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科學考查團
西北科學考查團
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非常著名的科考團體。1927-1935年間,中國和瑞典合組的西北科學考查團在西北廣袤地區的進行考察,他們在氣象觀測、地質古生物調查、考古學和民族學等諸多學科取得的豐碩成果。袁復禮在北疆發現的恐龍、貝格曼在弱水發現的大批居延漢簡和在羅布泊發現的小河遺址,霍涅爾和陳宗器對羅布泊的調查當時就是轟動國際學術界的重大成果;而丁道衡發現的白雲鄂博大鐵礦和郝德等人收集的氣象地理資料,對中國西部的經濟建設和航線開闢、公路交通和“絲綢之路”的復興影響深遠。
1927年組成的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外聯合科學考查活動,在中國近代科學史和中外科學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古物陳列所作為當時活躍於北京地區的學術機構在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的成立和西北科學考查團的組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6年冬,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再次率隊來華,欲到中國西北做一次全面的科學考查。此前斯文赫定曾多次來華,在我國的新疆、西藏等地進行探險考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世界著名的“中亞探險家”。斯文赫定此次考查活動是受德國漢薩航空公司資助,為開闢德國經中亞至北京和上海的航空路線作科學考查,其考查重點是地質和氣象方面,此外也進行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方面的科學考查,成員包括考古、地質、氣象等方面的科學家及一批航空人員。斯文赫定來到北京后首先拜會了瑞典駐華大使和德國駐華大使,在他們的幫助下斯文赫定開始與中國政府協商。他先後拜訪了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均、外交次長王陰泰,奉系首領張作霖,並在時任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的建議和幫助下拜訪了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斯文赫定與翁文灝協商簽訂了一項協議。斯文赫定和中國政府的交涉過程很順利,得到政府的支持后斯文赫定開始著手購買考查物資,籌劃考查事宜。但協議內容傳出后,引起了我國學術界的強烈不滿,最突出的是其中的兩點:“(一)只容中國人二人負與中國官廳接洽之義務,限期一年,即須東返;(二)關於將來採集之歷史文物,先送瑞典研究,俟中國有相當機關再送還。”而且有消息稱:“斯文赫定將組織大規模之遠征隊,赴我國西北各省,考查地質,並特別注重採集古物,擬用飛機將所得之材料運往外國。”這更是激起許多中國學者的義憤, 1927年3月5日,北京大學研究所考古學會、古物陳列所等11個學術團體的20餘名表在北大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抵制此事。隨後成立了中國學術團協會,發表宣言並採取行動阻止斯文赫定的行為。斯文赫定不願放棄這一難得的考查機會,親自前往各處疏通。經過多次交涉中國學術團體協會同意與他進行有條件的合作,並派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李四光、北京大學考古學會袁復禮、清華國學研究院李濟為代表與其文赫定進行合作條件談判。第一次談判於3月20日舉行,中方代表最關心的兩點問題是:一、考查團是否具有軍事目的,是否會損害中國主權威脅國家安全。二、考查中是否會破壞和掠奪中國歷史文物與科學材料。在這次談判中中方就這兩個問題與斯文赫定交換了意見。第一次談判氣氛和諧,但此後《順天時報》一篇《瑞典考古隊已首途赴新》的報道又引起中方的抗議和責問,斯文赫定一面解釋先遣隊在張家口的工作,並表示在未解決問題之前自己是不會離開北京,一面請安特生上門協調斡旋。在3月25日的第二次談判中,雙方的談判的內容轉向具體的細節。周肇祥特彆強調,考察研究結果發表以前必須經協會審查,所獲古物、地質、人種等照片、圖畫,必須均留中國,但天文、氣象等材料可經審查后歸還外方。此後雙方又經過多次商談討論,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第十次會議上做出正式決議之後,4月22日、23日斯文赫定又與周肇祥、徐炳昶、劉半農對協議草案文字反覆審讀、推敲,形成最後文本。4月26日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理事會與斯文赫定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舉行正式的簽字儀式,與會者有斯文赫定、周肇祥、馬衡、黃文弼、劉半農、徐炳昶等。周肇祥和斯文赫定分別代表中瑞雙方在兩份中文和兩份英文協議上簽字。協議共19條,規定此次西北科學考查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主辦,協會組織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監察並指揮該團進行一切事務。並對中外團長職責、考查團的經費、往返路線、所獲材料歸屬、考查成果發表辦法以及涉及文物保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樣西北科學考察團正式組成,全團27人,中方10人徐炳昶為團長,外方17人斯文赫定為團長。1927年5月9日從北京出發,正式投入科學考查。
這次西北科學考查歷時8年,參加人數眾多、考查地域遼闊、涉及學科廣泛,並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周肇祥以古物了列所所長的身份參與西北科學考查團組建的全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這是古物陳列所積極參與社會學術活動的體現,也擴大了古物陳列所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