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四川大學二級學院
四川大學是我國較早開始從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1945年即創辦了四川大學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由四川大學航空系、清華大學航空系等院系共同組建為北京航空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四川省及西南地區是我國航空航天工程領域重要的科研生產基地之一,擁有一大批空天飛行器設計製造、民用航空運輸、維修及配套等企事業單位,形成了完整的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業和航空運輸業體系。四川大學有著100多年的辦學歷史文化,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機械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創新平台,為四川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和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規劃目標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將在學校及有關單位的全力支持下,突破傳統學科與管理體制,堅持以“凝鍊學科方向,匯聚學術隊伍,實現學科交叉,構築創新平台,培育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為發展目標,爭取用5-10年時間,按國家“985工程”創新平台、“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的標準和條件,在人才隊伍、學科方向、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支撐條件等方面打好基礎,形成“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格局,將學院建成在國內外具有明顯優勢和鮮明特色的航空宇航科技高水平人才培養、協同創新與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技術 | ||
先進引導和飛行模擬採用現代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科學發展前沿的理論方法,綜合運用電磁、光電、紅外、模擬、模擬、視覺合成等現代工程技術,從探測、跟蹤、模擬的邏輯、數學、物理原理出發,主要研究空天視覺導航與飛行模擬、探測與跟蹤數學信息技術,包括增強視覺導航、視覺匹配導航、低能見度下合成視覺導航的新一代導航技術;航空器、航天器飛行模擬,飛行模擬器設計製造;空中交通管理感測器網路檢測跟蹤融合;空天探測、跟蹤、控制、導引、通信等方面信息、信號處理,以及雷達、制導、通信、衛星、激光等相應工程問題與由此在激光物理、量子力學等相關物理領域產生的新效應、新問題,並解決在制導和飛行模擬等應用中的實際工程問題。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視覺導航技術 (2)飛行模擬技術 飛行模擬器 (3)感測器網路檢測跟蹤融合 (4)探測與跟蹤數學信息技術 |
飛行器推進與燃燒動力學 | ||
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學 | ||
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學以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為基礎,融合機械工程、材料學、電工電子技術、測量與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採用建模、模擬、優化、科學實驗、工程實踐等方法,主要圍繞各種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產品及裝備,研究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動態服役行為,高精度、高可靠、長壽命、智能化、大轉矩、低能耗、輕量化、免維護等高性能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的創新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空天摩擦學與可靠性工程,空天活動部件界面力學與潤滑理論,空天飛行器結構動力學性能多學科優化,空天飛行器動力傳動與運動系統的性能測試、健康監測和智能控制,高性能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先進位造等共性、基礎和關鍵科學技術問題。 此外,還針對特殊與極端環境下空天飛行器結構與機構中的關鍵技術瓶頸,解決重大理論和設計問題,進行系統集成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創新設計理論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有: (1)飛行器結構設計 (2)飛行器機構設計 (3)飛行器驅動機構與智能測控 (4)空間摩擦學與表面工程 |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 ||
航空宇航力學工程以力學、航空航天工程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是力學、數學、化學、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等高度綜合交叉的學科體系。主要研究空氣動力學,空天飛行器結構力學與強度,超聲振動加速交變應力的疲勞斷裂,構建多因素和隨機性影響的腐蝕-疲勞壽命確定性和隨機性預測模型。 主要研究方向為: (1)航空航天動力學 (2)飛行器結構強度與可靠性 (3)功能梯度材料的力學性能分析 (4)宇航生物力學 |
航空宇航材料科學 | ||
航空宇航材料科學涉及材料學、化學、物理學等多門學科,主要研究空間環境中各種飛行器所需新型材料的設計、製備、成型和服役行為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研究輕質高強高模耐高溫先進樹脂基航空航天複合材料,耐高溫、耐燒蝕、耐低溫、耐輻射、耐原子氧、耐腐蝕、耐濕熱、或耐各種極端環境的納米複合材料,特種纖維、特種橡膠和彈性體、特種塗料、特種粘合劑、航空航天複合材料,以及具有密封、阻尼、熱防護、透波、電絕緣等功能的航空宇航關鍵新材料及製備新技術。同時進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多個系列高性能樹脂、纖維及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工程領域的推廣應用。 |
名譽院長 | 丁肇中 |
特聘院士 | 鄧小剛(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
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教授、博導 | 游志勝楊紅雨王俊峰朱允民羅懋康馬洪 |
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教授、博導 | 李象遠王家序朱東周進民殷國富王健林建鴻王清遠顧宜馬前 |
教授、博導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 游志勝楊紅雨王俊峰朱允民羅懋康馬洪 |
副教授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 李曉峰 |
講師先進引導與飛行模擬 | 楊夢龍薛俊鵬 |
教授、博導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 李象遠高國偉王繁 |
副教授航空宇航燃燒動力學 | 王健禮 |
教授、博導航空宇航機械學 | 文玉華王健林建鴻汪永超 |
副教授航空宇航機械學 | 楊榮松傅波 |
講師航空宇航機械學 | 羅華 |
教授、博導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 王清遠蔣文濤 |
教授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 黃崇湘 |
副教授航空宇航力學工程 | 黃志勇 |
教授、博導航空宇航材料學 | 顧宜傅強陳雲貴劉穎黃維剛毛健馬前 |
副教授航空宇航材料學 | 鄒華維蔣渝 |
研究員空天醫學與人機環境工程 | 樊慶文 |
教授、博導空天醫學與人機環境工程 | 黃寧 |
副教授空天醫學與人機環境工程 | 馮成德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受聘名譽院長
發展建設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全職和兼職教職工5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34人,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等8人,講師8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和新世紀人才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獲得者2人,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3人,科研和教學團隊10個。近年來,承擔了國家航空航天及相關工程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973”、“863”和國防軍工科研計劃等項目80餘項,取得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40餘項。
四川大學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立基礎
根據國家及國防科技工業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針對未來航空航天工程領域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需求,結合國際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及相關科技發展前沿,為了加快推進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建設目標,四川大學在相關院系長期從事航空航天工程領域科學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採取“內聯外引”與“政產學研”聯合共建模式和“創新、開放、交叉、共享”的運行機制,於2011年11月正式創建了空天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江安校區新建航空航天及多學科交叉創新大樓30000餘平方米。
四川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在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第八,2013年正式對外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985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關鍵科技創新平台的建設重點支持“飛行器推進與燃燒動力學”、“先進導航與飛行模擬”、“飛行器結構與機構學”等具有四川大學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