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忠行祠
位於廣東汕頭潮陽區的祠堂
貴嶼雙忠行祠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張巡、許遠而建造的。唐朝“安史之亂”時,任河南節度副使的名將張巡和任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許遠,奉命死守睢陽,至德二年(757)因糧盡援絕,雙雙殉難。睢陽人感戴張、許二公的忠君愛國精神,建“雙忠廟”以紀念。睢陽與潮陽相隔何止數千里,何以潮陽人崇祀雙忠呢?相傳在南宋熙寧十年(1077),時任潮州郡軍校的鐘英(潮陽人)護送方物進京,途經睢陽,進謁“雙忠廟”,傳說他夜晚夢見神明告訴他,有神像十二、
銅輥一藏於殿後匱中,“賜爾奉歸潮陽之東山”夢醒時前往查看,果然驗證。鍾英進京辦事完畢,回程路經睢陽,即取神像和銅輥,歸潮后即在東山建祠祭祀,名曰“靈威廟”。因為是祭祀張巡、許遠二公,後人又叫“雙忠廟”。張、許二公的精神愈益為後人敬仰,他們的故事也在潮汕大地上廣泛流傳,潮陽各地也隨之建起各處雙忠廟、雙忠行祠,使他們的“忠義”精神更永存於貴嶼人民乃至潮汕人民心中。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推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頌揚二公的“忠義”精神顯得更具時代特色。
貴嶼雙忠行祠歷史悠久,建築型制獨特,藝術特點突出,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這對研究潮汕古建築和民俗文化,尤其是“雙忠文化”具有一定價值。
雙忠行祠
文物
貴嶼雙忠信俗文化始於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在每年農曆二月初,貴嶼鎮都會舉行一連三天的傳統“春遊”活動,其中最熱鬧的當屬“街路棚”藝術展覽。這是明代國舅陳北科年老歸梓后,倡導模仿蘇杭廟會格局而舉辦的書畫展覽,為每年農曆二月雙忠公神遊增添景緻。現今貴嶼雙忠信俗已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單位。
元天歷己巳年(1329)由貴嶼當地鄉民捐建,為木結構;
明弘治己酉年(1489)雙忠行祠改建擴建,立像並添置唐狀元鍾景其及四位夫人媽,護法爺;
清同治癸亥年(1863)重修,並將大門等改為石結構,其格局規模與現在相同;
1955年下半年,改為區公所、鄉公所辦公地址;
1958年後改為木器社;
1988年由旅外僑胞倡議重修,於當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舉行重光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