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鼠疫

傳染病

腺鼠疫是在膿腫破潰后或被蚤吸血時才起傳染源作用,在被感染的鼠類或跳蚤叮咬后,在傷口附近的淋巴腺會有發炎的現象,再來可能擴散到全身的淋巴腺。如不治療,約一周左右可能會死亡。

鑒別診斷


(一)腺鼠疫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腺鼠疫
腺鼠疫
⒈、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⒉、絲蟲病的淋巴結腫,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後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⒊、兔熱病,由兔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正常,無痛,無被迫體姿,預后較好。
(二)敗血型鼠疫需與其它原因所致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鑒別。應及時檢測相應疾病的病原或抗體,並根據流行病學、癥狀體征鑒別。
(三)肺鼠疫須與大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型炭疽等鑒別。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痰的病原學檢查鑒別。
(四)皮膚鼠疫應與皮膚炭疽相鑒別。

流行特徵


腺鼠疫
腺鼠疫
腺鼠疫為最常見的類型,平時流行中80%以上為此型。大多見於流行初期,起病急驟,以顯著的毒血癥狀開始,表現突然惡寒、寒戰,隨之高熱,體溫迅速升到39~40℃,同時有明顯頭昏頭痛、全身及四肢酸痛、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時有噁心嘔吐等,病人常極度衰竭,脈搏與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神志遲鈍,有時皮膚及粘膜出現瘀點瘀斑,並可有鼻出血、尿血及便血等。淋巴結腫大特別迅速,每天甚至每小時皆有顯著改變,
腺鼠疫病癥狀有時在24小時內可由黃豆大小腫至鴿蛋大小,發生部位則視鼠疫桿菌侵入部位而定,一般以腹股溝淋巴結最為多見(約70%),其次為腋下、頜下等處常為單側也可雙側或多處同時出現,淋巴結周圍組織亦有明顯腫脹、發紅且硬,常與淋巴結融合在一起,致淋巴結界限不清,淋巴結基底部常粘連,不易移動,疼痛及觸痛均很明顯,有痛覺過敏現象,不願讓人摸,致患者出現被迫姿勢,這是典型腺鼠疫的病特點。

治療


就醫,並給予抗菌素治療。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如未治療,有一半淋巴腺鼠疫患者將致死。及時治療可將死亡率降到5%以下。肺鼠疫患者在治療的頭三天應嚴密隔離。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均應迅速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不宜轉送。隔離到癥狀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養(每3日1次)3次陰性,肺鼠疫6次陰性。
(一)一般治療及護理
⒈嚴格的隔離消毒
患者應嚴格隔離於隔離病院或隔離病區,病區內必須做到無鼠無蚤。入院時對病人做好衛生處理(更衣、滅蚤及消毒)。病區、室內定期進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應用漂白粉或來蘇液徹底消毒。工作人員在護理和診治病人時應穿連衣褲的“五緊”防護服,戴棉花紗布口罩,穿低筒膠鞋,戴薄膠手套及防護眼鏡。
⒉飲食與補液
急性期應給患者流質飲食,並供應充分液體,或予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⒊護理
嚴格遵守隔離制度,做好護理工作,消除病人顧慮,達到安靜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療
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
⒈鏈黴素為治療各型鼠疫特效藥。成人首劑量1g,以後每次0.5g,每4小時1次,肌注,1~2天後改為每6小時1次。小兒20~40mg/kg/日,新生兒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對嚴重病例應加大劑量,最初二日,每日4g,繼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鏈黴素可與磺胺類或四環素等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療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⒉慶大黴素每日24~32萬μ,分次稀釋后靜脈滴入,持續7~10天。
⒊四環素對鏈黴素耐葯時可使用。輕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後每日2g;嚴重者宜靜脈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轉后改為口服。療程7~10天。
⒋氯黴素每日3~4g,分次靜脈滴入或口服,退熱后減半,療程5~6天。對小兒及孕婦慎用。
⒌磺胺嘧啶首劑5g,4小時后2g,以後每4小時1g,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用至體溫正常3日為止。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注射。磺胺只對腺鼠疫有效,嚴重病例不宜單獨使用。
(三)對症治療
煩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鎮靜止痛劑。注意保護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時強心和抗休克治療;有Dic者採用肝素抗凝療法;中毒癥狀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腺鼠疫淋巴結腫,可用濕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未化膿切勿切開,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結膜炎可用0.25%氯黴素滴眼,一日數次。

預防


嚴格控制傳染源
⒈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泄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⒉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切斷傳播途徑
⒈滅蚤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葯。
⒉加強交通及國境檢疫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隻、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保護易感者
⒈預防接種自鼠間開始流行時,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乾燥活菌苗,皮膚划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獲免疫。一般每年接種一次,必要時6個月後再接種一次。中國新研製的06173菌苗免疫動物后產生F1抗體較EV株效果高1倍。
⒉個人防護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接種菌苗,兩周後方能進入疫區。工作時必須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穿膠鞋及隔離衣。接觸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種藥物預防,四環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鏈黴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連續6天。
避免去鼠類滋生地。如去鼠疫流行地區,採取對嚙齒類動物和跳蚤的防護措施。
避免接觸在路邊或林中發現的有病或死去的動物。當大量嚙齒類動物死於鼠疫,蚤類叮咬的危險就很高。攜帶病菌飢餓的蚤類必急於尋找新的宿主。在森林或野外有許多嚙齒類動物生活地方,要仔細照看兒童和寵物。
到鼠疫流行地區的國際旅行者被感染鼠疫的危險性不大。
如要去鼠疫流行地區,可向醫生或健康部門諮詢有關情況。
向醫生或健康部門及時報告所有疑似病例。

傳染途徑


(一)傳染源
主要是鼠類和其他嚙齒動物。其他如貓、羊、兔、駱駝、狼、狐等也可能成為傳染源。肺鼠疫病人是人間鼠疫的重要傳染源。帶菌者(包括健康帶菌和恢復期帶菌)作為傳染源的可能性亦應引起重視。主要儲存宿主以旱獺和黃鼠最為重要,由於它們是冬眠嚙齒類動物,感染后可越冬至翌春發病,再感染幼鼠,對鼠的自然疫源的形成和鼠疫耶爾森菌種族延續均起重要作用。褐家鼠是次要儲存宿主,但卻是人間鼠疫的主要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⒈經鼠蚤傳播:通過蚤為媒介,構成"嚙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方式是主要傳播途徑。主要的媒介是鼠蚤,如旱獺的長須山蚤(Oropsyllasilantiewi)、沙鼠的沙鼠客蚤(Xenopsyllagerbilli)、田鼠的原雙蚤(Amphipsyllaprimalis)以及家鼠的印鼠客蚤(Xenopsyllacheopis)等10餘種蚤類都是主要的傳播媒介。蚤類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后,其中的鼠疫耶爾森菌在其前胃內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當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時,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隨之侵入構成感染。蚤糞亦含病菌,可因搔癢通過皮膚傷口侵入人體。
⒉經皮膚傳播:剝食患病嚙齒類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病人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在自然疫源地得到某種程度控制情況下,尤其首發病例,由於獵取旱獺等經濟動物而經皮接觸感染,更具重要意義。
⒊呼吸道飛沫傳播: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爾森菌可借飛沫構成"人→人"之間的傳播,並可引起人間的大流行。一般情況下腺鼠疫並不造成對周圍的威脅。

傳播方式


癥狀
在歷史上,鼠疫常會在特定時間從特定地區(如東非)突然爆發,但為何會如此?答案一遠一近:即氣候變化造成動物繁衍遷移傳播,以及跳蚤的跨物種傳染。
氣候變化
由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主導,並對尚存野生動物瘟疫源所做的現代研究已證實,鼠疫的爆發大部分是突如其來的嚴重氣候變化而引起。降雨過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災過後又降雨過度,更具爆發的可能性。
雨量過多時,植被生長將會增加,因此草食動物和昆蟲將會取得較多食物。嚙齒類動物亦會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帶有鼠疫桿菌,但對病菌免疫之老鼠),並遠遠超過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數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過後,為了找到覓食的地盤,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不得不更加擴大。於是在數個月內,這些帶有鼠疫桿菌的野生動物就會像海浪一樣四處向外擴散。不久,這些動物就會和其他不帶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接觸,並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進一步跨物種傳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種傳染
跳蚤雖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並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嚙齒類動物對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則不然。跳蚤會死於鼠疫。不過諷刺的是,鼠疫的散播過程,其實是整個死亡過程本身。
跳蚤吸食嚙齒類動物身上的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會被一種由繁殖中的病菌與血塊混合的東西所阻塞。病蚤乃開始飢腸轆轆而變得飢不擇食,以致凡是會移動的生物──不論是否為平時的宿主類生物,他幾乎都會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於腸道被堵住無法消化的關係,病蚤除了無法止飢外,更會在吸血的同時吐出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因而將鼠疫桿菌傳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後病蚤會迅速地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無所不螫,在執行一個不可能滿足的任務之後,進一步把鼠疫傳播開來。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會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感染者會把富含病菌的痰與飛沫傳播,進一步擴大鼠疫病情,並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國華南爆發鼠疫,並傳播至香港。兩名細菌學家,法國人亞歷山大·葉赫森(Alexandre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別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離出引致鼠疫的細菌。由於北里柴三郎的發現後來被發現有錯誤,現時一般認為葉赫森是首名發現鼠疫桿菌的科學家。1967年,鼠疫桿菌的學名改為Yersiniapestis以紀念葉赫森。
1898年,法國科學家席蒙(PaulLouisSimond)在印度孟買首次證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傳播者。

常規檢查


(一)細菌學檢查
⒈細菌培養: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取材於動物的脾、肝等臟器或患者的淋巴結穿刺液、膿、痰、血、腦脊液等,用血瓊脂平板、肉湯等培養基均可分離出鼠疫耶爾森桿菌,進一步鑒定用生化反應、噬菌體裂解試驗或血清學試驗。
⒉動物接種:以前述所取材料,以生理鹽水調成乳劑,注射於豚鼠或小鼠的皮下或腹腔,24~72h內死亡,解剖作細菌學檢查。
(二)血清學檢查
⒈間接血凝法(PHA):以鼠疫桿菌FI抗原檢測血中FI抗體,感染后5~7d出現陽性,2~4周達高峰,此後逐漸下降,可持續4年,常用於回顧性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
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較PHA更為敏感。對於測定FI抗體,亦可用抗鼠疫的IgG測定FI抗原。滴度1:400以上為陽性,經30d已腐敗的動物標本用甲醛處理后再檢測,其滴度仍不受影響。
⒊放射免疫沉澱試驗(RIP):此法可查出28~32年患過鼠疫康復者體內微量的FI抗體,用於追溯診斷及免疫學研究。
⒋熒光抗體法(FA):用熒游標記的特異性抗血清檢測可疑標本,可快速準確診斷。
(三)分子生物學檢測
主要有DNA探針和聚合酶鏈反應(PCR),尤其具有快速、敏感、特異的優點,近來應用較廣。(一)流
行病學資料
在起病前、10d內曾到過鼠疫流行區或有與鼠疫動物或病人接觸史。(二)臨床表現:突然發病,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及早期衰竭、出血傾向,並有淋巴結腫大、肺部受累或出現敗血症等。(三)
實驗室檢查
從淋巴結穿刺液、膿、血等標本中檢出鼠疫耶爾森菌或血清學、分子生物學檢測陽性。病人應嚴格隔離於傳染病醫院的單間病房內,病室應無鼠、無蚤。

鑒別和診斷


(一)腺鼠疫
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⒈急性淋巴結炎:此病有明顯的外傷,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癥狀輕。
⒉絲蟲病的淋巴結腫:本病急性期,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常同時發生,數天後可自行消退,全身癥狀輕微,晚上血片檢查可找到微絲蚴。
⒊兔熱病:由免熱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癥狀輕,腺腫境界明顯,可移動,皮色正常,無痛,無被迫體姿,預后較好。
(二)敗血型鼠疫
需與其它原因所致敗血症、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鑒別。應及時檢測相應疾病的病原或抗體,並根據流行病學、癥狀體征鑒別。
(三)肺鼠疫
須與大葉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型炭疽等鑒別。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痰的病原學檢查鑒別。
(四)皮膚鼠疫
應與皮膚炭疽相鑒別。

歷史上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鼠疫
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歷史上第一次紀錄的大流行。541年,鼠疫沿著埃及的培魯沁(Pelusium)侵襲羅馬帝國。鼠疫荼毒培魯沁后,迅速蔓延至亞力山卓,再繼續水陸貿易網擴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與整個拜占庭帝國。目前並未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導致帝國至少1/3人口死亡。嚴重影響該帝國經濟稅基與軍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國實力。
查士丁尼鼠疫
查士丁尼鼠疫
查士丁尼鼠疫爆發后,從541~717年,鼠疫沿著海陸貿易網擴散到西歐與不列顛。首先是法國,543年法國西南部亞耳爆發鼠疫病情,接著547年鼠疫傳染至愛爾蘭與不列顛西部,588~590年的一次鼠疫橫掃馬賽、亞威農(Avignon),以及法國北部里昂地區的隆河流域(theRhoneValley),造成2500萬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國,它使當時整個地中海貿易衰退。更造成許多昔日王國的勢力因此消失,並改寫整個歐洲的歷史。
第二次大流行
腺鼠疫
腺鼠疫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那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那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蔓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黑死病
黑死病
在中國,明代萬曆崇禎二次的大疫相信是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份。據估計,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了1000萬人以上,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一些史學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營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襲,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卷78中說“京師內外城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京營兵疫,其精銳又太監選去,登陴訣羸弱五六萬人,內閹數千人,守陴不充”。“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一人染疫,傳及闔家,兩月喪亡,至今轉熾,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號滿路。”
十九世紀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發現鼠疫桿菌及鼠疫傳播方法后,大部份醫學及歷史學家,都認為十四至十六世紀肆虐歐亞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質疑這種說法,認為黑死病只有部份特徵與“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懷疑真正導致十四世紀黑死病的,可能其實是另一種仍未被發現的病原體。
第三次大流行
腺鼠疫
腺鼠疫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估計在中國和印度便導致約1200萬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維持至1959年,全球死亡人數少於250人方才正式結束。

病例報告


腺鼠疫
腺鼠疫
2020年7月5日,據巴彥淖爾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微消息,內蒙古烏拉特中旗人民醫院報告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為此巴彥淖爾市衛生健康委發布2020年烏拉特中旗鼠疫疫情Ⅲ級預警通告。該患者已在當地醫院隔離治療,病情平穩。市旗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
2020年7月14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美國《邁阿密先驅報》(MiamiHerald)報道,美國科羅拉多州一隻松鼠被發現感染腺鼠疫。
2020年9月25日,雲南勐海縣鼠間鼠疫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該縣西定鄉一邊遠村寨發生鼠間鼠疫,且通過主動搜索發現1例疑似腺鼠疫病例——1名3歲兒童被診斷為疑似腺鼠疫病例,正接受治療。疫情發生后,當地政府已啟動Ⅳ級應急響應。
2020年9月27日從雲南省疾控中心獲悉,9月24日版納州勐海縣西定鄉衛生院報告的1例鼠疫疑似病例,於9月27日21時診斷為確診病例,並於27日22:27進行網路訂正,省級審核時間為22:47。
2021年8月21日,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確診一例鼠疫(腺鼠疫)病例——女,55歲,戶籍為石嘴山市平羅縣寶豐鎮鎮關村,現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鎮查布公社,常年從事放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