還是質量都有懸殊,兩者撞擊只是給月球“搔癢”,衛星粉身碎骨,月球則是毫髮無損,由此產生碎片和塵埃還是會被月球吸引到它的表面,因此,兩者撞擊不會產生新的“太空垃圾”。
專家王思潮舉例說,在地球上拆房子、爆破煙囪等,都會產生大量的灰塵和碎片,但過不了多久,這些碎片還是要落回地面的。嫦娥撞月產生的碎片,和在地球爆破煙囪的結果相差無幾,惟有不同的是,月球上的這些揚塵落回月球表面的時間會長一些。(綜合新華社 京華時報 南京晨報 北京科技報)
月亮上,那一片豐富海
月亮上的海,是不是就像我們在陸地上所看到的樣子呢?答案是否定的。滿月時,在地球上用肉眼乍看月球,是一個潔白光亮的圓面。仔細觀看,則會看到在明亮的月面上有許多黑色的斑紋。通過望遠鏡觀察月球時,會清楚地看到月球表面的顯著特徵:有些區域明亮,有些區域暗黑,大大小小的亮區和暗區交錯布滿月球表面。早在幾百年前,人們就已從望遠鏡中觀察到了月球表面的這種特徵。當時,人們以為那些大的暗區是月球上的海、洋,小的暗區則被當作是月球上的湖、灣,並以此給予命名。這些名稱,直到今天還繼續沿用。後來人們才知道,月球上的海洋和湖灣,與地球上的海洋和湖灣是完全不同的,那裡根本連一滴水都沒有。
月球上的暗區(即所謂的海、洋、湖、灣),實際上是一些面積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低地。由於那些地方廣泛分佈著熔岩流形成的比較年輕的岩石,又比較低洼,對太陽光的反射率較低,同周圍地區相比,呈現為暗黑色。而月表那些亮區,則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脈。其組成物質主要是比較古老的岩石,對太陽光的反射能力很強,相比之下顯得非常明亮。“阿波羅”號系列飛船在月球上實地考察的結果,證明這種對月面明暗區域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
河北天文台能觀測撞擊
“嫦娥一號”衛星撞擊月球時,由於中國將沒有探測器圍繞月球飛行,所以,能否觀測到衛星撞擊的過程和撞擊產生的效果,將極大影響“嫦娥一號”撞擊的價值。
但是,歐陽自遠院士認為,利用“月亮女神”衛星對“嫦娥一號”衛星撞擊月球的全過程實施觀測的難度非常大。要讓“月亮女神”觀測到撞月全過程,必須保證撞月的時候,“月亮女神”正好飛行到撞擊的上空。並且,“月亮女神”攜帶相機的拍攝角度正對撞擊地點。這兩個條件,要通過兩國科學家的通力合作。
蕭耐園教授說,“嫦娥一號”衛星撞擊月球形成的巨大塵埃,國內只有河北興隆國家天文台的2.16米射電望遠鏡能觀測到,科學家根據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紅外線光譜,能夠對月球的塵埃成分進行分析。
一號“倒”下去 二號三號站起來
根據有關規劃,我國將在2020年前,分三步完成對月球的無人探測。
第一步是對月球進行環繞遙感探測;第二步是實現軟著陸探測器落在月球表面上,並實地考察月球;第三步,探測器不但要降落在月球表面,而且要從月球採集樣品送回地球供人們研究。這三個步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繞”、“落”、“回”三部曲。探月三部曲實際就是三期工程。根據計劃,嫦娥二號衛星將於2011年年底前完成發射。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號衛星主要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
夢想起飛
2007年10月24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19時09分,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開始。
地月轉移
2007年10月31日,進入連接地球與月球的“天路”即地月轉移軌道,順利與月球交會。
2007年11月5日,第一次近月制動準確實施,進入月球橢圓軌道,成為一顆真正的“月球衛星”。
使命軌道
2007年11月7日,準確進入月球軌道,實現“準確發射,準確入軌,精密測控,準確變軌,成功繞月”。
首幅月圖
2007年11月26日,《歌唱祖國》歌曲從月球軌道傳回。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面圖像傳到了世界各地。
極區圖像
2008年1月31日,首幅由嫦娥一號衛星拍攝的月球極區圖像發布。這是我國首次獲得此類圖像。
月球全圖
2008年11月12日,“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圖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撞擊月球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準確落入月表指定區域,成功完成硬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