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目

昆蟲綱蚤目的動物

蚤目(Siphonaptera)是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六足總綱、昆蟲綱、有翅亞綱的一個目。是一類體型側扁,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

簡介


蚤目通稱跳蚤。高度特化。體型側扁,小型,體長多為1~3毫米,棕黑色,長有許多排列規則的鬃毛,藉以在動物毛羽間向前行進和避免墜落。口器刺吸式,適於穿刺吸血,或起固定作用。觸角1對,粗短,位於角窩內,不僅是感覺器官而且常是雄蚤在交配時豎起和抱握雌體腹部的工具。頭壯,藏於觸角溝中。無翅。後足節粗大,善跳,根據體長和跳躍之比,堪稱動物之最。全變態。幼蟲蛆形,無足,自由生活,吐絲結繭並化蛹后,繭外粘著土粒塵屑。成蟲寄生於鳥類和哺乳動物吸血,是鼠疫和斑疹傷寒的傳播者。成蟲的壽命約自幾周至幾年余。完成整個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視蚤種和環境條件而異,從2周、幾月至1年左右。與宿主的關係可分為廣宿主、寡宿主和單宿主3型,絕大多數為寡宿主型。全世界已知約2300餘種和亞種,我國已知519種和亞種。

形態特徵


印鼠客蚤
印鼠客蚤
該目昆蟲成蟲一般體小(幾毫米,個別可達10餘毫米),光滑,黃至褐色。體肢著生向後的鬃刺或櫛,藉以在動物毛羽間向前行進和避免墜落。其針狀具刺的口器適於穿刺動物皮膚,以利吸血,甚至起固定於動物皮內的作用。觸角1對,位於角窩內,不僅是感覺器官,而且常是雄蚤在交配時豎起和抱握雌體腹部的工具。眼發達或退化,常視宿主習性和棲息環境而不同。各足基節特大,近端5個跗節,有端爪1對。腹部10節,后4節稱變形節或外生殖器,其構造形狀變化較大,特別是雄蚤的抱器(分為抱器體、不動突、可動突和柄突)、第9腹板和陽莖與雌蚤的第7腹板、交配囊管和受精囊,在交配時呈鑰匙與鎖的關聯,它是昆蟲綱中最為複雜的外生殖器,具有重要的分類意義。
該目昆蟲的卵小而橢圓,一般色白而光滑無紋。幼蟲細長,蛆形,淡色、無足、多鬃,具咀嚼式口器。成熟幼蟲吐絲結繭,繭外粘著土粒塵屑,作為偽裝。蛹初呈白色,后變淡黃,屬於離蛹。

生活習性


該目昆蟲尋找宿主,通常是在宿主棲息的洞巢內,但在宿主離棄或侯鳥遷出以及失足“異鄉”的環境下,它們在短距離內依賴觸覺(溫暖、氣流等)、嗅覺(二氧化碳、體臭等)、或視覺(掠影)接近和找到宿主。有些善跳的蚤種能直跳橫躍約200倍於體長的距離。另外一些居高棲巢或特殊環境的蚤種,與其跳躍,毋寧爬行更為安全,甚至還有個別完全不能跳的蚤種。
該目昆蟲經常遷移和轉換宿主。宿主竄洞、散居、季節性遷徙、洞道交叉、染病死亡、互相殘食、猛獸猛禽和人類的捕獵,以及蚤類自身的遷移、離屍和散布等,均為蚤類遷移和更換宿主(個體或種類)提供了機會,特別是宿主染疫死亡和蚤類的離屍活動具有人畜動物間流行病學的意義,值得人們重視。

分類


1、根據與宿主的關係分類:可分為廣宿主、寡宿主和單宿主三型。禽角頭蚤、禽角葉蚤、人蚤為廣宿主型,可寄生數以十、百種計的鳥獸,個別為單宿主型,絕大多數的蚤種均為寡宿主型。
2、根據對宿主吸血的頻度和依附宿主身體的久暫:可分為4個類型:①巢蚤,較多時間棲息於洞巢內,要求溫度較低,耐飢力較長,吸血間隔時間較久,如新蚤屬、纖蚤屬等。②毛蚤,較多時間消耗於吸血,要求溫度較高,耐飢力較差,吸血頻率較繁,如客蚤屬、鬃蚤屬等。以上兩型包括大多數蚤類。③半固定蚤,雌蚤可將口器固定於宿主皮下,相當長期地吸血,隨之腹部膨大產卵,經一時期可以更換部位或不同宿主,進行吸血。例如蠕形蚤屬和長喙蚤屬。④固定蚤,雌蚤一生只寄生一個宿主個體,具有鑽入皮下的構造和功能,鑽入宿主皮下后,僅在皮上留一小孔,供呼吸、排糞、產卵之用,從此持續吸血產卵,腹部呈豌豆大小,營皮下終身寄生,穿皮潛蚤和盲潛蚤等均屬此型。就解剖和生理來看,巢蚤與毛蚤顯示周期性的吸血消化過程,而半固定蚤和固定蚤則顯示持續性的吸血消化過程。毛蚤對傳播蚤媒流行病的意義較大,巢蚤對保持自然疫源性的作用較大,其餘兩型在流行病學上沒有重要意義,但可成為人畜動物的害蟲。

種屬分佈


該目昆蟲全世界已知約2300餘種和亞種,隸屬於3總科、16科、250餘屬。中國已知519種和亞種,隸屬於2總科、8科、72屬。中國已知種類比1949年所知80種增加了5倍有餘。在區系方面分為2界3亞界7區19亞區,以三北和西南地區較多。迄今約有258種和亞種為我國所獨有,這表明高度的地方性。
該目昆蟲地理分佈主要取決於宿主的地理分佈,在食蟲目翼手目兔形目、嚙齒目、食肉目、偶蹄目、奇蹄目、鳥綱等溫血動物身上常有蚤類寄生,而寄生於嚙齒目的較多。地方性種類廣見於南、北極、溫帶地區、青藏高原阿拉伯沙漠以及熱帶雨林,其中有些蚤種已隨人畜家禽和家棲鼠類的活動而廣佈於全世界。

危害


櫛首蚤
櫛首蚤
該目是醫學、獸醫昆蟲學中的重要類群之一。醫學上的重要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直接的侵襲,蚤類於人畜家禽寄生吸血后,其涎液可導致皮炎、奇癢或變態反應,影響生活甚至生命安全。例如,熱帶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穿皮潛蚤雌蟲主要由土面鑽入人畜足趾皮下寄生,而由皮膚傷口引起繼發性感染以至死亡。長期大量寄生貓狗的櫛首蚤、寄生綿羊、牛類的蠕形蚤和長喙蚤以及寄生雞的禽角頭蚤,都是世界著名的害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蚤類可直接傳播蚤媒病,特別是腺鼠疫。歐洲中世紀曾因鼠疫流行而奪去1/4人口的生命。世界不少地區仍然存在動物鼠疫自然疫源地。全世界自然感染鼠疫菌的蚤類近200種和亞種,中國已知36種和亞種,在這些疫源地仍須採取監測措施。此外,蚤類,特別是印鼠客蚤,還是鼠源性斑疹傷寒的主要媒介。在嚙齒動物和哺乳動物之間,蚤類保持和傳播土拉倫菌病和俄國春夏型腦炎。歐洲兔蚤傳播兔粘性腫瘤病毒,在英國曾引起養兔場的災難。
大洋洲由於傳入的歐洲穴兔猖獗成災,曾有意地利用歐洲兔蚤進行生物學滅兔。很早以前有人發現蚤類是犬絛蟲的宿主,蚤類在犬貓間、偶爾在兒童間傳播,造成絛蟲病

分類進化


蚤目的祖先可能發源於長翅目,兩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主要包括:前胃內壁有刺、腹方神經索都表現性別二態現象(雄蟲多一神經結)、6個直腸腺、卵巢簡單、精子構造同屬一型——具一活動的鞭毛或尾,缺乏九小管的外環。長翅目中的雪蠍蛉屬分泌節肢動物蛋白的構造和方式與蚤目相似。雪蠍蛉翅退化;幼蟲基本營地表生活,看來實非偶然。大洋洲曾發現2億年前的化石蚤,另2個歐洲化石蚤(漸新世)則被認為與“近代”蚤相似。
蚤目內部的進化缺乏古生物的資料,只能根據系統發育材料和寄生蟲的一般進化規律,了解一些情況。從寄生方式來看,可能是從巢蚤向毛蚤→半固定蚤→固定蚤發展,也就是從周期性吸血消化向持續性吸血消化發展,從獨立於宿主的繁殖向全受宿主繁殖的控制發展。從宿主動物來看,顯然是先寄生於獸類,特別是洞居的嚙齒類,至“近代”則發展到鳥類寄生,或由寄生洞居獸類逐步發展到寄生裸露的獸類。隨著寄生方式或寄生宿主的演變,勢必帶來形態上的改變,例如從體外寄生的多鬃(櫛、刺)向皮下寄生的少鬃發展;又如寄生有蹄類就導致口器的長度和分節的增加等。
總之,只有從體外寄生向皮下寄生才能保證無限豐富的血源供應,有利於增加產卵和繁衍種族。現在特化最高的潛蚤屬即其代表。

蚤目 Siphonaptera分類


盔冠蚤科Stephanocircidae
蝠蚤科 Ischnopsyllidae
多毛叉科(列毛蚤科) Dolichopsyllidae
盲蚤科 Hystrichopsyllidae
蚤科 Pulicidae
縮胸蚤科 Hectopsyllidae
潛蚤科 Tung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