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楊的結果 展開

三楊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位楊姓開國上將

三楊,指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中3名楊姓將軍,即楊成武楊得志、楊勇。他們是我軍傑出的戰術家。

楊成武


楊成武(1914--2004)福建長汀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楊成武於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閩西農民暴動,並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任閩西紅軍第三路指揮部秘書、宣傳隊中隊長。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軍團第四軍第三縱隊幹事,第十二師秘書,連政治委員,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紅十一師第三十二團政治委員,紅二師第四團政治委員,紅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率部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
抗日戰爭時期,楊成武歷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晉察冀邊區第一地委書記,冀中軍區司令員等職。1937年率部參加平型關大捷。1939年指揮了著名的黃土嶺戰鬥,擊斃日本軍“蒙疆駐屯軍”最高司令官阿部規秀中將。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任晉察冀軍區第一野戰軍冀中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組織指揮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漢北段戰役等。1948年後任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組織指揮了綏遠戰役,率部參加平津戰役。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中共中央華北局委員。
建國后參加抗美援朝,楊成武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了朝鮮東線的夏、秋季防禦戰役,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和一級戰鬥英雄功勛榮譽章。1952年後,任華北軍區參謀長兼華北軍區黨委書記,副司令員兼京津衛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防空軍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第一副總參謀長兼軍委辦公廳主任。代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副總參謀長兼福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文研究委員會主任。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勳章。是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

楊得志


楊得志(1911—1994)湖南醴陵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於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7師,並隨部隊到井岡山,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起任紅4軍第11師通信警衛排排長、特務連連長、炮兵連連長,參加了文家市、吉安戰鬥和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1932年後任紅15軍第45師新編第93團長、紅1軍團第7師20團團長、第1師1團團長。曾奉命率紅1團堅守陣地三晝夜,打退國民黨軍3個師的輪番進攻,受到總部的表彰,並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1934年10月參加長征,率團擔負前衛和先遣任務。曾指揮紅1團強渡天險烏江,全殲嵩明縣城守敵;繼又組織“十七勇士”突擊隊強渡大渡河,為後續部隊打開通路。到陝北后,任紅1師副師長。1936年參加東征戰役后,任紅2師師長,率部參加西征和山城堡戰役。1937年1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役。1938年任第344旅副旅長和代理旅長,帶領100餘人翻越太行山,越過平漢鐵路封鎖線,在滑縣與689團會合后,取得全殲偽軍扈金祿部的勝利。隨後於平漢路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開闢抗日根據地。1939年春任冀魯豫支隊支隊長,率部在冀魯豫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壯大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曾連克曹縣、定陶,全殲兩縣城的反動武裝,並接連發起討伐國民黨石友三、丁樹本等部數萬頑軍,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起任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組織軍民開展敵後平原游擊戰爭,以“掏老窩”的戰術,多次挫敗日偽軍“掃蕩”;同時組織部隊和群眾進行生產自救,戰勝天災人禍,鞏固和擴大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4年4月返回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1和第2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了邯鄲、正太和青滄戰役。1947年6月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保北、清風店戰役。11月在朱德、聶榮臻領導下,指揮石家莊戰役,開創了奪取堅固設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國民黨軍在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第2兵團(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指揮冀熱察和察綏戰役。平津戰役中,率部圍困、攻克新保安,全殲守敵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另2個師。后率部參加太原戰役,繼又進軍西北,參加隴東追擊戰和蘭州、寧夏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兼任陝西軍區司令員,組織部隊參加修建寶(雞)天(水)鐵路(即隴海鐵路的盲腸段)和屯田墾荒。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第五次戰役和秋季防禦作戰。1952年夏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所部創建坑道防禦體系。
1954年回國,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併兼任該系主任。1955年4月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司令員。1969年起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武漢軍區司令員,1979年1月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0年3月2日,中共中央決定:鄧小平不再兼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總參謀部黨委第一書記,由楊得志接任;楊得志同時擔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常委兼副秘書長、軍委辦公會議成員,參與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楊得志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楊勇


楊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楊世峻,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湖南瀏陽縣人。是中共聞名的“三楊”之一(另二人是楊成武、楊得志)。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湖南省瀏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八軍政治部宣傳大隊長、營長、團長、師政委、魯西軍區司令員、延安軍事學院高?隊隊長、第二野戰軍5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貴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