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

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過去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中,肺炎支原體最為常見。可引起流行,約佔各種肺炎的10%,嚴重的支原體肺炎也可導致死亡。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

病因


主要發病機理:肺炎支原體在發病前2~3天直至病癒數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發現。它通過接觸感染,長在纖毛上皮之間,不侵入肺實質,其細胞膜上有神經氨酸受體,可吸附於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抑制纖毛活動和破壞上皮細胞,同時產生過氧化氫進一步引起局部組織損傷。其致病性可能與患者對病原體或其代謝產物的過敏反應有關。感染后引起體液免疫,大多成年人血清中都已存在抗體,所以很少發病。

癥狀


● 劇烈頑固性乾咳為本病的重要特徵,無痰或有少量黏痰或痰中帶血,一般情況好,很少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紺
● 臨床表現常較輕,緩慢起病,出現發熱、頭痛、乏力、陣發性刺激性咳嗽。20%可無任何癥狀。
● 2~3天後癥狀加重,可有高熱、寒戰及肌肉疼痛。
● 年幼患者可有鼻咽炎或耳鼓膜炎,伴局部皰疹出現咽痛及淋巴結腫大。少數可有皮疹或紅斑、心肌炎心包炎溶血性貧血、關節炎、腦膜腦炎、外周神經病等。

檢查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常在正常範圍內,但偶爾亦可升高。25%患者白細胞超過10.0×10/L,少數可達(25.0~56.0)×10/L。分類以中性粒細胞嗜酸粒細胞稍增多。血小板減少。直接庫姆斯試驗可陽性。血沉在發病初期階段可增快。
2.培養法
因肺炎支原體營養要求高,生長緩慢,需觀察10~30天或更長時間,對臨床診斷幫助不大。
3.血清學方法
(1)補體結合試驗 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廣泛使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
(2)間接血凝試驗 主要檢測IgM抗體。
(3)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用於檢測IgM和IgG抗體。方法敏感、特異性高、快速、經濟,是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實用可靠的手段。現已有ELISA試劑盒出售。
(4)冷凝集試驗 是一種診斷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非特異性試驗。
4.核酸雜交試驗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125I等)標記的核酸探針技術進行肺炎支原體檢測。此法雖靈敏度高且特異性較強,但要求條件也較高,需要使用同位素,故難於在臨床推廣。
5.聚合酶鏈反應(PCR)
自1992年該法用以檢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臨床標本。從綜合結果看,PCR法檢測的陽性率明顯高於培養法(靈敏度比普通培養法高10~100倍),也明顯高於血清學和探針雜交法。其特異性也較強,與其他支原體無交叉反應,且不受口腔其他菌污染的干擾。所需時間較短,因而採用PCR法可爭取早日確診,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在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癥狀時,快速可靠的診斷更為必要。由於此法相當敏感,故實驗操作時應特別小心,避免污染。
6.肺部X線
檢查可見模糊雲霧狀或均勻一致的陰影,近肺門部較緻密,向外逐漸變淺,邊緣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葉。絕大多數為一葉受累,以下葉多見,左下最多,右下次之,側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積液,10%左右見肺不張,偶見胸膜炎,肺部病變通常在2~3周吸收,完全吸收需4~6周。小兒約30%伴有肺門淋巴結腫大。

一般實驗室檢查

● 白細胞總數和分類可不高,血沉和C反應蛋白可能升高。

影像學檢查

● X線檢查顯示肺部多種形態的浸潤陰影,可有間質性肺炎或斑片狀融合性陰影的改變,早期可呈階段性分佈,以左肺下野多見,肺實變時於單側或雙側肺部邊緣呈現模糊斑片影和小葉中心結節,肺下野多見,也可從肺門向肺野延伸呈扇形,外緣逐漸變淺,可有少量胸腔積液。

診斷


● 醫生診斷支原體肺炎,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病原學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臨床表現


潛伏期2~3周,起病緩慢,約1/3病例無癥狀。以氣管-支氣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現,而以肺炎最重。發病初有乏力、頭痛、咽痛、發冷、發熱、肌肉酸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頭痛顯著。發熱高低不一,可高達39℃。2~3天後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如陣發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膿性痰,有時痰中帶血。發熱可持續2~3周。熱度恢復正常后尚可遺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無胸痛。
體檢示輕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約15%有鼓膜炎。頸淋巴結可腫大。少數病例有斑丘疹、紅斑或唇皰疹。胸部一般無明顯異常體征,約半數可聞乾性或濕性啰音,10%~15%病例發生少量胸腔積液。

一般實驗室檢查

● 血白細胞總數多正常,血沉、C反應蛋白升高。

病原學檢查

● 培養:肺炎支原體培養較困難,需特殊營養培養基,生長速度比一般細菌緩慢許多。
● DNA探針和PCR:DNA探針敏感性較低,目前已停止使用,PCR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能是肺炎支原體最有病前途的診斷技術。
● 血清學診斷:肺炎支原體IgM抗體陽性可作為急性感染指標,IgG抗體雙份血清4倍及以上升高用於診斷,檢測方法包括:冷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實驗、間接熒光法、顆粒凝集法、酶免疫吸附試驗。

影像學檢查

● X線檢查顯示肺部多種形態的浸潤陰影。

鑒別診斷


● 應與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衣原體肺炎、軍團菌肺炎鑒別:典型者可通過發病年齡、起病急緩、痰的顏色、痰塗片、胸部X線等檢查加以初步鑒別。各型不典型肺炎的臨床鑒別較困難,最終的鑒別均需病原學檢查。
● 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肺浸潤鑒別: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數正常,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肺浸潤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異常增加。

治療


● 該病具有自限性,多數輕症患者不經治療可自愈。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
● 常用抗菌藥物有大環內酯類如羅紅黴素、阿奇黴素,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
● 咳嗽患者可用各種止咳藥物,劇烈咳嗽者可口服可待因等。

藥物治療

抗生素
早期使用抗生素可減輕癥狀,縮短病程。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喹諾酮類抗生素均可選擇使用。但應注意兒童患者<8歲不宜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18歲少年患者不宜使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對於混合其他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應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指南選擇用藥。
糖皮質激素
普通支原體肺炎患者無需使用糖皮質激素,對於起病迅速的患者,或難治性支原體肺炎的患者,可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常用的藥物是甲潑尼龍
不常規推薦用於普通支原體肺炎的治療,但如果合併神經系統病變、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可應用丙種球蛋白進行輔助治療。

其他治療

軟式支氣管鏡術:軟式支氣管鏡可通過局部沖洗呼吸道,結合異物鉗等設備,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支原體肺炎患者常有呼吸道黏液阻塞,少數患者可因炎症導致支氣管狹窄,及時解除呼吸道阻塞癥狀對減輕發熱、減少併發症有重要意義。早期行軟式支氣管鏡對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療效顯著。

危害


● 出現肺外併發症時,可有肝功能及腎功能等相應各系統及器官功能指標異常。
● 約25%患者發生多發性皮膚黏膜損害,可有眼角膜受損致失明。
● 約7%患者伴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周圍神經炎脊髓炎、腦幹炎、腦神經麻痹及視神經萎縮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常可持續數月。
● 約5%患者可發生暫時性溶血性貧血、陣發性血紅蛋白尿、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 約5%患者心臟受累,可出現心肌炎、心包炎、心包積液、心臟血栓及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等相應表現。
● 常見非特異性關節炎、遊走性關節痛,以累及大關節為主。

預后


● 本病通常預后良好。
● 在老年患者和已知某些慢性疾病如COPD或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預后較差,如出現嚴重併發症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預防


● 家庭成員中患支原體肺炎時,應注意呼吸道隔離,避免密切接觸,對患者所用物品應消毒。
● 易感者可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