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隆

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學家

蘇德隆,流行病學家,公共衛生學家。在血吸蟲病防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全面闡明了釘螺分佈的規律,提出“地域性防治血吸蟲病”的對策,發明防血吸蟲感染的“防蚴褲襪”和“防蚴筆”。他發現了江蘇省啟東、海門縣等地肝癌發病率高與飲水有關。他倡導採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實驗研究和現場研究,以解決流行病學的問題。他曾歷次主編《流行病學》全國通用教材,曾被授予國際流行病學會名譽會員。

人物生平


簡介

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中共黨員。1979年1月~1984年6月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1927年考入台灣中央大學醫預科,修學3年,後轉入國立上海醫學院讀本科。1935年畢業。

人物概述

蘇德隆(1906年~1985年),男,南京市人,漢族。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我國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中共黨員。1979年1月至1984年6月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
蘇德隆1927年考入台灣中央大學醫預科,修學3年,後轉入國立上海醫學院讀本科。1935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1944年留學美國霍普京斯大學衛生學院,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45年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發現了一種具有強力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命名為微球菌素。獲哲學博士學位,並被接受為英國皇家統計學會、微生物學會會員。
歷任上海醫學院微生物科主任、公共衛生科主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衛生系主任、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血吸蟲防治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國務院第一屆學科評議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組)成員。上海市政協常委、中華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全國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流行病學協會名譽會員,中華醫學雜誌、中華預防醫學雜誌、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編委、《辭海》衛生學部分主編、醫學百科全書衛生學部分副主編等職。
蘇德隆從事預防醫學教育和公共衛生工作50年。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了衛生防疫大隊長,開展天花、霍亂、傷寒、痢疾、瘧疾等傳染病的防治,同時擔任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教育主任,負責戰時衛生員的培訓工作,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預防醫學人員,開創了預防醫學教育的範例。新中國成立后,投身到“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行列中,足跡遍布我國南方30個省市血吸蟲病的重災區。通過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撰寫成有價值的科學論文近百篇。1957年夏天,毛主席來滬接見科學家,他坦誠地向毛主席提出:農業發展綱要中規定12年消滅血吸蟲病是難以實現的。他的耿直而又實事求是的品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1963年,蘇德隆運用統計學原理髮表了理論性論文《釘螺的負二項分佈》的數學模型,闡明釘螺的分佈、成因的特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闡述釘螺生態分佈規律的學者。他首創“地域性防治血吸蟲”的理論,對我國控制血吸蟲病起了重大作用。“文革”期間,他發明了防禦血吸蟲病感染的“防蚴筆”獲全國醫學科學大會獎。他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既治療又滅螺的綜合措施,使在安徽貴池設點的群體感染率和釘螺密度急劇下降,連續兩年未查到被感染的釘螺。1982年在全國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會上,他宣讀了《中國血吸蟲病生態學》論文,得到高度評價。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滅血吸蟲病,為表彰蘇德隆在血防戰線上的貢獻,授予他血防戰線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並追記大功一次。
20世紀60年代副霍亂在我國流行,通過研究,他提出副霍亂地方性學說,並認為副霍亂可能已在當地越冬和生根的假說,並在實際工作中指導著副霍亂菌越冬和變異的研究。1972年夏天,上海突發急性皮炎流行,數十萬人發病。他親率調查隊奔赴現場,研究證明寄生在灌木樹上的桑毛蟲是此次皮炎流行的病源。桑毛蟲皮炎病因查明后,流行得到根本解決。“桑毛蟲皮炎”這一名詞從此載入現代醫學史冊。1980年他赴英國劍橋大學宣讀桑毛蟲皮炎的論文,受到高度評價,被認為是流行病學研究的一個範例。1981年論文發表於英國《流行病學社會醫學雜誌》。70年代初,蘇德隆開始研究江蘇啟東縣肝癌高發的原因。首次提出肝癌與飲水污染有關,從而建議鑿井、改飲井水。1979年他發表的《飲水與腫瘤》論文舉世矚目,《英柳葉刀雜誌》為之發表述評。
1985年4月3日,蘇德隆因車禍,經搶救無效不幸於當天下午與世長辭。
他一生髮表論文200多篇,三次主編《流行病學》全國教材。他指導、培養了17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他認為預防醫學教育必須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下水游泳”,是他培養學生的基本理念,即在導師指導下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實踐。他帶領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親自奔赴疾病流行區現場調查,將疾病防治、科研與教育工作緊密結合,帶出了一大批預防醫學的精兵強將,培養、指導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

求學任職

江蘇南京人,民國24年(1935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民國31年赴印度孟買霍布金斯細菌研究院進修鼠疫防治學。兩年後又赴美國霍布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衛生防疫學,獲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民國36年獲英國牛津大學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解放前夕回國,繼續任教於醫學院。解放后,歷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公共衛生系主任、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副院長,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郊區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副秘書長,中華醫學會流行病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國際流行病協會名譽委員等職。

人生歷程

1906年7月9日 生於南京。
1935年 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5—1938年 任上海醫學院助教兼上海醫學院上海顓橋衛生所醫師。
1938—1941年 任國民政府衛生署醫療隊防疫大隊長。
1941—1942年 任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教務長。
1942—1943年 在印度孟買霍普金斯細菌研究所進修鼠疫防治學。
1943—1944年 任上海醫學院(重慶)副教授。
1944—1945年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畢業,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1945—1948年 英國牛津大學病理研究所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8—1985年 任上海醫學院教授,流行病學教研組主任,公共衛生系主任,副院長,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
1985年4月3日 在上海逝世。

醫學研究生涯

生活狀況
蘇德隆,1906年7月9日生於南京。在家中他是長子,另外還有四個弟妹。其父母都是基督教徒,父親沒有固定職業,有時看守及打掃教堂,間或以賣糖果等小生意維持全家的生活。蘇德隆從小勤奮好學,但父母只能供他讀完小學。以後他就在一所免收食宿費的教會中學就讀至中學畢業。後來他和弟妹們相繼失學,他除幫助父母擺攤賣糖果,以求生計,並輔導弟妹學習外,便自修學業,經常在油燈下學至深夜。由於母親體弱多病,使他萌生了學醫的念頭。1927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預科。由於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從第二學年起,便獲得免交學費的獎勵。以後他又升入國立上海大學醫學院讀醫學本科,其生活費用全靠課餘時間勤工儉學的收入來維持。他艱辛地讀完了8年的醫學課程。1935年大學畢業時,蘇德隆的學習成績全班第一,因此獲得了金質獎章。期間大學,他還表現出了卓越的科學研究的才能,頗得教授們的讚賞。在分配工作時,當時的院長顏福慶舉薦他到上海郊區顓橋鄉辦農村衛生所,作為上海醫學院的一個教學基地。蘇德隆欣然接受了。
蘇德隆抱著為預防醫學獻身的決心,愉快地奉命趕到上海縣顓橋鄉。在那裡他開辦了一個農村衛生所,一方面為貧困的農民看看小毛病,打打預防針,一方面又同陶行知、黃炎培和鈕永建三人各自創辦的三所鄉小學合作,為小學生和老師們講衛生課,講急救和疾病處理常識。他的生活自然比城市艱苦一些,但是卻從心裡感到高興。
抗戰時期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迫使蘇德隆結束了滬郊的農村衛生工作,輾轉湘、桂、黔、川等省,擔任國民政府衛生署醫療隊防疫大隊長等職,在逃避戰禍的難民中間,從事防治天花、霍亂、傷寒、痢疾和虱患等工作。1942年,他由衛生署選送前往印度孟買霍普金斯細菌研究所進修鼠疫學,直到1943年奉命回上海醫學院執教。從1935—1943年的整整8年期間,他積累了不少防疫工作的經驗,奠定了此後長期從事流行病學現場工作的基礎。1944年,他考取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修衛生學和流行病學,並獲得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留美學習
在那裡他結識了美國著名流行病學家馬克西和里德等著名學者,這為以後他堅持的流行病學觀點和建立數學模型打下了基礎。由於他在去美國前同時也考取了英國庚子賠款獎學金,1945年轉入英國牛津大學病理研究所,在因發現青霉素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弗洛里的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起初弗洛里並不想收留他,只因他告訴弗洛里,煤油滅孑孓,並不是因為油劑阻塞孑孓呼吸管,因為把其它油倒入水面,並不能使孑孓死亡。這個簡單的試驗,引起了弗洛里對蘇德?淖⒁猓?這才決定讓他留下來。就在弗洛里的實驗室里,蘇德隆學習了化學、微生物學和病理學的實驗技能,獲得了堅實的實驗醫學基礎。雖然他主要研究污水中的抗生素,但還經常到別的部門學習統計學,參加各種各樣的學術報告會,還加入英國皇家學會統計學會和微生物學會。194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那時上海仍處在黑暗之中,回國,還是在海外就職?考慮再三,他毅然回國到了上海。理由一是對母校的許諾不可食言;二是堅信黑暗總有盡頭。果然他回國幾個月後,上海就解放了。
釘螺生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國家變了樣。特別使他高興的是人民政府把“預防為主”定為國家衛生工作方針之一。當時,駐滬的人民解放軍部隊正遭受血吸蟲病的威脅。蘇德隆作為一名預防醫學工作者,深感自己有責任為此儘力,於是連夜寫了一份長長的報告給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司令員,提出了自己防治血吸蟲病的看法和建議。報告很快得到批複。1949年12月24日兵團司令員宋時倫召集上海醫務界領導人士開會,宣布成立“滬郊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並委任蘇德隆為副秘書長。他積極參加了動員和組織上海、滬寧、滬杭一帶廣大醫務人員投入防治血吸蟲病的工作。不久,感染血吸蟲的戰士們全部治癒,開赴了抗美援朝前線。為此第20軍授予蘇德隆“名譽教育主任”的榮譽稱號。
釘螺
釘螺
滅釘螺
中國30餘年的血防經驗證明,消滅釘螺是消滅血吸蟲病的關鍵。化學滅螺是重要方法之一。蘇德隆研究化學滅螺直至去世前從未間斷。從實驗室的藥物篩選至中型試驗,以至現場試驗,他都親自參加。他首創了“紙錢法”,用這一方法篩選滅螺葯,不僅可獲得顯示藥物毒殺作用的釘螺死亡率,還可得到是接觸毒還是呼吸毒,以及藥物對釘螺有無驅避作用等項信息。此方法簡便,博得國內外同行的稱讚。他在20餘年中篩選了多種滅螺藥物,有效的如砷酸鈣、亞砷酸鈣、茶子餅等,後來又先後找到殺螺有效、對魚無毒的乙二胺和尿素。尿素用於魚塘滅螺不僅對魚安全無害,而且可以肥魚。
策略
滅螺必須講究策略,必須因時、因地制宜。要知道如何制宜必須先研究生態學。通過實驗室和現場研究,他判定最適宜於釘螺的溫度是13℃,光線強度為3600勒克斯(1x)。他還研究了晝、夜,晴、雨,季節不同時釘螺的變化等釘螺的生態學特性,從而對釘螺在中國分佈區域的廣度,及對江、湖、河、溝釘螺分佈的特異性的解釋有了科學的依據。他在江浙現場證實了釘螺的分佈服從負二項分佈的規律,是以釘螺生態學為基礎的聚集性分佈。這一釘螺分佈的數學模型,經廣西、湖南、安徽等地重複觀察亦予證實。他深深感到對生態學研究得越徹底,控制血吸蟲病的道路就越寬廣,收效也就越大。上海青浦縣朱家角鎮,原是一個血吸蟲病流行嚴重的鎮。年年重複治療,病人不見減少。1965年春,蘇德隆率領教師和學生組成一支30餘人的隊伍,到朱家角鎮開展滅螺與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他們查明,在石駁岸和河埠中以及水上人家的屋下淺灘中,隱藏著無數釘螺。他提出了“毀其居,滅其族,防其入”的滅螺方針。因為通過生態學研究,他了解到乾燥的石面上不適宜釘螺爬行、尋找食物和產卵,於是就發動鎮上群眾,抽干河水,剷除淺灘,噴葯滅螺,再用大石塊修砌鎮河兩岸,石塊接頭處用水泥抹縫,使釘螺接觸不到可以生存的土壤。釘螺在鎮河兩岸絕跡了。至今20餘年仍然無螺,血吸蟲病人治療后也不再有新病例。這個鎮如今成了一個無血吸蟲病鎮。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滅了血吸蟲病。為了表彰蘇德隆在血防戰線上的卓越貢獻,上海市委授予他血防戰線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並記大功一次。

主要成就


學術研究

蘇氏畢生致力於流行病學研究,既重視理論,又崇尚實踐,經常深入現場,分析研究,獨立思考,創建頗多,多次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接見。50年代,闡明人尿中尿素分解產生的氨能殺死血吸蟲卵;首創“低線法”篩選滅螺藥物,並創立地域防治血吸蟲病的理論,提出“毀其居,滅其族,防止其流入”的城鎮滅螺方針。60年代,發表《釘螺的負二項分佈》,全面闡述釘螺分佈規律,《中國血吸蟲病生態學》首創生態學滅螺方法等。1972年開始研究肝癌病因,翌年,提出改水防癌的意見,並進一步開展飲水與肝癌的實驗研究,提示肝癌可能與有機氯農藥有關。1973年上海地區皮炎暴發流行,病因眾說不一,他帶領調查組深入現場,查明桑毛蟲身上的毒毛是流行性皮炎的病因。經過長期實踐,認為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的分佈、生態學與防治對策的一門科學,不應以研究傳染病為限,主張採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現場和實驗研究,並創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解放以來,先後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桑毛蟲皮炎流行病學調查》、《血吸蟲防護劑研究》、《血吸蟲病預防研究》獲全國及上海市科學大會獎。主編《流行病學》和《辭海》、《醫學百科全書以及預防防醫學部分。為表彰其在消滅血吸蟲病中的功績,198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為他追記大功1次。

提出新假說

研究肝癌病因
肝癌在啟東、海門縣一帶發病率甚高。以前,人們對癌不知其病因,無從著手預防,人心惶恐,談癌色變。1972年蘇德隆開始涉入肝癌病因研究這一領域。
可產生黃麴黴的霉玉米
可產生黃麴黴的霉玉米
他長途跋涉,歷經海門、南通、如東、啟東等地,調查長江水系分佈與肝癌的關係。已年過6旬的蘇德隆騎著自行車外出調查曾跌倒在河邊。他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分析肝癌發病率、死亡率與飲水類型的關係。他發現飲用溝、河地面水的居民肝癌發病率、死亡率,遠遠高於飲用井水和深井水者。
1973年,啟東縣採納了蘇德隆改水防癌的意見,大力提倡飲用井水、深井水。一段時間后,改用井水的居民肝癌發病率有停止增長之勢,而鄰近的海門、南通和如東等地肝癌的發病率仍在繼續增長中。
由此,在1975年他提出飲水與肝癌發病有關的病因假設。他根據乙型肝炎感染標記檢驗結果發現,肝癌高發區和低發區的人群中,肝炎感染標記攜帶率是一致的。肝癌發病率高低不同的人群中,霉變食物(黃麴黴)的攝入量沒有顯著差異。蘇德隆不相信肝癌是由於乙型肝炎和黃麴黴所致。
在學術問題上蘇德隆從不放棄自己的觀點違心附和。1978年,美國病毒學家梅爾尼克訪華,對乙型肝炎為肝癌病因問題兩人爭辯激烈,爭論雖不歡而散,但梅爾尼克在第二天的講演中刪除了乙型肝炎病毒為肝癌病因的提法。
發現
經進一步研究,他發現肝癌發病率與人們的飲水中有機氯農藥的含量平行。即肝癌高發區人群所飲的溝水中,含有機氯農藥量大;而肝癌低發區人群飲的井水、深井水所含的有機氯農藥少。這項研究尚未完成,下一步是用對肝癌敏感的動物進行有機氯農藥促癌試驗。
據蘇德隆估計,全部試驗需4—5年時間。正在這位8旬老人雄心勃勃爭取在有生之年完成這項工作時,1985年4月3日下午2時,蘇德隆竟因車禍而離開了他未完成的事業。

流行病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一些研究人員在流行病學學術觀點上,受蘇聯的影響很大,把流行病學的全部內容歸結為“三環節”、“兩因素”,這樣一來就束縛了流行病學的發展。
1963年,蘇德隆主編《流行病學》全國教材,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流行病學學術觀點。此後,在流行病學領域中,他一直倡導採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現場和實驗研究以解決流行病學問題的觀點。
蘇德隆長期從事防疫工作,他曾在美國學習了流行病學理論,又在英國學習了實驗醫學和統計學。這些理論、經驗彙集在一起,使他有可能採用多學科的方法進行現場和實驗室研究,以解決流行病學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他自己的理論體系。他認為:流行病學研究疾病的分佈、生態學與防治對策,流行病學研究從傳染病發展到各種疾病,從定性的研究發展到定量的研究。

流行病學觀的特點

蘇德隆流行病學觀的第一個特點是,繼承了馬克西提出的流行病學研究疾病頻率與分佈的定義,又進一步提出用生態學的研究來解釋疾病的頻率與分佈。他認為:疾病的生態學,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如何受到周圍因素的影響。
蘇德隆流行病學觀的第二個特點是,高度重視數學與統計學方法。他認為:流行病學與統計學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統計學是研究流行病學最重要的工具之一。1950年,他本人就修正了里德·弗羅斯特(Reed-Frost)數學模型,認為應將易感人數減去免疫人數再乘以有效傳播率。他提出釘螺的分佈服從負二項分佈,表明釘螺分佈有聚集性。他又證明鉤蟲病未治癒率按指數曲線下降,趨向於零而難以達到零。如果將其推廣到除害滅病方面,則是一切病害均難徹底根除,因此對待病害必須堅持“反覆鬥爭”,否則會“死灰復燃,前功盡棄”。
蘇德隆流行病學觀的第三個特點是,嚴密的邏輯推理。流行病學主要採用觀測法,並將有關病因、人群、環境等多方面觀測結果貫串起來,進行分析判斷。因此,邏輯推理就很重要。他曾將流行病學稱為“醫學邏輯學”,並常用偵破一個案件來形容查清一次流行病爆發。偵察需要根據作案現場來判斷時間、地點、人物、動機,以便獲得有關案犯的線索,並進一步進行追查。流行病學方法則是根據疾病在人群中的分佈,提出有關假設,並通過進一步的現場調查和實驗研究加以證實。
蘇德隆流行病學觀的第四個特點是,深入現場,結合實際,開展科學研究。他一向認為,流行病學學科的核心,是在現場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蘇德隆從事預防醫學50年,他的研究課題大多來自各個歷史時期的實際需要,並大多在現場進行,為防治疾病服務。

主要論著

1、蘇德隆.近年血吸蟲病研究之進展.中華醫學雜誌,1950,36(1):35—50.
2、蘇德隆.化學滅螺在預防血吸蟲病上的地位.中華衛生雜誌,1954,2(2):81—94.
3、蘇德隆.人尿殺滅血吸蟲卵的研究.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55:249.
4、蘇德隆.嘉興河岸夏季釘螺分佈的觀察.中華衛生雜誌,1955,3(3):179—186.
5、蘇德隆.數種胺化合物殺滅血吸蟲卵作用得比較.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56,:147.
6、蘇德隆.釘螺對光之反應.中華衛生雜誌1957,5(3):137—141.
7、蘇德隆.溫度對釘螺生活起居的影響.中華衛生雜誌,1957,5(4):196—202.
8、蘇德隆.痢疾噬菌體究竟有無治療和預防痢疾的作用.中華衛生雜誌,1957,5(4):304—306.
9、蘇德隆.利用人尿迅速殺滅蟲卵的研究.中華衛生雜誌,1957,5(1):10—24.
10、蘇德隆.殺滅尾蚴及防禦尾蚴化學藥物過篩試驗.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57:146.
11、蘇德隆.茶子餅殺滅及防禦日本血吸蟲尾蚴作用的研究.全國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論文,1958:38.
12、蘇德隆.農村衛生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
13、蘇德隆.釘螺分佈的研究:釘螺分佈的探討.上海市寄生蟲學會1963年年會論文,1963,11:1—4.
14、蘇德隆.釘螺分佈的研究:二年來河岸釘螺密度自然消長觀察.上海市寄生蟲學會1963年年會論文,1963年,11:5—7.
15、蘇德隆.釘螺負二項分佈規律.中華衛生雜誌,1963,8(1):59—61.
16、蘇德隆.流行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
17、蘇德隆,俞順章.水流速度影響血吸蟲尾蚴逸蚴、移動及感染宿主的實驗觀察.中華衛生雜誌,1965,10(4):246—248.
18、蘇德隆.桑毛蟲皮炎流行病學調查分析.1972年上海中華醫學會特刊.
19、蘇德隆.氯硝柳胺浸布防禦血吸蟲尾蚴感染試驗.上海第一醫學院防治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73,7:1—10.
20、蘇德隆.防禦血吸蟲尾蚴氯硝柳胺塗膚劑“防蚴筆”的研究.上海第一醫學院防治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75,10:1—5.
21、蘇德隆.防禦血吸蟲塗膚劑“防蚴油”.上海第一醫學院防治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75,10:6—7.
22、蘇德隆.血吸蟲病疫區安全用水試驗.上海第一醫學院防治血吸蟲病研究資料彙編,1975,10:8—9.
23、蘇德隆.防禦血吸蟲感染研究和應用.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79,6(1):31—33.
24、蘇德隆.指數曲線在除害滅病工作中的應用.寄生蟲病防治簡報,1979,4(1):1.
25、蘇德隆.聯繫與因果.中華預防醫學雜誌,1979,13(2):106—113.

後世紀念


2020年3月30日起,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聯合攝製的五集紀錄片《戰“疫”》,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晚8點檔首播。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術支持下,該片全面回顧了鼠疫、天花、瘧疾、血吸蟲病、脊髓灰質炎這五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在中國的防治歷程,展現伍連德、齊長慶、蘇德隆、顧方舟、屠呦呦等人在防控傳染病過程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