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保護街區
什剎海保護街區
什剎海保護街區,風景名勝綜合保護街區。跨東城區和西城區。1990年被定為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總佔地面積301.57萬平方米。什剎海,古時曾是永定河古道,後為高梁河古道。含西海、后海和前海3個湖泊,統稱后三海,與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組成北京內城的六海水系。
目錄
元代營建大都城后,什剎海位於大都中心區,南段被皇城城牆分隔形成太液池,北段統稱積水潭,是當時的漕運總碼頭和交通樞紐。明代由於都城的修建,什剎海變成被德勝橋、銀錠橋分割的一水相接的三塊水面,漕運終點碼頭移至通州。沿什剎海南岸另闢新渠,南下入太液池,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什剎海地區逐漸變成風景勝地,王公貴族開始在湖邊修建寺廟、王府、亭園別墅。清代什剎海地區屬正黃旗轄地。清代晚期,什剎海畔的酒樓和王府得到發展,如后海北沿的醇親王府及其祠堂,后海南岸的恭王府、濤貝勒府以及西海南岸的棍貝子府等。此時較有名的酒樓有慶和飯莊、會賢堂、望蘇樓等。1949年後,什剎海地區進行了整治和改建,疏通什剎海上游德勝門水關外的護城河,西、后海間的連接水道,以及下游的北海、中南海、金水河等,形成北京舊城內惟一一條較完備的河湖水系。同時,一些王府、舊址為機關單位所用。保護街區內的柳蔭街為傳統四合院遺存主要集中區域;街區內有鐘鼓樓、萬寧橋、銀錠橋(見古橋)、恭王府及花園(見恭王府)、濤貝勒府、醇王府及花園(見醇親王府)、會賢堂、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廣化寺、關岳廟、火德真君廟、凈業寺、三官廟(見大慈延福宮建築遺存)等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