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

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咖喱(也寫作咖哩)是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常見於印度菜、泰國菜和日本菜等菜系,一般伴隨肉類和飯一起吃。

咖哩是一種多樣變作及特殊地調過味的菜肴,最有名的是印度和泰國的咖喱烹飪方法,咖哩已經在亞太地區成為主流的菜肴之一。除了茶以外,咖哩是少數的真正泛亞的菜肴或飲料。印度口味是以混合各方的風格而做出含有異國風情菜肴而聞名的咖喱菜譜。

基本概況


咖喱,拼音讀作:gā lí;台灣地區《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注音為gā lǐ。咖喱是音譯,源於泰米爾文,意思就是調料。“咖喱”的含義有2種。它可以指調味品“咖喱”,也泛指用咖喱烹調出的各種食品(如咖喱飯)。
咖喱(kulry)的專有名詞是從“kari”演化而來的,印地語叫kuri,在印度使用英語的地區(即印度南部),kulry是一被英語化的拼法,在南印度Tamil Nadu省KULRY則被拼為KALRI,由肉汁或醬汁且多搭配米飯、或是麵包的一種主食。亦有另一說法,此字在十四世紀古英文就已存在於烹調文獻中,被拼為KULY,是源自於法語kuile(意譯為煮)。
咖喱在泰米爾語(Tamil word)是指一種醬,是在南印度的多種菜肴的綜合,用蔬菜或肉類做成且經常與米飯一起食用。咖哩這個詞已經被廣泛的使用,特別是在西半球,幾乎任何加有香料的,加有醬料的菜肴或帶有南亞和東南亞洲風格的菜肴都叫做咖哩。這個不嚴密的傘形結構的詞,主要是英國統治所留下來的東西。這是一般的誤解,認為所有用咖哩粉末或是用各種肉類、蔬菜做成的菜肴都是咖哩。在印度,咖哩這個詞事實上是很少用。大部分菜肴包含了豆類(lentils)的菜叫“dahl”,意指這是一種用做備用的香料。肉類或是蔬菜做成的菜肴同樣地給予特定的名字,用以區別烹調的方法或是特殊的香料使用。然而北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菜肴的名字的確叫做咖哩(kulry or khadi)——這包含了酸乳酪(yoghurt)、酥油(ghee)、印度酥油。
一位咖哩權威作家Blent Thompson對咖哩曾寫下這麼一段話:在印度kulry一詞,並不是真正被使用如我們所認知的一般,除非你專指的是普遍存在於印度,但由英國人歸類,把包含著姜、大蒜、洋蔥、薑黃、辣椒及油所烹煮的湯或燉菜,其大多為黃色,紅色,多油,味辛辣且濃郁。辣椒在印地語叫 mirch ,紅的叫 lal ,綠的叫 hali ,只有紅的用來煮咖喱,但煮出來的不只紅色,還有黃、綠、橙、咖啡色等,大中小辣兼而有之。而今日咖哩則普遍被定義為由新鮮或乾燥香料以油炒香,並加入洋蔥泥、大蒜、姜一起熬煮。其中香料並沒有一定限制,大多有辣椒,小茴香,香菜及薑黃等。

主要功能


咖喱是以薑黃為主料,另加多種香辛料(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鬍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配製而成的複合調味料。其味辛辣帶甜,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主要用於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花椰菜、湯羹等,是中西餐常用的調味料。在東南亞許多國家中,咖喱是必備的重要調料。

歷史起源


“咖喱”一詞來源於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印度民間傳說咖哩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由於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此舉即為用以幫助不吃豬肉與牛肉的印度人。在泰米爾語中,“Kali”是“醬”的意思。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莫卧兒帝國夢龍所統治過,其間從波斯(現今的伊朗)帶來的飲食習慣,從而影響印度人的烹調風格直到現今。
咖喱是多種香料的結晶。這是源於印度最初肉食以膻味極濃的羊肉為主,單一種香料並未能祛除其膻味,故便以多種干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這便是坦米爾“卡利”(Kulry)咖喱的來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辛料製成的醬汁”—就是現在我們中國人翻譯過來的“咖喱”了。
最早出產香料的國家包括有印度、印尼、中國等,而當中的佼佼者就是印度。印度能在香料中的成就如此偉大,是南亞地區終年悶熱、潮濕的氣候所致。天氣炎熱,除了令人食慾大減之外,也令食物容易變壞及滋生細菌。將食物配入香料,除了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之外,也能促進胃酸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時更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適合印度的氣候。
咖喱首先在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傳播,到17世紀,歐洲殖民者來到亞洲時把這些香料帶到歐洲,繼而傳播到世界各處。咖哩在世界各地結合不同飲食文化而演變出各種不同風格咖喱吃法。
後來香料、咖喱等傳入了以肉食為主的歐洲國家,貴族們都視如珍品,甚至有說為了方便輸入更多香料所以大量造船,促進了航運的發展,干狀的咖喱原料-不同的香料就是在那時期變得更加流行。因為船運輸時,免令香料變壞便以乾貨形式輸出,時至今日,香料粉末仍大行其道。隨著時代進步,煮咖喱變得越來越方便,以往要曬乾磨粉再混配、調味。
20世紀以來,固體的咖喱塊甚至加熱即可進食的包裝咖喱已隨處可見,咖喱已是一種方便不已的經濟快捷又健康的食品。
2013年1月6日。英國林肯郡一家餐廳早前推出一款號稱“全球最辣”的咖喱,已吸引眾多食客前去挑戰,然而至今只有55歲的醫生伊恩·羅斯韋爾成功將一整份咖喱吃完。由於咖喱實在太辣,羅斯韋爾在挑戰中途甚至被辣出了幻覺。
這款全球最辣咖喱的辣度高達600萬史高維爾單位(辣度單位),其製作材料中包含20根全球第二辣的辣椒。廚師在製作咖喱時,需要帶上護目鏡和面罩。
羅斯韋爾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吃完了整份咖喱,在挑戰中途,他甚至被辣出了幻覺,跑到街上,羅斯韋爾於攀登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但他表示,吃完這份咖喱的難度遠超攀登乞力馬扎羅山。自這款咖喱推出,已有超過300名食客前來挑戰,但能將一整份咖喱吃完的唯有羅斯韋爾一人。大多挑戰者都是吃下幾口后便宣告投降。

基本種類


咖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咖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咖喱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其源地就有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顏色來分,有棕、紅、青、黃、白之別,根據配料細節上的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喱大約有十多種之多,這些迥異不同的香料的彙集在一起,就能夠構成各種咖喱的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濃郁香味。
食用咖喱的國家很多,包括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越南等。

印度咖喱

咖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咖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郁。
搭配咖哩的主食,隨著地方所盛產農作物的不同而改變。如西印度多配以玉蜀黍、栗等所造成的麵包;北方盛產麥子則多食麵包;南方或東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印度咖哩成功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煮次序,而不在於炫麗複雜的烹調技巧。直到近代,並沒有任何專門的咖哩食譜,因為咖哩的本質強調的是個人風格與創造性。沒有固定食譜,反而令許多印度料理得以躋身世界級美食之列。正因為沒有食譜,令咖哩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味道、外觀都有著顯著的不同。
對於咖哩的普遍印象,很多場合都會把焦點集中在印度咖哩(印度早期並沒有所謂的咖哩)。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基於所有咖喱都是印度咖喱的延伸,假如會製作印度咖哩,其它種類的咖哩就只是再加工或轉換材料而已。在印度提到咖哩,大多指以肉汁或醬汁搭配米飯或麵包的一種主食。
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的廚房都有許多香料,但卻很少人使用咖哩粉,因為咖哩粉大都是要使用時才特意研磨的。另外有一種使用率極為頻繁的調味料“galam masala”,其中“galam”意為辣,“masala”則為香料之意。

泰國咖喱

泰國咖哩分青咖喱、黃咖喱、紅咖喱等多個種類。其中紅咖哩最辣,不習慣的人進食時容易流眼淚。
泰國咖喱當中加入了椰醬來減低辣味和增強香味,而額外所加入的香茅、魚露、月桂葉等香料,也令泰國咖喱獨具一格。紅咖喱是泰國人愛用的咖喱,由於加入了紅咖喱醬,顏色帶紅,味道也較辣。泰式青咖喱大蝦,由於用了芫茜和青檸皮等材料,所以咖喱呈青綠色,也是泰國馳名的咖喱,同樣鮮美。

新加坡

新加坡鄰近馬來西亞,所以其咖喱口味與馬來西亞咖喱十分雷同,特別是味道較淡和清香。此外,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和辣味就更少,味道頗為大眾化。

馬來西亞

咖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咖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
馬來西亞咖喱一般會加入芭蕉葉、椰絲及椰漿等當地特產,味道偏辣。當地華人、馬來西亞人及印度人對咖哩的煮法都各盡不同,印度人的咖喱通常都不放椰漿,配料多是蔬菜、魚類等,這與印度人平常吃素有莫大的關係。當地華人的咖哩料理叻沙面和咖喱麵包,前者是把面放入咖喱湯內,配上黃豆芽、蚶、雞肉、長豆、羊角豆等,由於馬來咖哩面為“laksa”,因此稱為“叻沙”。而咖哩麵包就是把咖哩雞裝入麵包里的簡易料理。

日本咖喱

除了印度及與其鄰近的各國外,日本也是酷愛咖喱的國度,看看擺在超市貨架上出售的各種咖喱粉、塊咖喱,絕大多數的外包裝上都打著“日本風味”的印記,差點要讓人誤以為日本才是咖喱的發祥地。其實,日本與印度雖然同處於亞洲,但日本人吃的咖喱卻是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才由歐洲傳入的。似乎無論什麼東西,一經傳到日本,便轉型為更加精緻、細膩、溫和的事物,與其本土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咖喱傳到日本后,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日本咖喱一般不太辣,因為加入了濃縮果泥,所以甜味較重。雖然日式咖哩又稱歐風咖哩,事實上還是由日本人所發明的。之所以稱歐風咖喱,是因為其所用的稠化物為法式料理常用的奶油炒麵糊(loux),多用來製作濃湯,而且香料取材也多傾向南印度風格。歐風咖哩雖然較為濃醇,但與印度相似料理比較起來,香料味還是明顯不及。咖哩除了可以伴飯吃外,還可以作為拉麵和烏冬面(うどん)等湯麵類食物的湯底,這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較大分別。北海道札幌地區有一種湯咖哩。
咖喱到了日本人手中,出現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咖喱粉與咖喱塊。雖然不再像印度家庭自製的咖喱那樣味道千變萬化、自在隨心,但勝在夠方便,節省時間。不必上餐館,也不必費力氣學廚藝、買材料,只要稍微加熱,淋在米飯上即可食用。咖喱也因此成為了一種普通人可以隨時享用的美味。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咖喱與印度咖喱同樣有悠久的歷史,由於斯里蘭卡出產的香料質量較佳,做出來的咖喱就似乎更勝一籌。斯里蘭卡咖喱肥牛粒煲,運用到的香料很豐富,難怪香濃非常,但辣味就較印度咖喱淡,而吸收了咖喱精華的肥牛粒,每一口都能令你充分體驗咖喱的獨特香味。

英國咖喱

英國曾經殖民統治過印度這片土地,當年結束殖民統治撤退之後,也一併把印度的料理烹調習慣一併帶回大不列顛的土地上。有人打趣的說:全世界除印度次大陸以外,就數大不列顛這塊土地的印度料理最為地道了。由此可知印度料理在英國的地位。

中國台灣咖喱

台灣咖喱承襲早期日本殖民台灣所遺留下來的風味,這是日本人當年前往英國學習科技等技術時,在船上看見印度籍船員烹調時所見聞到的,從而帶回日本,其特徵為使用大量的薑黃,所以色澤大多為鮮艷黃色、與淡淡的小茴香(kumin)氣味,在台灣也有人使用咖喱粉直接添加於白米飯中作為炒飯食用。

製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精選牛腩如:500g
咖喱塊2塊
兩根
適量
胡蘿蔔1根
土豆1個
洋蔥半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胡蘿蔔土豆切滾刀塊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牛腩切塊,浸水裡,浸出血水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放乾淨的清水焯一下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水滾開后再煮2分鐘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用溫水洗去浮沫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鍋里下入薑片蔥白,煸炒出香味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再下入焯過的牛腩塊煸炒片刻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加入沒過牛腩的溫水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大火煮開,中小火燉煮50分鐘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另起油鍋,下入洋蔥煸炒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洋蔥透明,並散發出香氣,再倒入土豆,胡蘿蔔一起煸炒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一直煸炒到土豆胡蘿蔔邊邊焦黃,土豆看上去有點透明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這時牛腩燉到基本已經熟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加入煸炒過的洋蔥土豆胡蘿蔔,拌勻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加入兩塊咖喱塊,讓其慢慢的融化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然後再開火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小火燉煮直至土豆胡蘿蔔軟爛,湯汁變少,就可以調味出鍋了。
步驟十八
步驟十八
步驟十八
成品
步驟十九
步驟十九
步驟十九
成品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米飯一碗
好侍百夢多原味咖喱2-3塊
豬裡脊肉100克
土豆100克
胡蘿蔔50克
芹菜50克
蔥,姜,蒜適量
干澱粉,黑胡椒粉,料酒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準備食材:選用新鮮的豬裡脊肉,洗凈去筋切成1厘米左右厚的塊,加適量胡椒粉,干澱粉,料酒抓勻腌制10分鐘左右。土豆切成跟豬肉差不多大的塊,胡蘿蔔,芹菜切稍小一點,蔥姜蒜切好,咖喱選用的是好侍百夢多,塊狀,很放便,也很美味。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起油鍋,放入切好的蔥姜蒜爆香。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放入腌制好的豬肉丁翻炒。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放入土豆,胡蘿蔔翻炒至豬肉丁變色。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添足量清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5-10分鐘,煮至土豆可以用鏟子輕鬆鏟爛。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放入2-3塊咖喱,這是大約三人份的量。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小火煮5分鐘左右,濃郁的咖喱味已經出來了,這時用筷子把湯里的蔥姜蒜撿岀來,因為小朋友們一般不喜歡吃到它們吧。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最後放入芹菜段煮開即可出鍋,咖喱有鹹味的不必加鹽。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煮好的米飯盛到碗里用勺子壓實,再扣到盤子上,澆上咖喱土豆就可以開吃啦!這個愛心是用吐司模做出來的,因為媽媽要拍照,小朋友已經等不及了,好侍百夢多原味咖喱~我們家一直吃這種喔!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雞腿肉2塊
土豆1個
紅蘿蔔半根
洋蔥半個
咖喱塊2塊
牛奶半碗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我選的是雞腿肉,剃骨然後切成小塊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加入少許鹽少許胡椒粉腌制15分鐘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土豆胡蘿蔔切丁,洋蔥切條準備兩塊咖喱。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洋蔥下鍋土豆胡蘿蔔2分鐘下入雞塊炒至變色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加入適量水加入咖喱雞塊。可加入牛奶使湯汁濃稠然後大火收汁即可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可撒點黑芝麻在米飯上更好看,我沒來得及買,就用湯汁澆了點在米飯上

防癌作用


咖喱在東南亞及南亞諸多國家的食譜中是不可或缺的作料。美國研究人員又發現咖喱的新用途——可以防癌。
美國芝加哥洛約拉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咖喱中含有一種薑黃色素的化學物質,可以阻止癌細胞增殖,對預防癌症、特別是白血病效果明顯。另外,薑黃色素還可以消除吸煙和加工食品對身體產生的有害作用。研究還發現,咖喱中含的其他成分孜然芹和胡荽等都對心臟有益。
美國科學家的新近研究顯示,由咖喱原料高度提純而成的薑黃素,可調節炎症因子、腫瘤轉移因子、生長因子蛋白激酶癌蛋白等數十個靶點,逆轉腫瘤進程。利用薑黃素可能實現天然靶向抗癌藥物的突破,大大降低靶向藥物治療費用。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教授蘇尼爾·派博士介紹說,癌症是細胞信號通道調節異常而引起的細胞無限制增殖疾病。調節異常的信號通道分子可以作為抗癌藥物的特徵標靶,這被稱為靶向治療。超過90%的癌症患者死亡是因惡性腫瘤轉移到重要器官引起的,但很多基因工程靶向藥物由於作用靶點較單一,仍將目標鎖定在原發腫瘤的靶點上,癌細胞往往很快出現耐藥性,有時靶向藥物所引起的毒副作用甚至比腫瘤本身更大。
派教授稱,在臨床治療中已將薑黃素應用於1000多例癌症患者,這些患者多為手術、放化療等傳統治療效果不佳,或傳統治療后腫瘤複發、轉移的患者,包括胰腺癌、腸癌、肺癌、乳腺癌、肝癌患者等。採用薑黃素與營養飲食支持、心理干預、家庭支持系統建設等結合的方式治療,患者病情可以逆轉。

預防痴獃


據杜克大學的動物試驗顯示咖喱中的薑黃素可以使實驗鼠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分解,還能預防這種蛋白的生成。而大腦中大量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正是老年痴獃的主因,則每星期吃1—3次咖喱可預防老年痴獃。

養生功效


一、增進食慾:咖喱的主要成分是薑黃粉、川花椒、八角、胡椒、桂皮、丁香和芫荽籽等含有辣味的香料,能促進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慾。
二、促進發汗:咖喱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發汗、祛濕的目的。
三、抗癌: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咖喱所含的薑黃素具有激活肝細胞並抑制癌細胞的功能。
四、促進傷口癒合:咖喱還具有協助傷口癒合、預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
五、改善便秘:咖喱可以改善便秘,有益於腸道健康。
六、體內消毒:大部分香辛料與胃液中的酸液共同結合后具有消毒、滅菌的效果。
七、活血止痛:咖喱中的薑黃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對風濕肩臂酸痛、胸肋疼痛、婦女經痛等有很好的療效。
八、預防老年痴獃:義大利及美國的科學家發現,吃咖喱有助防止老人痴呆症,因為咖喱油中的薑黃能防止老化及刺激酵素的活動,防止腦部退化。
九、降低餐后胰島素反應:研究論文證實咖喱可以幫助降低餐后胰島素反應。
十、預防肥胖:咖喱能促進能量代謝,使人消耗更多的熱量,促進脂肪氧化,從而有利於預防肥胖。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咖喱。
胃炎、潰瘍病患者少吃。

保存方法


咖喱粉應密封、避光保存,以免香氣揮發散失。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咖喱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61 千卡
蛋白質7.6 g
脂肪6.6 g
膽固醇16 mg
飽和脂肪酸3.9 g
反式脂肪酸0.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0.4 g
單不飽和脂肪酸1.6 g
水分63 g
碳水化合物19.3 g
2.2 g
膳食纖維1.9 g
葉酸8 μg
胡蘿蔔素109 μg
321 mg
29 mg
109 mg
284 mg
25 mg
2.6 mg
0.2 mg
1 mg
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15 mg
維生素B2(核黃素)0.06 mg
煙酸(煙醯胺)0.7 mg
維生素B60.23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1 mg
維生素D0.1 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