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腦血管痙攣的結果 展開
- 顱內動脈的持續性收縮狀態
- 顱內動脈痙攣
腦血管痙攣
顱內動脈的持續性收縮狀態
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是指顱內動脈的持續性收縮狀態。如果僅在血管造影時發現血管處於痙攣狀態,患者沒有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稱為無癥狀血管痙攣;如果患者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則稱為癥狀性血管痙攣,又稱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腦血管痙攣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 神經外科
● 因血性腦脊液、多種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含氧血紅蛋白、含鐵血紅素、神經遞質等以及對血管物理性刺激多種因素可導致血管肌層呈持續收縮狀態。
●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引發腦血管痙攣的最常見原因。
● 臨床出現頭痛、噁心、嘔吐、電解質紊亂、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
● 確診需進行顱內血管檢查。
● 確診腦血管痙攣需要進行體格檢查、腦血管檢查。
● 可有噁心、嘔吐、偏癱、失語等、意識障礙等表現,以及對側肢體肌力下降,病理征陽性。
● 包括腦血管造影(DSA)、經顱多普勒、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可發現腦血管局部異常變窄,DSA下可確診。
● 醫生根據典型的癥狀、臨床表現和腦血管檢查診斷本病。
● 有頭痛、噁心、嘔吐、煩躁、緘默等表現。
● 查體可有意識障礙、失語、肢體肌力下降、病理征陽性等。
● 腦血管造影(DSA)、經顱多普勒、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可發現腦血管局部異常變窄,DSA下可確診。
● 本病需要與腦出血、腦梗死、腦挫裂傷並血腫形成等疾病進行鑒別。
●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出現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障礙、肢體活動障礙等,應考慮此診斷。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腦血管影像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主要以去除原發病以及藥物治療為主。
原發病治療
● 顱內動脈瘤可行介入動脈瘤栓塞及夾閉術后以及外傷后蛛網膜下腔出血可置入腰大池引流管排出血性腦脊液。
● DSA術中出現腦血管痙攣時可予罌粟鹼緩解。
藥物治療
● 尼莫地平可擴張腦血管直接緩解腦血管痙攣。
促醒治療及康復性功能鍛煉
● 包括磁療、電針刺激、正中神經刺激、高壓氧等。
● 肢體被動活動(康復師或者家屬對患肢各關節進行被動活動)及主動活動(患者自己對患肢進行鍛煉),語言功能鍛煉,吞咽功能鍛煉等。
● 嚴重的腦血管痙攣可因長時間大腦缺血引起大腦功能受損,出現偏癱、失語、意識喪失甚至植物生存狀態。
● 早期去除原發病後經過積極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癥狀嚴重者尤其是出現昏迷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即使經過積極救治,預后仍差。
● 本病需儘早去除病因治療以及出現癥狀前預防性用藥。
● 以下關於腦血管痙攣的防治主要針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腦血管痙攣,其他類型的腦血管痙攣可以此為參考,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包括病因治療、預防為主、全程治療、防治併發症等。
● 1.影像學檢查提示腦血管痙攣,患者有臨床癥狀,需儘早治療及動態監測。
● 2.提示腦血管痙攣,但患者尚無臨床癥狀,建議預防性治療及動態監測。
● 3.未發現腦血管痙攣,但患者有臨床癥狀也需要給予治療及動態監測。
● 4.對於存在腦血管痙攣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自發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顱腦損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大血管周圍手術后等,儘管患者暫無臨床癥狀,仍需加強病情監測,並給予預防性治療。
● 總之,早期診斷和儘早採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是減少腦血管痙攣的發生、改善預后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