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賦
採蓮賦王勃
採蓮賦,作者王勃,唐代詩人。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交趾省父,途經九江入鄱陽湖,見到滿湖芙蓉,嬌艷欲滴,又不滿於歷史上文人所作的逸曲妙韻,認為這些作品大都“權陳麗美,粗舉采掇”,於是提筆作賦,以表心中之意。
採蓮賦 王勃
昔之賦芙蓉者多矣,曹王潘陸之逸曲,孫鮑江蕭之妙韻,莫不權陳麗美,粗舉采掇,頃乘暇景,歷睹眾制,伏翫累日,有不滿焉,遂作賦曰:
非登高可以賦者,唯採蓮而已矣。況洞庭兮紫波,復瀟湘兮綠水。或暑雨兮朝霽,乍涼飇兮暮起。黛葉青跗,煙周五湖。紅葩絳蘤,電爍千里。尤見 重於幽客,信作謠於君子。爾其珍族廣茂,淑類博傳。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淪漣。燭澄灣而爛爛,亘修漲之田田。豈直水區澤國,江漘海壖。
是以吳娃越艷,鄭婉秦妍。感靈翹 於上朔,悅瑞色於中年。錦帆映浦,羅衣塞川。飛木蘭之畫楫,駕芙蓉之綺船。問子何去,幽潭採蓮。已矣哉!誠不知其所以然。賞由物召,興以情遷。故其游泳一致,悲欣萬緒。
至於金室麗妃,璇宮佚女。傷鳳台之寂寞,厭鸞扄之閑處。侍飲南津,陪歡北渚。見磯岸之紆直,覿旌旄之低舉。上苑神池,芳林御陂。樓陰架沚,殿彩乘漪。張拜洛之容衛,備橫汾之羽儀。簫鼓發兮龍文動,鱗羽喧兮鷁首移。咸靘妝而麗服,各分騖而並馳。蘋縈槳礙,荇觸船危。視雲霞之沃盪,望林泉之蔽虧。洪川泱泱兮菡積,綠水湛湛兮芙蕖。披惜時歲兮易晚,傷君王兮未知。折紺房與湘菂,攬紅葩及碧枝。回綃裙兮竊獨嘆,步羅襪兮私自奇。莫不驚香悼色,畏別傷離。
復有濯宮年少,期門公子。翠發蛾眉,赬唇皓齒。傅粉蘭堂之上,偷香椒屋之里。亦復銜恩,激誓佩寵。緘愁承好賜之珍,席奉嬉遊之彩斿。綉棟曛兮翠羽帳,瑤塘曙兮青翰舟。搴條拾蘂,沿波溯流。池心寬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和橈姬之衛吹,接榜女之齊謳。去復去兮水色夕,采復采兮荷華秋。願承歡而卒歲,長接席而寡仇。
於時薊北無事,關西始樂。霧靜江垠,氣恬海漠。消怪氣於沅澧,照榮光於河洛。殊方異類,舞詠相錯。王公卿士,歌吹並作。則有侯家瑣第,戚里芳園穿池。灞岸之曲蓄水,河陽之源堤防。谷口島嶼,轘轅嘉木。畢植靈草,具繁沈桂。北之丹藕播荊,南之紫根郁萋。萋而霧合,燦而霞翻。乎氣徹都,鄙景華 川。陸麥雨微,涼梅飇淺。燠命妖侶於石城,嘯娛朋於金谷。乃使綠珠捧棹,青琴理舳。樽芳醪藉,珍餗泛玉。潭之瀰漫,遶金渠之隈隩,石近水而苔濃。岸連山而樹復。排芰末而爭遠,托蘆間而競逐。赴汨凌波,飛袿振羅。風低綠干,水濺黃螺。上客喧兮樂未已,美人醉兮顏將酡。畏蓮色之如臉,願衣香兮勝荷。
徘徊郢調,凄慘燕歌。念窮歡於水涘,誓畢賞於川阿。結漢女,邀湘娥。北溪蘂尚密,南汀花更多。恨光景兮不駐,指芳馨兮謂何。若乃南郢義妻,東吳信婦。結褵整佩,承筐奉忽。君子兮有行,復良人兮遠征。南討九真百越,北戍雞田雁城。念去魂駭,相視骨驚。臨春渚兮一送,見秋潭兮四平。與子之別,煙波望絕。念子之寒,江山路 難。水淡淡兮蓮葉紫,風颯颯兮荷華丹。剪瑤帶而猶欷,折瓊英而不歡。既而緣隈逗浦,還歸櫓睠。芳草兮已殘憶,離居兮方苦延。素頸於極,漲攘皓腕於神滸;惜佳期兮末由,徒增思兮何補。
又若倡姬盪媵,命侶招群。淇上洛表,湘臯汝墳。望洲草兮翡翠色,動浦水兮驪龍文。願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從君。恐時暮,愁日 曛。嗚環釧兮響窈窕,艷珠翠兮光繽紛。憐曙野之絳氣,愛晴天之碧雲。棹巡汀而柳拂,船向渚而菱分。掇翠莖以翳景,襲朱萼以為裙。艇楫凌亂,風流雨散。鳴榔絡繹,霧罷煙釋。狀飛虯之蜿蜿,若驚鴻之弈弈。艇怯奔潮,篙憎淺石。絲著手而偏遶,刺牽衣而屢襞。乃有貴子王孫,乘閑縱觀。何平叔之符彩,潘安仁之藻翰。稅龍馬於金堤,命鳧舟於石岸。錦纜翻灑,銀檣照爛。日側光沈,風驚浪深。紆北渚之新贈,恣東溪之密尋。鴛鴦綉彩之文履,瑇瑁瓊華之寶琴。扣舷擊榜,吳歈越吟。溱與洧兮葉覆水,淮與濟兮花冒潯。值明月之夕出,逢丹霞之夜臨。茱茰歌兮軫妾思,芍藥曲兮傷人心。伊採蓮之賤事,信忘情之蓋寡。雖跡兆於水鄉,遂風行 於天下。感極哀樂,聲參鄭雅。是以緬察谷底,窮覽地維。北盡豐鎬澇潏,南究巴越。沂莫不候期應節,沿濤泛湄,薄言采之興言,服之發文。扃之麗什動,幽幌之情詩。使人結眷,令人相思。宜其色震,百草香奪。九芝棲碧羽之神雀,負青之寶龜。紫秩流記,丹經秘詞。豈徒加綉柱之光彩,文井之華滋。已矣哉!向使時無,其族代乏。厥類獨秀,上清之境,不生中國之地,學鸞鳳而時來,與鶼鶼而間至。必能使眾,瑞彩沒群,貺,色沮湯武,齋戒伊臯。延佇豈俾,夫秦童趙仆,倡姬艷女,狎而翫之,擷而采之乎。
時有東鄙幽人,西園舊客,常陪帝子之輿,經侍天人之籍。詠綠竹於風曉,賦彤管於日夕。暑往寒來,忽矣悠哉。蓬飄梗逝,天涯海 際。似還邛之寥廓,同適越之淫滯。蕭索窮途,飄颻一隅。昔聞七澤,今過五湖。聽菱歌兮幾曲,視蓮房兮幾株。非鄴地之宴語,異睢苑之歡娛。況復殊方別域,重瀛復嶂。虞翻則故鄉寥落,許靖則生涯惆悵。感芳草之及時,懼修名之或喪。誓剗跡潁上,棲影渭陽。枕箕岫之孤石,泛磻溪之小塘。餐素實兮吸絳芳,荷為衣兮芰 為裳。永潔己於丘壑,長寄心於君王。且為歌曰:芳華兮修名,奇秀兮異植。紅光兮碧色,稟天地之淑麗,承雨露之沾飾。蓮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 兮用有時。何當婀娜華實移,為君含香藻鳳池。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疇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彙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據此,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時年27歲。社會地位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餘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