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站鎮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轄鎮

么站鎮位於威寧縣南端,距縣城25公里,東西南北分別與金鐘鎮、麻乍鎮、金斗鄉草海鎮相接,平均海拔2115米,處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無霜期280天,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4萬畝,林地10.96萬畝;牧草地2.3萬畝。轄16個行政村,102個村民組,共7225戶,總人口35776人,其中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98.25%。境內居住著漢、彝、苗、回、蒙古、白6個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13.47%。民族文化悠久,民族風情農厚。屬典型的農業鄉鎮,農業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65%以上。2012年,財政收入260萬元,比2011年增加81萬元,增長45.25%。農民人均純收入4413元,比2011年3618元增加795元,增長幅度達21.97%。

歷史沿革


幺站是古代威寧雲南宣威的第一個驛站,而本地方言“一”為“幺”,故得名。
1953年,建瓜拉鄉。
1958年6月,與白馬、東山合建超美公社。12月,撤銷公社建立瓜拉管理區。
1961年,改為公社。
1985年1月,改為么站鎮,屬么站區。
1992年,原么站區的么站鎮、抱都鄉、香廠鄉合併建立新的么站鎮。

地理環境


幺站鎮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96.7平方公里。人口3.5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佔15.8%。轄1居委會、18村委會。1949年為金柱、海馬鄉。1953年析設抱都、幺站、香廠鄉。1958年撤鄉建超美公社。1961年析建瓜拉、抱都、香廠公社。1984年改置幺站鎮和抱都、香廠鄉。1991年合併置幺站鎮。畜牧業以牛、羊、馬、豬為主。是縣內奶牛和商品牛良種基地。有中小學27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幺站,在草海鎮西南12公里,團箐梁子西麓。人口1000,有漢、苗、彝等民族。海拔2100米。為川黔滇古驛站,西出威寧州城第一站,故名幺站。設農貿集市。792縣道貫穿全鎮,鎮西北有公路接326國道。

位置

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東與金鐘鎮接壤,南與金斗鄉為鄰,西南與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楊柳鄉隔馬擺河相望,西鄰麻乍鄉,北接草海鎮。人民政府駐么站村,電話區號0857,郵政編碼553101,南距縣城11.75千米。 

行政區劃


么站鎮下轄以下地區:
么站村新房村聯合村平原村水塘村抱都村大山村湯村
岔河村紅岩村香廠村五嘎村新元村田上村大樹村新飛村
截至2020年6月,下轄5個居民委員會,11個村委會。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20526101001121么站社區居民委員會
520526101002122新飛社區居民委員會
520526101003122紅岩社區居民委員會
520526101004122平原社區居民委員會
520526101005122新房社區居民委員會
520526101203220聯合村委會
520526101205220水塘村委會
520526101206220抱都村委會
520526101207220大山村委會
520526101208220湯啷村委會
520526101209220岔河村委會
520526101211220香廠村委會
520526101212220伍嘎村委會
520526101213220新元村委會
520526101214220田上村委會
520526101215220大樹村委會

人口民族


么站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漢、彝、苗、回、蒙古、白6個民族,佔總人口的18.5%,少數民族中彝族、苗族人口較多。民族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厚。

自然資源


產業

么站鎮氣候條件較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畜牧業及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發展得天獨厚、前景看好。主養牲畜有馬、羊、牛、豬等。種植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芸豆、大蒜、蕎麥、小麥、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旱煙、辣椒、蘑芋半夏等。還盛產蘋果,桃子、花紅、杏子、柿子、核桃、板栗等乾鮮果。么站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鋅等,特別是煤、鐵、銅藏量較大,開採價值可觀。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作為一個農業鄉鎮,么站鎮繼承和發揚了重視農業的傳統。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糧食生產逐年增長。以雜交玉米、地膜覆蓋、玉米育苗移栽、包穀洋芋套種、綠肥聚壟免耕、脫毒馬鈴薯、烤煙等高科技種植含量較高的農業生產,全鎮各族人民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增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收渠道逐步拓寬,使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變,農業生產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以烤煙為支柱產業的黃色經濟迅速發展;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的農作物種植,正向規模、規範化方向發展壯大。馬鈴薯銷售年年大增,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資源豐富,是發展養殖業的好地方。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森林覆蓋面積不斷擴大,草資源更加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美麗,是鄉村旅遊的理想去處。
全鎮國土面積196.7平方公里,有耕地12.74萬畝,林地10.96萬畝,素有“林海之鄉”的美譽;地下煤炭等礦產資源富饒,銅礦鐵礦儲存量在全縣名列前茅。

交通


么站鎮以326國道和326複線么可公路為經偉,村級公路為輔助,交通網路初具規模。

經濟


目前么站鎮社會經濟發展仍然較為落後,2010年生產總值為6585萬元,財政收入為13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為2750元。一是自然條件差,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不成規模,帶動效應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增產幅度小。二是教育水平不高,思想落後,教育發展滯后,群眾素質有待提高。三是第二、三產業發展尚待起步,群眾增收渠道較少。群眾經濟條困難。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四是交通不變,特別是是通往村裡的交通極為困難,部分村道路狹窄,出行極為不變。

社會


么站鎮領導班子高度重視,並對工作進行明確分工:余健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徐永樹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分管工、建、交、“整臟治亂”工作。王順力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務工作。陳志興協助書記工作,分管黨建黨務、遠教、組織人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協統戰、工青婦、關工委、集鎮建設、黨政辦。祿嬋媛主持紀檢監察工作,分管一辦三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後勤保障工作。吳學聰主持政法綜治信訪維穩工作,分管政法綜治信訪維穩、協助分管“整臟治亂”工作。王時光協助鎮長工作,分管武裝、民兵、安全生產、民族宗教工作。馬武亮協助鎮長工作,分管危房改造、生態家園建設、“一事一議”項目、體育彩票公益金項目。肖勝協助鎮長工作,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大農業、扶貧統計、人力資源、社保、勞務工作。

基礎設置

交通、電力、信息建設是地方發展、進步和繁榮的基礎,是一個地方現代文明的標誌。通過國家兩期農網工程改造,全鎮農村用戶用上了國家電網輸送的電,全鎮村寨面貌煥然一新,家家戶戶電燈明亮,農業加工等也用上了電,電視、音響遍及山村小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深入基層、深入人心,文化科技知識得到了廣泛普及,推動了全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發展。信息工作發展迅速,網路覆蓋全鎮鄉村角落,加快了山村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大進步、大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科技進步,走科教興國、科教興鎮之路是么站鎮多年的選擇,我鎮教育工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兩基”、“兩全”為目標,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目標管理,注重人才效應,堅持以人為本,創辦特色學校、示範學校,一直成為我鎮一道亮麗的風景;全鎮教職員工奮力拚博,默默奉獻,育人環境不斷優化、美化、凈化,么站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美好。么站鎮社會安定、人民團結;黨的事業不斷加強,衛生事業不斷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不斷發展;勤勞的人民安居樂業,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

教育

幺站鎮有學校十餘所,教師幾百人,現有中學一所,小學多所,教育水平在全縣範圍類較高。

旅遊


么站鎮平均海拔2200米,地勢起伏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具有低緯度高海拔高原季風氣候特點,日照多、輻射強,氣候溫涼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6—8月陰晴相間、陽光和煦、日溫差大;年溫差小,冬季晴天較多,日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