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胃熱
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肺熱胃熱均屬於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里;或因七情過激,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所致。兒童日生夜長,生機蓬勃,陰常不足,陽常有餘,則氣盛,氣盛則易化火,容易出現肺熱胃熱的情況。
常見癥狀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乾燥等。
肺熱:常見癥狀有惡寒發熱,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乾咽燥,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
胃熱:此類患者平時喜歡吃一些煎炸和熱量大的東西,愛吃肉類。常見癥狀有口臭口乾,尿黃便結,舌質紅,苔黃,咽部疼痛劇烈、吞咽困難、扁桃體紅腫、伴發熱、全身不適、口渴引飲、便秘、舌紅、苔黃。
熱證與寒證的區別
寒是冬季的主氣,故寒病多見於冬天,但其他季節亦可見,外寒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寒邪,傷於肌表為“傷寒”,直中臟腑為“中寒”,也可與他邪合併致病為風寒、寒濕等,內寒是臟腑陽氣不足,主要是腎陽不足所致。一般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強痛、身痛、苔白、脈浮緊。
具體表現有:(1)傷寒:外感寒邪,客於肌表,營衛運行不暢,腠理閉阻,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強痛、身痛、苔白、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2)寒痹:寒邪傷絡或筋骨、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熱痛減,遇寒加劇,治宜溫經散寒。(3)中寒:寒邪直接傷里,腹痛腹瀉、腸鳴、嘔吐清水,或戰慄身涼,四肢冷,脈伏,治宜溫中散寒。(4)內寒:陽氣虛弱后各臟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現陽虛里證,畏寒肢冷,氣短、唇青、腹脹便溏。納差,腰脊冷痛,小便頻數,男子陽痿,女子帶下清稀。:
(1)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解肌退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用於肺熱咳嗽,氣急喘促,發熱口渴,常與麻黃、杏仁等配伍,如麻杏石甘湯。現用中成藥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就應用了此方劑,針對兒童生理特點,清肺胃熱,治療兒童感冒。此外石膏還可以清瀉胃火,用於胃火牙痛。
(2)知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於熱病煩渴。善清肺胃實熱,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用於肺熱咳嗽、陰虛燥咳。
(3)蘆根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用於熱病煩渴,清透肺胃實熱,養陰生津,止咳除煩。用於胃熱嘔逆,肺熱咳嗽,咳痰黃稠,多與貝母、黃芩同用。
(4)黃芩
(5)金銀花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芳香疏散,善清肺經熱邪,清心胃熱毒,常與連翹、薄荷同用。如銀翹散。金銀花加水蒸餾可製成金銀花露,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可用於暑熱煩渴。
(1)風寒束肺發熱 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而致,如感冒、支氣管炎及肺炎等高熱不退。一般取大椎、曲池、肩井、風池、風府、太陽、肺俞、尺澤等穴。常用手法為點按、揉、拿等。如點按大椎,揉風府、風池、太陽、尺澤、肺俞,拿曲池、肩井。操作時手法宜重,以微有汗出為度。
(2)內傷發熱 多因臟腑氣血虛弱或失調而發熱,以低熱居多,有時也會出現高熱不退。一般多取大椎、手三里、內關、外關、膻中、氣海等穴。常用手法為點按、揉、拿。如點按大椎,拿手三里、內、外關,揉膻中、氣海。操作時手法宜輕柔,不宜過重。
注意事項:
(1)推拿退熱的同時,要針對病因及時治療原發病,本法僅作為解除高熱的應急措施。
(2)持續高熱,要謹防驚厥等併發症,應積極配合其他療法治療。
(3)發熱期囑病人多飲開水,食易消化和清淡食物。
(1)中沖穴
中沖穴位於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常按揉此穴有醒神開竅、清心瀉熱的功用。當發生頭暈、口渴、噁心、心悸等癥狀時,可用大拇指按壓此穴。
(2)天突穴
天突穴在胸骨上窩中央,按摩這個穴位可以緩解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癥狀;
(3)膻中穴
膻中穴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按摩這個穴位可以緩解胸悶、咳喘、吐逆等癥狀。
(4)肺俞穴
肺俞穴則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按摩這個部位可以治療呼吸道疾病。
具體的按摩手法如下: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肚在穴位處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輕輕按壓,每天2-3次,每次兩分鐘,就可起到明顯的效果。
還可以選擇一些含有桂枝、薄荷等治療感冒的中藥貼貼在這三個穴位處,同樣可以起到治療感冒的效果。由於穴位的治療功能不同,可根據癥狀進行貼敷,不必每個穴位都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