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秀

蕭秀

蕭秀(475年-518年3月4日),字彥達。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宗室重臣、文學家、藏書家,南齊丹陽尹蕭順之(梁太祖)第七子,梁武帝蕭衍之弟。

蕭秀在南齊時官至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后,他被齊和帝任命為南徐州刺史。南梁建立后,獲封安成郡王。天監六年(507年),改任江州刺史。次年,遷荊州刺史、安西將軍。任內立學校,招隱逸,頗立政績。天監十三年(514年),改鎮郢州。天監十六年(517年),再遷為鎮北將軍、雍州刺史,次年在赴任途中逝世,年四十四。獲贈侍中、司空,謚號“康”。

蕭秀為人清心寡欲,別無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學,搜集經記,收藏頗富,曾聘請劉孝標等學者一起編撰大型類書《壽光書苑》和《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今已佚。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蕭秀為南齊丹陽尹蕭順之(梁太祖)的第七子。他十二歲(一作十三歲)時,生母吳氏(后追封太妃)逝世,蕭秀與九歲的弟弟蕭憺相依為命,以至孝聞名。蕭順之哀憐蕭秀兄弟少年喪母,於是命側室陳氏撫養二人。
蕭秀成年後,儀容姣好,氣度不凡,為人嚴整沉穩,即使召見左右隨從,他也要先正衣冠,由此受到了親友及家人的尊敬。弱冠時仕於南齊朝廷,為著作佐郎,累遷后軍將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
永元三年(501年),蕭秀的異母兄蕭衍(即梁武帝)所率領的西台義軍進攻位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西南的新林時,蕭秀與眾宗戚率先奉迎,被任命為輔國將軍。當時,東昏侯的弟弟、晉熙王蕭寶嵩任冠軍將軍、南徐州刺史,駐守重鎮京口,而負責軍政事務的長史范岫遣使向西台軍投降,並請求援兵,蕭衍授蕭秀為冠軍將軍長史、南東海郡太守,接替蕭寶嵩出鎮京口。建康城被攻克后,齊和帝拜蕭秀為使持節、南徐州刺史,並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仍帶輔國將軍官銜。
天監元年(502年)四月,蕭衍稱帝,建立南梁,蕭秀進號征虜將軍,封安成郡王,食邑兩千戶。
京口自從南齊末年的崔慧景之亂開始,屢遭戰火塗炭,百姓流散四方。蕭秀到職后,對流民“招懷撫納,惠愛大行”。待到飢荒時,他又拿出私財進行賑濟,存活眾多饑民。
天監二年(503年),蕭秀以征虜將軍號領石頭戍事,加散騎常侍。次年,進號右將軍,加領軍、中書令,獲賜一部鼓吹。
蕭秀墓石辟邪
蕭秀墓石辟邪
天監六年(507年),蕭秀出任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
天監七年(508年)三月,蕭秀改鎮荊州,為都督荊湘雍益等九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進號安西將軍。他在任內立學校,招隱逸,頗著政績。
荊州巴陵的馬營蠻沿長江為害地方,州郡無法討定。蕭秀就職后,命防閣文熾率軍焚燒了馬營蠻所倚靠的密林,使其無險可用,荊州州境安寧。
天監十三年(514年),復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
天監十六年(517年),遷使持節、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及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
天監十七年(518年)二月初七(3月4日),蕭秀在赴任雍州刺史的途中,於竟陵的石梵病逝,終年四十四歲(一作四十五歲)。獲贈侍中、司空,謚“康”。

主要成就


蕭秀為人清心寡欲,別無它好,惟嗜典籍。精意求學,搜集經記,收藏頗富,曾聘請劉孝標等學者一起編撰大型類書《壽光書苑》和《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研討學術,終日不倦。去世后,藏書傳給其子蕭機繼承。蕭秀擅長作文,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今已佚失。

人物評價


裴子野:昔王薨及葬,仁禽有踐境之識,羊祜去亡,市人有罷歸之慟,若公恩結三楚,亦異出一時之公,幼無擇言,長無擇行,立功以庇物,執德以居宗,重以道性虛閑,居處沖約,終日清靜,如布素焉。(《司空安城康王行狀》)
劉勰:①公御煩以寡,居高而降,執沖虛之道,無矜滿之情。其為政也,莊敬足以范物,慈惠足以庇民,剛毅足以威暴,清貞足以勵俗。(《司空安成康王碑銘》)②昔在文韶,五賢二聖。漢藩魏屏,微風不競。於赫我梁,德符姬姓。康王康叔,異時同盛,爰自妙年,令問不已。一孝一悌,實光行始。義府文場,詞人髦士。波瀾莫際,牆仞難窺。用茲先覺,道此後知。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不倦,三吐忘疲。飛龍在天,肇基宛瀆。地猶小胏,民同世復。皇情睠正,屬難推轂。允矣宗英,移藩改牧。誰謂路永,江漢已浮。彼蒼不惠,遽反成周。川迥溯軸,塗引歸旒。(《司空安成康王碑銘》)
姚思廉:至於安成、南平,鄱陽、始興,俱以名跡著,蓋亦漢之間、平矣。(《梁書》)
李延壽:安成、南平、鄱陽、始興俱以名跡著美,蓋亦有梁之間、平也。(《南史》)

軼事典故


孝悌無雙

蕭秀十二歲(《南史》作十三歲,此從《梁書》)時,生母吳氏去世。他與弟弟蕭憺居喪持禮,哀感旁人,連續數日都不進水漿,父親蕭順之親自取粥給他們。蕭順之哀憐蕭秀兄弟過早失去生母,於是讓側室陳氏撫養他們。陳氏沒有兒子,有為人母的德行,對待蕭秀、蕭憺如同親生子一般。
蕭秀早年喪母,與蕭憺情誼深厚。南梁立國后,時任荊州刺史的蕭憺常常把自己的俸祿平分給蕭秀,蕭秀稱心接受,也不多作推辭。他們兄弟和睦,為當時輿論所推許。後來,蕭秀在赴雍州刺史任的途中病逝於石梵。蕭憺聽聞訃訊,倒地慟哭,連續數日不吃不喝,拿出所有資產,協助辦理蕭秀的喪事,蕭秀部下的大小幕賓都得到充足的供給。兄弟之間的情誼為世人所稱嘆。

賢仁過人

蕭秀容儀俊美,每次上朝,都受到百官的矚目。為人寬仁,喜怒不形於色。一次,蕭秀的侍從擲石殺死了他養的鵠,屬下齋帥請求將侍從治罪,蕭秀說:“我怎麼會因為一隻鳥去傷人。”於是寬恕了侍從。在京師任官時,天亮便開始處理公務,有一位廚人端來食物,不小心打翻倒在了他的身上,蕭秀直接登車離開,“竟朝不飯”,也不責備此人。當時蕭梁諸王都優待士人,蕭秀與建安王蕭偉(后改封南平王)都喜好才士,世人因為二王重視士人,於是將其並稱為“二安”,與戰國時期的“四豪”相提並論。
蕭秀是梁武帝的“布衣昆弟”,兄弟之間情誼篤好,但到武帝建梁后,他卻小心畏敬,表現得比關係疏賤者還明顯。武帝因此愈加認可他的賢德。

四碑樹墓

蕭秀死後,府中佐史夏侯但等請求在其墓前樹立碑誌,武帝允准。而當時悠遊蕭秀幕府中的名士如王僧孺、陸倕、劉孝綽、裴子野等都為他撰寫了文才極佳、“咸稱實錄”的碑誌悼文,使人難以抉擇,最後才決定四碑並建,立於蕭秀墓前。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父親蕭順之南齊時官至丹陽尹。南梁建立后,追加廟號為太祖,謚號為文皇帝。
生母吳氏早逝,南梁時被追封為太妃。
養母陳氏在吳太妃死後悉心撫養蕭秀、蕭憺兄弟,南梁時被封為太妃。
——妻妾褚氏出身陽翟褚氏,蕭捴之母,隨其降入西魏、北周,年高壽終。
平輩同母弟蕭憺官至領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始興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司徒、驃騎將軍,謚號“元襄”。
異母兄蕭懿南齊末年重臣,為東昏侯蕭寶卷所害。南梁建立后,累贈丞相、長沙郡王,謚號“宣武”。
蕭敷早逝。南梁時追封永陽郡王,謚號“昭”。
蕭衍南梁開國君主,在位四十八年。廟號高祖,謚號武皇帝。
蕭暢早逝。南梁時追封衡陽郡王,謚號“宣”。
蕭融為東昏侯蕭寶卷所害。南梁時追封桂陽郡王,謚號“簡”。
蕭宏官至侍中、太尉,封臨川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大將軍、揚州牧、假黃鉞,謚號“靖惠”。
異母弟蕭偉官至中書令、大司馬,封南平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太宰,謚號“元襄”。
蕭恢官至荊州刺史、驃騎大將軍,封鄱陽郡王。死後獲贈侍中、司徒,謚號“忠烈”。
姐妹蕭令嫕即義興昭長公主,嫁司徒左長史王琳。
蕭氏即新安穆公主,嫁給事黃門侍郎王茂璋。
蕭氏即餘姚公主。
子輩長子蕭機襲封安成郡王,官至寧遠將軍、湘州刺史。死後謚號“煬”。
次子蕭推官至戎昭將軍、吳郡太守,封南浦侯。“侯景之亂”時守東府城戰死。
兒子蕭捴在南梁官至益州刺史等,封秦郡王。后仕於西魏、北周,累官少傅,封蔡陽郡公。死後獲贈大將軍、益州刺史等官,謚號“襄”。
表格參考資料:《梁書·太祖五王》、《南史·梁宗室下》、《周書·蕭捴傳》

史料記載


《司空安成康王碑銘》
《司空安成康王行狀》
《梁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四十四·齊紀十》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紀四》

後世紀念


石碑
石碑
蕭秀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棲霞甘家巷小學內。石刻遺存最豐,布局最完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的代表作品。1953年至1957年,市文管會兩次加以整修並加固,石碑箍鐵箍,石刻周圍築水溝、裝涵管、砌石牆加以保護。1987年市文管會在原地將石刻向上提升1米。
1974年10月至1975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管會在甘家巷發掘大小墓葬38座,其中距石刻1000米處的六號墓,經考證為蕭秀墓。墓為橢圓形單室穹窿頂磚室墓,有石墓門和石門拱,拱上有浮雕,墓前有很長的排水溝。墓因遭嚴重破壞,出土文物甚少,出土的兩塊石質墓誌已漫漶難識。
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蕭秀墓南向偏東40度,墓前神道石刻現存3種8件,東西對立。
自南起,第一對為二辟邪。東辟邪長3.58米、寬1.55米、高2.94米,較完整;西辟邪長3.28米、寬1.55米、高3米、座高0.10米,臀、背部微殘。兩辟邪均為雄獸,無角,體形碩壯,昂首吐舌,頸粗短,頭有鬣,翼作三翎,頂及脊有凹道,通體長毛捲曲,足趾五爪。
蕭秀墓龜趺
蕭秀墓龜趺
第二對石碑,現僅存龜趺2,殘碑1。東龜趺高1.02米、寬1.43米、長3.54米;西龜趺高1米、長2.70米、寬1.49米。殘碑倒埋地下,1957年整修石刻中發現,殘約四分之一,斷為三,部分文字剝蝕難辨。
第三對石柱,東石柱僅存柱座,座高0.66米、長1.45米,四周雕有紋飾。西石柱柱身高3.86米、柱礎高0.67米、通高4.62米,上覆蓋已無存,蓋上小石辟邪現存南京博物院。柱表作瓦楞紋,上部飾繩索紋和交龍紋,柱礎裂為兩半。
第四對石碑,東碑身高4.15米、寬1.46米、厚0.31米、座高1.01米、長3.37米、通高5.16米,碑側浮雕已漫漶不清,中部有裂縫。西碑身高4.10米、寬1.44米、厚0.32米、座高1.02米、長3.07米、通高5.12米、碑身剝蝕嚴重,正面碑文難辨,碑陰尚有門生官吏1300餘人的姓名依稀可辨,為研究南朝小楷的重要實物資料。碑額上書"梁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碑頂飾雙螭交互盤繞,額穿一孔,額面浮雕騰躍雙螭,碑側浮雕珍禽、瑞獸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