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潘文華的結果 展開
- 安徽省涇縣醫院主任醫師
- 國民黨陸軍上將
潘文華
國民黨陸軍上將
潘文華(1886年10月16日—1950),號仲三,外號潘鷂子,川軍甫系的武德勵進會第二任會長,劉湘死後替補成為川軍五行中的一人。民國二級陸軍上將。
歷任川軍教導師師長兼重慶市長、國民黨第7戰區23軍軍長、28集團軍總司令兼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西南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12月率部起義;新中國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
少年從軍
父名在田,清代秀才,教私塾謀生。生母江氏,生姊妹三人,在他5歲的時候病逝。後父親遷居文宮鎮下街,做小生意維持生活。不久父續娶張氏,生弟昌猷、世英。后又隨父遷高橋鎮(文宮鎮附近),就讀私塾,但迫於生活,不久輟學。
潘文華軍裝照
1900年與二叔潘貴成一道上成都,經父友賈金華介紹到華興街一家衣帽店當學徒。
1902年,由賈金華擔保,離店從戎,在四川新軍第三十三混成協(相當於混成旅,駐成都東較場)當隨從,當時年僅14歲。兩年後升為二等兵。不久升為上等兵,在軍訓中,他在各項器械、槍術、劍術、擒拿格鬥、上房越脊等方面,都名列全協前茅。能在兩丈余高的城牆上躍下,然後徒手攀上,多次反覆,面不改色,由此得“潘鷂子”綽號。,不久,四川開辦陸軍速成學堂,經四川陸軍學堂總辦陳宦同意,免試入學,仍兼體操助教。與劉湘、楊森、唐式遵、王纘緒等同窗,在速成學堂加入反滿團體,留名寫有“炎黃華胄,豈戴胡兒天子”的《金蘭譜序》,險拋頭顱。
1909年9月,陸軍速成學校第一班畢業,潘文華隨軍入藏,任副排長,在巴塘一帶作戰,生擒頭人哈巴龍,升為排長,隨部隊進藏,在波密戰役中,以“功”升任連長。
1918年,川滇軍閥混戰期間,李挽瀾在內江同滇軍金漢鼎部作戰陣亡,潘文華代理旅長職,退駐陝南。
1919年。鐘體道師被劉存厚兼并后,潘文華將全旅從漢中帶到進駐通(通江)、南(南江)、巴(巴中)。被委任為獨立司令。此間,他為解決部隊欠珦問題而廣種鴉片,收入甚豐。倒熊戰役時,劉湘退往陝南途中,錢彈兩缺,他以速成同學之誼,以白馬八匹托白銀1.5萬兩相贈。這種雪中送炭之情,使得劉湘深為感激。
1920年,鴉片即將收割川軍田頌堯和劉斌為搶奪鴉片煙稅,以飢兵就食為名聯合殺向通南巴山區,潘文華自度不敵,率隊退往川東,投劉湘部,時劉湘為四川陸軍總司令,潘被任命為第二軍第二旅旅長,不久升為第四師師長。
劉湘幹將
1928年春,因為楊森收留吳佩孚,導致被國民政府免去20軍軍長職務,他到楊森屬下大舉活動,使得郭汝棟、范紹增、吳行光、賴心輝組成四部反楊同盟。雖然這次戰役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使得范紹增投靠劉湘。這冬,劉湘和楊森為爭奪速成系的領導權而爆發下川東之戰,這時,劉湘局促於重慶,巴山、璧山一帶,被譏笑為爬壁虎,而楊森除了自己的幾個師外,還有李家鈺、羅澤洲、賴心輝等相助,一齊殺向重慶。潘文華見劉湘處境極為艱難,乃向劉湘進言:“擊潰楊森主力,則李、羅不足懼也,並自告奮勇帶兵猛攻在長壽的楊森部主力師楊漢域部,苦戰兩晝夜,右臂負傷,終於將對方擊破。從而為整個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1932年終於爆發四川最大一次內戰“二劉之戰”,潘文華部約6個旅為南路軍西上,迅速佔領瀘州,突破沱江防線,劉文輝在榮縣,威遠投入三萬以上兵力反擊,潘文華的南路軍首當其衝,與之激戰三日,當劉文輝實施多路突擊時,他已經態勢突出,有被圍殲的危險,便退守老君台,與追擊的劉文輝部冷寅東激戰五晝夜,官兵戰死者達3000餘人,終於擋住了敵軍的推進。迫使劉文輝罷兵談和。不但承認他開戰以來從劉文輝手中掠取的大片防地的佔有權,而且還保留了今後對劉文輝與鄧錫侯等發生衝突的干涉權。
1933年6月。爆發的安川之戰中,他第三個突破岷江防線,進佔眉山,使得劉文輝部全線崩潰。
對抗紅軍
1933年,潘文華任教導師師長,兼任劉湘部預備軍總指揮。
防蔣圖存
1936年,“西安事變”后,潘文華在川康整軍會議中晉陞為劉湘部第二十三軍軍長。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后,潘奉命代理二十五軍團總司令職,出川抗日。在四川各界人士歡送大會上,潘以“勝則生,敗則死”為中心的講話,深受愛國人士歡迎。
1937年12月,潘部兩個師參加了南京外圍的廣德保衛戰役,曾將日軍先頭部隊擊退,繳獲汽車20餘輛,機槍十多挺,後來日軍集中火力猛攻,所部144師師長郭勛祺負傷,147師師長楊啟文失蹤。部隊損失很大。劉湘另一將領唐式遵為了推卸責任,誣告潘文華作戰觀望,使他得到個撤職留任的處分。
1938年1月19日,劉湘病逝,他護送劉湘的靈柩回川,從而結束了短暫的抗戰史。
1939年3月,晉陞二級上將,同時被發表為川陝鄂邊區綏靖主任,綏靖署設閬中,所轄56軍軍長郭昌明、163師師長陳蘭亭、164師師長彭煥章、公署直屬新18師師長周成虎。
1944年底,蔣企圖以“通敵”罪,陰謀通過楊森、潘文華除掉劉文輝。潘文華不惜背著沉重的政治包袱,對蔣介石的密令明施暗抗,免卻了川康軍民可能遭受的一場浩劫。他還由川北聖人張瀾監督宣誓,正式加入民盟,成為秘密會員。中共南方局被破壞后,他就通過張瀾和中共聯絡。並長期提供張瀾的政治活動經費。
對潘文華的作為,蔣介石早有不滿,抗日勝利后,遭蔣撤消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川陝鄂邊區綏靖主任及其子潘清洲巴山警備司令等職的打擊報復,只繼任五十六軍軍長職。其後,經過程潛活動,另任川黔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將其四個師駐防黔江、酉陽、秀山及湘西邊境。剿滅了巨匪彭金鏞和瞿白垓。
1946年,國共和談,毛澤東、周恩來到重慶。潘文華見到了毛澤東。蔣介石派特務進行搗亂,潘派人暗中保護毛澤東。其後,潘任西南行政副長官時,潘一直未接受過蔣介石的指揮。這期間與共產黨的聯繫更為密切。西康省電台、閬中電台與延安電台互通情報。
1947年底,國防部第二次整編部隊,56軍被整編為56師,由他兒子潘清洲為師長,移防宜昌,但不久所部就被分割使用,他能指揮的只是警衛團而已。他大為不滿,稱病回到四川,被發表為重慶行營副主任,處於有職無權階段。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蔣介石政權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狀況,潘文華之子潘清洲趁機在洪湖搜羅舊部,編成一個師,編號235師,自任師長,從夔門開回四川。此時國民黨敗局已定,潘為求出路,派人與民革聯繫。9月,潘的老部下郭勛祺自武漢返回,力勸他在重慶起義,他以力量太小,未付諸行動。11月中旬,他到了成都會合劉文輝和鄧錫侯,並和中共臨工部負責人呂振修聯繫上。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和胡宗南30萬潰兵聚集成都,空氣驟然緊張。
蔣介石費勁心機,拉攏劉文輝、鄧錫侯和潘文華,均被三人搪塞過去。蔣認定三人不肯賣命,便脅迫三人家屬飛台灣當人質,並贈送飛機票。三人乾脆出走成都。12月9日,劉文輝以西康省主席的身份起義,潘文華和鄧錫侯以西南行政副長官的身份在彭縣龍興寺總指揮總聯名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參加彭縣起義的川軍將領還有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原川軍保定系首領之一田頌堯,第95軍軍長黃隱,川湘鄂邊區綏靖副主任陳蘭亭以及四川省財政廳長、省銀行董事長鄧漢祥等。四川挺進軍總司令范紹曾亦於同月在渠縣通電起義。成都市長冷寅東亦宣布起義。此外,參與起義的還有陳克非、喻孟群、劉兆藜諸部。起義后,黨中央任命潘文華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常務委員。1950年國家處於困難時期,潘文華向志願軍捐獻寒衣款二千萬元(當時幣值)。潘文華一生愛國愛民,敬老尊賢,寬厚信守,熱愛桑梓,重視教育,關懷青少年。至今人們讚頌不已,記憶猶新。
愛鄉將軍
潘文華戎馬倥傯,卻不忘民。熱愛家鄉,不忘桑梓,值得讚頌。1934年,潘文華派周萬俊率領部隊修築成都至借田一段公路。1937年元月又開工修築借田至仁壽城的公路,於1939年全線通車,全長99公里,涵洞二百餘個,老百姓未攤一分錢,概由潘文華負擔。
1938年仁壽地區大旱,大、小春幾乎無收穫。潘文華與四川省政府商議,撥給仁壽救災糧“九二米”十萬石,由縣長曹葆章散發各鄉。有一年仁壽霍亂、天花嚴重傳染,死人甚多。潘文華從他在重慶開辦的補益大藥房拿出大量的藥物進行救濟。
潘文華回故里,必來文華中學向師生致意,並設慰勞筵席。
潘文華還在文宮鄉捐資創辦私立文華民眾教育館一所。又發給文宮鄉農民每戶一本《農民識字課本》,促其學習。1935年,潘文華在文宮鎮朝陽山觀音閣興辦圖書館一所,供中小學生及社會民眾閱覽。潘文華划數十畝土地作圖書館的固定資金。不僅如此,潘文華還在仁壽縣立中學設“文華獎學金”,對學習成績優異者(前三名)發給獎學金,以資關懷鼓勵。潘文華胞弟潘昌猷,也曾贈給文華中學有關書籍和藥物,曾於1944年捐贈給仁壽縣女子中學圖書及勞作器械購置費十萬元(法幣)。
潘文華樂善好施。1931年建築小河橋(現文宮鄉長虹村五組),人民為了感激他,於橋頭樹一石碑,大書“脫舟遜惠”四字(碑石於“文革”初毀掉)。春秋兩季青黃不接時,對文宮鄉的貧困戶施發賑濟。對貧困致死者施以棺材。在文宮鎮街頭為乞丐修建兩處乞丐營。故文宮民眾在文宮上街進場處,為潘公樹立碑曰:“萬家生佛”(碑石於“文革”初毀掉)。
潘文華自幼家貧孤苦,對曾給以同情和支援者表示謝意,不忘酬謝。1922年他返鄉拜謁母墓時,拜見小時乳母李婆婆,並以厚禮酬謝。叔父潘貴成被他多次接到重慶休養,待之如父母。對資助他上學的潘秀峰更從重酬報。他對拳術老師潘書堂尤為敬重,只要回家都備禮拜見。對兩次保他去工作的賈金華,贈送給幾十畝土地讓其歡度晚年。
重視教育
潘文華當了將軍之後,熱愛家鄉,不忘桑梓。1934年,文宮士紳擬培植壁山廟為校址,興辦小學。一切商妥,唯差小學基金。潘文華知道后,立即捐洋一千元,於是文巷小學於1935年秋開始招生。學校的儀器、風琴等大量設備全由他捐贈。1937年,潘文華出資在文宮場十華里許的潘家諞(馬鞍山山腳)、潘家祠(現松林鄉黎明村)開辦兩所潘氏私立小學。不分姓氏的兒童入學一律免費,潘氏子女入學還發給書籍和衣褲等,外姓困難子女入學也有照顧。
潘文華[國民黨陸軍上將]
1936年,潘文華慨然捐助建校基金洋一萬元,購得馮子綏的十五廂熟地及園林計十四畝(現文宮中學校址),修建私立文華中學。學校建成后,又以重慶銀行十萬元存款折捐作私立文華中學辦學基金,報省立案。文紅中學於1939年秋季正式招生,潘文華親自贈送匾額一幅,橫額是“國家靈魂”,題聯語“願天下同文同軌,教諸生立己立人”。從招生之日起,仁壽縣境及鄰縣市均有青年子弟來此求學。其成績優異和家庭貧困的學生曾享受學費減免。為了紀念潘文華辦學功德,文宮民眾在文華中學校門對面修建一亭,亭中石碑大書:“潘公仲三興學紀念亭”。
1942年春,文華中學學生因聶生明校長離職,黎懷渭繼任文華中學校長,對董事長馮子綏強烈不滿而罷課月余。雖經馮子綏及仁壽縣長軟硬兼施,但無濟於事。黎不得已以函告潘文華。潘為此事同其子潘清洲專程回家,在潘公館親自主持學生代表座談會。學生代表人人就坐,潘清洲則侍立潘文華座側,經半日不曾離去。潘文華態度和藹,虛心聽取學生意見,然後向學生曉以抗日救國大義,並表示適當時候再聘聶生明來此掌校(聶生明果於1945年春第二次掌校文華中學)。學生代表口服心服。回校后,學校正常秩序很快得以恢復。潘文華回故里,必來文華中學向師生致意,並設慰勞筵席。
潘文華一生愛國愛民,敬老尊賢,寬厚信守,熱愛桑梓,重視教育,關懷青少年。至今人們讚頌不已,記憶猶新。
因病逝世
潘文華舊居
人物舊居
潘文華舊居位於沙區山洞街道辦事處平正村75號,是一四合院,土牆結構房子,院子里林蔭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