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璇

漢劇花旦王

鄧玉璇,女,1936年出生在廣東梅縣,漢劇花旦王。1954年入福建龍岩地區群聲漢劇團,習小生、青衣、花旦。聰穎靈慧,學習刻苦,學習2年即為該團主要演員。由於她鍾情閩西漢劇,加上自身勤奮刻苦,具有較好的專業素質,在王玉蘭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精心培育下,很快成為閩西南和粵東一帶的知名演員,被譽為漢劇金嗓子。

人物簡介


鄧玉璇劇照
鄧玉璇劇照
鄧玉璇,從小酷愛藝術,天生一副好歌喉,在學生時代就是學校的文藝骨幹,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表演天賦。她渴望自己有一天能走上舞台,在藝術的廣闊天地馳 騁。機遇總是垂青執著追求藝術的虔誠者。1955年,一次機遇從天而降,鄧玉璇如願以償。
那年夏天,福建省龍岩專區漢劇團應邀來到廣東梅縣演出,以華麗的妝扮,閃亮的布景,吸引了廣東觀眾,更以一出又一出曲折動人,如泣如訴的劇情深深地感染廣大觀眾的心。觀眾中,有個梳著兩條小辮子的少女,為那動人的故事而流淚,為那神秘的表揚而陶醉,為那美妙的唱腔所傾倒,痴迷得幾乎走火入魔。龍岩專區漢劇團一個村鎮一個村鎮地巡迴演出,她也一個村鎮一個村鎮地緊緊相隨,百看不厭。
一個強烈的念頭滋生在她的心頭。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走進後台,紅著臉問劇團的領導要不要招收演員。該團名演員王玉蘭一看這女學生修長的身材,漂亮的臉蛋,一聽她那天生緣分亮麗的嗓音,就覺得她是一個好苗子,時任該團副團長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坤福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福建省政協第三、四五屆委員)也十分欣賞她的藝術天賦。於是,劇團答應收她為徒。
這個女生正是鄧玉璇。從此,她與閩西漢劇結下不解之緣,而閩西漢劇也喜得珠玉。
玉音繞樑振漢音
劇團安排鄧玉璇習青衣、花旦、小生。她聰明伶俐,有文化功底,具備專業條件,能虛心而刻苦地學習,博採眾長,不到二年,就成為劇團的台柱子之一。
1956年10月,鄧玉璇首次上省演出,一舉成名。她主演傳統漢劇《大鬧開封府》、《百里奚認妻》、《昭君和番》等,既能演各種類型的小生,又能扮不同身份的小姐,尤以俊美的扮相、清亮的嗓音、傳神的表演深得魏金水劉永生、伍洪祥等領導的好評,並深受千萬觀眾的喜愛和欽佩,一時紅遍福州,被譽為漢劇金嗓子。
鄧玉璇紅遍全省始於1957年元旦。其時,龍岩專區漢劇團首赴廈門公演,她主演的《百里奚認妻》一炮打響,《廈門日報》等新聞媒體好評如潮,每場演出,戲迷們都奔走相告,一睹為快,盛況空前。一時間,欣賞鄧玉璇演出成為鷺島一大盛事,戲迷們從廈門追到漳州,又從漳州追到石碼,甚至特地奔赴龍岩來看她的表演。
面對蜂擁而來的鮮花、掌聲、讚譽,鄧玉璇並沒有陶醉於巨大的成功中,而是精益求精,勇於改革和創新。
以往,閩西漢劇由於長年在曠野高台演出,在沒有擴音設備的年代,為了能讓觀眾聽見,定調較高,因而音較尖細,音域較窄,旋律單一,行腔也較生硬。另一方面,由於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少老藝人不太講究發音、吐字。鄧玉璇發現這一困擾閩西漢劇發展的問題后,深思熟慮改良之路。為了能更好地塑造角色,表現曲折迭宕的情節,抒發角色內心豐富複雜的情感,她對漢劇旦行的傳統唱腔和唱法進行了大膽革新。首先,她把閩西漢劇的調門降為“E宮”:這種調門符合人體發音最有效的音區,也是旦角唱腔主旋律活動的主要音區。其次,她結合自身實際,運用比較科學的方法,在發音、吐字、運氣、歸音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嘗試,取得良好的效果。再次,她在原有唱腔的基礎上,根據人物塑造的需要,發展和創造了若干新腔、花腔,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圓潤婉轉優美的演唱風格。
社會主義新中國日新月異,古老劇種閩西漢劇能否適應和及時反映現代生活?這是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1958年,劇作家陳平創作了傳奇劇《陳客嬤》。為了生動逼真地塑造閩西大革命時期陳客嬤這位英雄母親的形象,鄧玉璇甩開慣熟於己的公子、小姐角色,深入英雄母親的家鄉體驗生活,走訪許許多多的知情者,並與農民同吃住同勞動,精心揣摩角色。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閩西漢劇史上第一部現代戲《陳客嬤》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匯演,一公演就轟動了全省,贏得領導、專家、觀眾的一致好評。《陳客嬤》與鄧玉璇的名字不脛而走,《陳客嬤》成為閩西漢劇劃時代的劇目,鄧玉璇成長為閩西漢劇新一代的領軍人物。從此,有幾百年悠久歷史的閩西漢劇成為福建省六大劇種之一,迎來了輝煌時期。2005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閩西漢劇榜上有名。
德藝雙馨
為了閩西漢劇事業,鄧玉璇在閩西成家立業,擔當了表演家和賢妻良母的雙重角色。正當她風華正茂、大展宏圖之際,“文化大革命”的風暴把她卷進“才子佳人”、“反動學術權威”之列。她受盡批鬥和凌辱,甚至險些喪生。
劇團解散了......
對藝術孜孜以求的鄧玉璇在苦苦地等待著文藝春天......
春意漸暖,閩西開排革命歷史劇《靈川潮》,鄧玉璇應召主演梅嫂,上省匯演,爾後到廈門、泉州各地和部隊駐地公演。畢竟觀眾喜歡她的戲,她的演出一如既往地盛況空前。
改革開放后,中國文藝界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鄧玉璇的藝術生命重新煥發出旺盛的創造力。她先後主演了多部劇目,屢屢獲獎。
1984年,她主演歷史劇《史碑案》,參加福建省第十六屆戲劇匯演,榮獲演員獎。1986年,她主演歷史劇《春娘曲》,參加福建省第十七屆戲劇匯演,榮獲全省表演最高獎——優秀演員獎。
上海廣東香港等地多家唱片公司慕名而來,多次為鄧玉璇錄製個人演唱專輯,並將唱片和錄音盒帶向全國各地和東南亞一帶發行。國內多家電視台、電台多次找她進行專題採訪並作專題報道,播放她的演唱曲目。她也曾應邀晉京和出訪新加坡,以爐火純青的演技和對觀眾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博得了廣泛的聲譽。知音千古此心同,海內外戲迷已深深地迷上了她的節目。
1989年8月,國家一級演員鄧玉璇應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的邀請,參加該會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以“知音千古此心同”等漢劇唱段博得來自世界各地幾千客家名流的陣陣掌聲,被海內外觀眾譽為“中國漢劇的花旦王”。
梅花香自苦寒來。鄧玉璇為閩西漢劇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無論是日常排練,無論是上台演出,她都心中裝有觀眾,在節目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下功夫,確保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勤學苦練,終成大器。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當她全家移居廈門時,她選擇留在龍岩藝校工作,手把手地言傳身教培養一批又一批藝術人才,為傳承和發展閩西漢劇事業奉獻滿腔的心血和熱忱。這種敬業精神和完美藝德,深深地感動著藝壇。她的高足伍銀蓮多次提到:“鄧大姐是我的良師益友,長期以來,她不但手把手地教我演戲,還推心置腹地教我做人,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鄧大姐的諄諄教悔,都凝聚著她的心血。閩西漢劇的輝煌,和鄧大姐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近年,她移居廈門了,仍然一如既往地關注著閩西漢劇,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和指導,摯誠之心不減當年。

人物軼事


閩西漢劇表演藝術家鄧玉璇1996年退休,可是她卻要求“就地安置”。人們很難理解她的“徒弟迷”:丈夫和孩子早已定居廈門,而她孤身一人,留在龍岩,七年培養了四代徒弟。現在,只要龍岩藝校一個電話,她又樂此不疲從廈門趕回龍岩指導學生……
閩西漢劇是福建六大地方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閩粵贛台以及東南亞地區。閩西漢劇以其獨特的藝術表演與別具一格的語言特色,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愛,素有“南國牡丹”之譽,2006年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鄧玉璇則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閩西漢劇代表性傳承人。
鄧玉璇,1936年生於廣東梅州,7歲時父親經商遇害,她被送人做養女。她身材高挑,皮膚白皙,聰明伶俐,深得大家喜歡。小時,她常跟養母去看漢劇。中學時,她常被老師叫上台唱歌,膽子大了,她還模仿小姐採花撲蝶的動作,一下課就在班裡唱起“十八相送”。原來,她已經痴戲成迷了。有一次,梅州漢劇團演《梁山伯與祝英台》,鄧玉璇一連看了十個晚上,“十八相送”已經會跟著哼唱了。
她與閩西漢劇結下不解之緣,是在1954年暑期。龍岩漢劇團應邀來到她的家鄉演出,演員美麗俊俏的扮相,如泣如訴的劇情,婉轉悠揚的唱腔,深深地打動了鄧玉璇。一天,她壯起膽走進劇團住地,問師傅要不要招收演員?說完,她就緊張得臉紅了。恰巧,劇團正要招年輕演員,師傅一看她穿白襯衫弔帶裙,修長的身材,姣美的面容,一副清純的中學生模樣,心裡喜歡,叫她試唱,竟有天生的假嗓。師傅嘀咕一陣后,說:“你回家遷戶口吧!”鄧玉璇喜出望外,一陣風跑回家。不料,母親一聽,滿臉不高興。可是,鄧玉璇主意已決,教導主任拍桌子也沒勸回她。
後來,鄧玉璇分給王玉蘭老師為徒,但其他藝人見其虛心好學便傾囊傳藝,她得以博採眾長,兼習青衣、花旦、小生。每當凌晨練功,王玉蘭要她夾著銅錢走碎步,膝不能彎,身不能晃,走到小腿發麻,大汗淋漓,還要練嗓子、學身段、耍刀槍……1956年10月,鄧玉璇主演傳統漢劇《大鬧開封府》《昭君和番》等,以扮相俊美、嗓音清亮、表演傳神,紅遍省城,被譽為“漢劇金嗓子”。1957年,劇團首赴廈門公演,她主演的《百里奚認妻》一炮打響,盛況空前,新聞媒體好評如潮,戲迷們奔走相告,一睹為快,有的從廈門追到漳州,又從漳州追到石碼……
鄧玉璇並沒有陶醉於掌聲。她發現閩西漢劇歷史上在曠野演出,定調較高,音較尖細,音域較窄,旋律單一,行腔較硬。為了更好塑造角色,敘述情節,她對傳統唱腔唱法進行了大膽革新。首先,她把閩西漢劇的調門降為“E宮”。其次,她發展和創造了不少新腔、花腔,形成了圓潤婉轉、獨具韻味的演唱風格。1958年,她主演閩西漢劇史上第一部現代戲《陳客嬤》,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匯演,轟動全省,被選為晉京參加國慶獻禮劇目……
“文革”時期,鄧玉璇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受盡批鬥凌辱。改革春風吹起,她的藝術生命重新綻放。她主演了《西廂記》《白蛇傳》《秦香蓮》等劇目,塑造了上百個風格迥異的藝術形象,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7年,她主演歷史劇《春娘曲》,榮獲全省第十七屆戲劇匯演表演最高獎——優秀演員獎。1989年,鄧玉璇應邀出訪新加坡,她演唱《白蛇傳》等傳統選段,引起來自世界33個國家幾千名流的強烈反響,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她為“中國漢劇花旦王”。香港多家唱片公司為她錄製個人演唱專輯,並將唱片和錄音盒帶向全國各地和東南亞發行。
“你們將來一定要超過我,這才是我的最大理想。”鄧玉璇總是對劇團或藝校的學生說,“別人不理解我,我自己理解自己就行了。”她輔導時對學生很嚴格,學生幾乎都被她訓哭過:一個表情,一個手勢,一個嘴形,一句唱腔,她都不含糊。但學生們都理解她,喜歡她。那年因為評職稱,她暫時被調回漢劇團,學生認為無法再聽到鄧老師上課了,就開始哭,全班大哭。第二天,是李老師的課,學生還一直哭個不停,弄得李老師發火了。後來,鄧老師又回到藝校。一次她摔跤左手跌斷,吊著膀子給學生上課……
1983年,福建省舉辦首屆“水仙花”青年演員戲曲表演比賽,龍岩共獲17塊金銀銅牌,她的學生佔了1/3。2008年她輔導的陳萍參加省水仙花比賽獲優秀新秀獎,2009年學生胡婷獲福建戲劇會演演員獎,2010年陳萍、沈亞婷分獲水仙花、中青年演員比賽銀牌獎……她榮獲優秀教師輔導獎。她在文章中寫道:我的一生都獻給了閩西漢劇事業,為了使“南國牡丹”更放異彩,我願意發揮餘熱,學生超過我才是我最大的願望。回首人生,我的心得是:一個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心地善良,真情待人,勤懇工作,該得到的都會得到。

人物成就


鄧玉璇先後在80多齣戲中扮演角色,演出的主要劇目有《西廂記》(飾張君瑞)、《白蛇傳》(飾白素貞)、《桃花扇》(飾侯朝宗)、《秦香蓮》(飾秦香蓮、陳世美)、《孟麗君》(飾孟麗君)、《貴妃醉酒》(飾楊玉環)、《二度梅》(飾陳杏元)、《狀元媒》(飾柴郡主)、《春娘曲》(飾春娘)等。
鄧玉璇飾演小生、旦角俱佳,功底深厚,表演細膩,扮演的人物各具特色,在福建及粵東地區頗負盛名。有些劇目已拍攝錄像或錄製磁帶。1978年,在福建省首屆“武夷之春”音樂會中獲演員獎。1980年在福建劇種唱腔比賽中獲一等獎。1983年在福建省青年演員比賽中獲教師榮譽獎。1985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曾當選為福建省五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省文聯委員、龍岩地區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藝術學校龍岩地區戲曲班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