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別名《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二首》。是由盛唐作家李白創作的五言詩,出自《全唐詩》。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
【作品別名】《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二首》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五言詩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⑴
【其一】遠公愛康樂⑵,為我開禪關⑶。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⑷。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閑。一坐度小劫⑸,觀空天地間⑹。
【其二】客來花雨際⑺,秋水落金池⑻。片石寒青錦,疏楊掛綠絲。高僧拂玉柄⑼,童子獻霜梨。惜去愛佳景,煙蘿欲瞑時。

作品註釋


⑴《唐書·百官志》:大理寺,有評事八人,從八品下。
⑵《蓮社高賢傳》:謝靈運康樂公主孫,襲封康樂公。至廬山,一見遠公,肅然心服,乃即寺築台,翻《涅槃經》,鑿池種白蓮。時遠公諸賢同修凈土之業,因號白蓮社
⑶《歷代三寶記》:即立禪關於閑曠地。
⑷《法苑珠林》:代州東南五台山,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三百里,巉岩崇峻,有五高台。上不生草,唯松柏茂林,森於谷底,地極嚴寒多雪,號曰清涼山。經中明文殊將五百仙人往清涼山說法,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游此山,遺窟靈跡,即目極多。胡三省《通鑒注》:五台,在代州五台縣,山形五峙,相傳以為文殊示現之地。《華嚴經疏》云:清涼山者,即代州雁門五台山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⑸《釋迦方誌》:索訶世界,一大劫中,千佛出世,尋夫劫波之號,不可以時數推之。假以方石芥城,准為一期之候。中含四大中劫,謂成、住、壞、空也。如從十歲增至八萬,復從八萬至於十歲,經二十反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成劫,以年算之,則經八千萬萬億百千八百萬歲也,止為一小劫耳。《隋書》:每佛滅度,遺法相傳,有正、象、末三等淳漓之異,年歲遠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眾生愚鈍,無復佛教,而業行轉惡,年壽漸短,經數千百載問,乃至朝生夕死。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歸淳樸,謂之小劫。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法華經》:大通智勝佛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跌坐,身心不動。偈曰: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
⑹《涅槃經》:觀一切法,本性皆空。僧肇《維摩誥經注》:二乘觀空,惟在無我,大乘觀空,無法不在。
⑺《法華經》:是時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⑻《彌陀經》:七寶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梁元帝詩:“飄花拂葉度金池。”
玉柄,謂塵尾。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