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村

山西省祁縣東觀鎮轄村

白圭村,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隸屬與山西省祁縣東觀鎮,位於祁縣東北方,距祁縣縣城18公里,村南距108國道1公里。全村有1804人,共550戶,耕地3928畝。經濟來源主要為種植業,有部分養殖業。白圭村主要幹道街巷業已硬化,村內建有白圭村村委會、籃球場等文化設施。有線電視用戶、彩電、手機等普及率較高,電腦網路也逐漸走進了普通農家。

地理環境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東觀鎮白圭村,位於祁縣與太谷縣交界,東鄰太谷縣曹庄村,北鄰祁縣張家堡村,南鄰108國道,西鄰祁縣東炮村。距離祁縣城18km,距離太谷縣城10km。古時白圭為鎮,北上太原的官道經過此處,後來隨著108國道和208國道的修建,東觀取代白圭為鎮。

地貌

白圭地勢由東南漸向西北傾斜。整體上為平原。表層為厚層黃土覆蓋,糧豐林茂。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為主要產糧區。

氣候

屬溫暖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9.9°C,年平均日照時數26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無霜期171.2天。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澇、風、雹、霜等自然災害,以乾旱現象最為普遍。

氣候資源

年平均日照時數2675小時。

經濟


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穀子糜子土豆紅薯蘋果、梨棉花等等農作物。

文化


祁太秧歌。1951年榆次專署在祁縣成立“祁太秧歌研改社”,正式定名為《祁太秧歌》。最初之秧歌曲主要用於元宵社火,略事化裝,隨社火隊在街頭演唱,所以也稱“過街班”或“踩街”。
祁太秧歌源於農民田間勞作即興吟唱,后加入舞蹈,加入故事情節,逐漸向戲劇化發展而形成一種璀璨的地方小戲——祁太秧歌。祁太秧歌是集音樂、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於一體,並以唱為主的綜合藝術。或一劇一曲,或一劇多曲,曲調優美動聽,語言生動活潑,內容主要反映祁縣、太谷縣及晉中農民的勞動、愛情等農村生活,情節簡單,唱詞多為排比句式,舞蹈動作活潑多樣。
戴氏心意拳是我國內家拳種之一。戴氏心意拳發源於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戴氏心意拳是現存三大著名內家拳(太極,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內講究心於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講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即六合)。故人又稱戴氏心意拳為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創始人名戴隆邦,自幼愛好武術,后得曹繼武先生傳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傳授內功心法(小周天功),結合各種武術(螳螂,八卦等)創戴氏心意拳。武術界將他尊為心意拳的開山鼻祖。

節孝石牌坊

東觀鎮白圭有一座石牌坊,是清代建築。它的全部立柱與橫樑都是整塊石料雕成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三門三檐,巍峨壯觀。
清代咸豐年間,該村有個姓梁的婦女,娘家是喬家堡的。她心地善良、勤勞樸實,婚後生了個兒子。她的命苦,年年輕輕,男人就得病死了,這就給她加重了負擔,上有公婆,下有孩子。有人勸她改嫁,她不願意;有人上門來求親,她不答應。公婆勸她找個幫手,她安慰兩個老人,要侍候兩個老人一輩子。她每天內當婆姨外當漢,起早搭晚,幹了地里的幹家裡的。紡線、織布,縫連補罩;擔水做飯,一切家務都是她一個人做。吃飯是先盡公婆和孩子吃,自己吃得是連湯帶水。把個人瘦得是黃癆皮瘦,還要供孩子上學讀書。在她中年時期,她唯一的兒子,也離開人世。兒媳婦改嫁出走,丟下四個孫兒。她的命運很苦,但她沒有低頭,受苦受累、毫無怨言,撫養四個孫子。人們都說她是烈女,在她的親切撫養下四個孫子個個爭氣全都讀書成名。衣錦榮歸,特奏請皇帝降旨,為其祖母立此牌坊。
白圭村
白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