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區
包頭市的一個市轄區
石拐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一個市轄區,石拐是蒙古語“喜桂圖”的音譯,其意為“有森林的地方”,位於包頭城區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40°37′~40°45′;東經110°14′~110°28′,西南與九原區毗連,南與東河區相鄰,西與青山區接壤。被評為第一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地區。
徠石拐區總面積761平方公里,轄1個鎮、6個街道、1個蘇木,人口共24745人(2020年)。2016年,石拐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3.61億元,比2015年增長7.5%。
石拐區新貌
清順治九年(1652年),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族人遷到五當溝、水澗溝、哈龍貴溝一帶。康熙年間,今石拐地區蒙漢雜居村落形成並建有城堡(即今格亥圖村、古城塔村和舊石拐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石拐村以北22公里的莎林沁(即今吉忽倫圖蘇木)擴建五當召。石拐正溝以東屬五當召的膳召地;正溝以西為烏拉特東公旗游牧之地;境內國慶鄉西半部是烏拉特部領地,東半部為土默特領地。
1949年後,為烏蘭察布盟石拐溝礦區,1956年屬包頭市,設石拐礦區。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將石拐礦區更名為石拐區。
石拐區
地形地貌
石拐區氣候
水文
石拐區境內主要動物有狐狸、青羊、野兔、石雞、松鼠、腹蛇、山鷹、鷂子。
截至2010年,石拐區總人口為3.6萬人。
截至2020年末,石拐區常住人口24745人。
石拐區經濟綜合情況
2016年前三季度,石拐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70.66億元,比2015年增長8%,三次產業比重達0.5:83.6:15.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0.36億元,比2015年增長3.3%,較2015年提高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59.1億元,同比增長8.5%,較2015年提高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1.2億元,比2015年增長7%,較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從總體運行態勢來看,2016年比2015年同期增速高1.5個百分點,與2016年二季度相比增速高0.1個百分點。
石拐經濟
2013年石拐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2013年石拐區第三產業發展狀況
截至2016年,石拐區限額以上服務業達12戶,較2015年凈增加8戶,其中交通運輸物流業6戶,文化旅遊業3戶,機動車檢測2戶,測繪服務1戶。前三季預計實現營業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兩倍。分行業看,交通運輸物流業實現營業收入2.62萬元,佔比達93.6%;測繪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0.1億元;機動車檢測實現營業收入0.06億元;文化旅遊業實現營業收入0.03億元。
截至2014年,石拐區境內共有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小學1所,幼兒園1所。
2007年,石拐區舉辦了職工歌詠比賽、消夏文藝會演、專題文藝活動等多項文化藝術活動。2007年,石拐區舉辦了羽毛球比賽、迎奧運長跑比賽等多項體育賽事。截至2007年,石拐區境內共有10多家不同行業的協會和文藝表演隊。參加各類協會的人員達300餘人。2007年,石拐區在主要街道的路口、廣場以及中心地帶安裝了20餘套體育設施。
2013年,石拐區建成普惠區、棚戶二期、廉租房、公租房153棟7191戶。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20983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增資186元、平均水平2068元。
服飾
蒙古族男女常年穿蒙古袍。袍子用綢、緞、絹、棉布、皮張等縫製。顏色多為紅、綠、淺藍、赭紅色(老年人用),忌諱全身穿黑色衣服。為陪襯衣服色調,常常套穿黑馬褂或坎肩。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三大類,即肉食、奶食和糧食。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德”,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牛,綿羊,其次是山羊。
住宿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1層或2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石拐區方言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方言-晉語。石拐區方言與晉北地區方言較接近,但夾雜著蒙古語音譯語言。
那達慕大會又稱蒙古遊戲節,每年七、八月份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除了文體娛樂活動外,那達慕又是農牧物資交流會,買賣牛肉、羊肉及其熏干製品、乳酪、奶干、奶油、奶豆腐、奶疙瘩、酸奶等飲食。
馬奶節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以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把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
祭敖包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周邊數十里的牧民攜帶祭品摸黑進山,在太陽沒有升起之前登上海拔2060米的敖包山,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放著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
石拐區風景名勝
徠阿善遺址位於包頭市東15公里阿善溝門東,北依大青山,南瀕黃河,在圪膝蓋東西兩側台地上,東台地是新石器時代遺存,西台地除有新石器時代遺存外,還有少量青銅時代及更晚時期的遺存。
庚毗召寺廟建築群位於五當召東溝3公里處,庚毗(藏語)意為“增福”,是五當召各學部高僧靜修之地,也是活佛的避暑住地。
戰國趙長城遺址:石拐區境內的戰國趙長城全長約14.5公里,為夯土結構,始建於公元前306年,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2001年,趙長城遺址被列入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遺址處在包石公路地段。
大青山山巒地帶:平均海拔1450米,林草覆蓋率56%,高於包頭市平均水平。
馬鞍山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區的最高峰,海撥1856米。
2020年4月,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五屆自治區文明城市”。
2020年7月29日,石拐區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1年1月18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命名為“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