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台村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轄村

黃台村有黃台山莊、黃台魏家莊兩個自然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魏氏族人由直隸棗強縣遷至黃台山下落戶,遂成村落,以姓氏取村名“魏家莊”;同時期,黃台山上也形成村落,即黃台山莊。1959年,兩個自然村組建為黃台大隊。1983年撤銷生產大隊建制后,改稱為黃台村。1986年,黃台新村按規劃建設集中居住區,村民逐步拆除舊舍遷入新居。

經濟


黃台村屬沿黃地帶。解放前,全村2000多畝土地多是春旱秋澇的鹽鹼澇窪地,大多數人家過著窮困的生活。建國后,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64年後,引小清河水種植水稻成功,產量大增。由於工副業發展較慢,農民生活改善不大,1977年,全村仍有半數農戶靠國家救濟。1978年開始改善種植結構,走農、工、商一體化全面發展的路子。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同時成立農業服務隊,投資100萬元,購置農業機械,興修水利。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建起奶牛場、養雞場、醬油釀造、豆製品加工廠。
1978年,黃台村建成一座年產500噸雙氧水的化工廠,安排勞力150名。從此,結束了黃台村無工業的歷史。1979年後,村辦企業迅速發展,集體經濟逐年發展壯大。至1990年,黃台村糧食總產量41.5萬公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1.2萬公斤;全村各業總收入過億元,純收入達1784.3萬元,人均收入1567元。1984年,投資24萬元,改建村辦小學校舍,以後每年撥款3萬元改善辦學條件。還投資30萬元,先後選送100多人到大中專院校培訓。
1989年,黃台村與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聯合開辦企業管理、財會兩個中專班,有110名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和職工參加學習。到1990年,先後投資200萬元,建起了託兒所、幼兒園、幸福院、衛生院;實行了村民退休制度;建起了福利包裝廠,為60餘名殘疾人安排了工作,並幫助他們建立了小家庭;補貼600萬元,幫助村民建起了720座式樣別緻的二層樓,使95%以上的人家搬進新居;投資40萬元,建起1處佔地38畝的“黃台村公園”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1年實行土地改革。1953年,全村成立3處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1956~1958年,先後投工近萬個,對160公頃鹽鹼澇窪地進行整治,糧食畝產提高到150公斤,蔬菜畝產達到4000公斤。
1958年,主要種植大豆、高粱、小麥,1964年完成稻改,到1978年,小麥和水稻的播種面積與產量佔到90%以上。全村糧食總產達到92萬公斤,畝產過千斤。全村基本實現了耕作、灌溉、播種、脫粒、運輸機械化,並調整了糧食品種結構。
1978~1994年,黃台村實現了由農業向工商企業轉變、由農村向城市轉變的歷史性變革。(1)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由1978年的近100公頃,減少至1994年的40公頃。(2)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3)畜牧業走向商品化,奶牛飼養最多年份達280多頭,家禽由戶養轉為集體養殖。(4)糧食畝產提高,總產大幅下降。1978年畝產620公斤,1983年畝產721公斤。1978年糧食總產92萬公斤,1979年總產104萬公斤,1991年降為20萬公斤,1994年以後均為25萬公斤以下,糧食產量不足全村用糧的一半。農業生產退居次要地位,二、三產業成為黃台村經濟的主體。

第二產業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黃台村工副業只有一個石子廠,從業人員100人,年收入9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辦企業開始起步。1978年12月,興建全村第一家村辦企業--黃台化工廠,年產600噸雙氧水。1981年12月建成黃台預製廠,固定資產300多萬元。至1987年,共有村辦企業30處,年總收入由1978年的78萬元增長到4000多萬元,9年增長50多倍。至1990年,村辦企業發展到32處,各業總收入突破1億元,比1978年提高了129倍。至1994年底,黃台村村辦企業發展到43處,包括化工、食品、飲料、紡織、木材加工、金屬製品、交通運輸設備修理、印刷、建築、電器機械及儀器儀錶、塑料製品、造紙及紙製品等多種行業,從業人員達到800餘人,全村各業總收入5.1億元,是1978年的654倍;固定資產2.2億元,是1978年的1100倍。至2000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200人,實現工業產值3.5億元,利稅500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黃台村無商業。1983年村內僅設有一個代銷點。1984年黃台村辦起了第一家村辦商業--黃台商業公司。1985年建成黃台綜合商店,同年建成濟南市農村第一個大型加油站。1986年3月,成立了濟南市黃台物資供應站。1991年黃台村進行異地開發,在黃河北大橋鎮購買土地1.3公頃,投資500萬元開發商業和服務業,建成黃台企業集團第一公司。1992年建成高5層、總建築面積1.63萬平方米、營業面積1.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築--黃台商業大廈。1985年投資300餘萬元建成黃河大酒家,主樓5層,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客房床位500多個。1994年,投資6000萬元建成涉外三星級大酒店--黃台大酒店,佔地2萬多平方米,高22層,客房300多間,600多張床位。自1998年開始,黃台村利用地處城郊、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投資3000萬元新建了近10萬平方米的高標準、現代化庫房,組建了濟南市最大的倉儲企業黃台倉儲中心。至2000年,該中心佔地面積達18萬平方米,庫房面積13萬平方米,擁有各種規格庫房80餘座,固定資產過億元,實現收入2000萬元,上交利稅1000萬元。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000人,實現總收入8.5億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2億元,利稅5000萬元。黃台建築隊始建於1985年,有職工70餘人,固定資產10餘萬元,年產值115萬元,利稅20萬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台村位於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東北部,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距鎮政府5公里。東臨歷城區洪家樓鎮、華山鎮,西接北園鎮柳雲村、徐家莊村、李家莊村、獅子張村,南隔小清河與板橋村、沃家村、楊庄村相鄰,北與天橋區大橋鎮相連。

地形地貌

黃台村地處黃河平原帶,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2公里。全村佔地總面積300公頃,其中企事業單位佔地106公頃,交通用地33公頃,水域面積10公頃,耕地面積20公頃,其餘為住房和非耕地佔地面積。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

交通


該村地處濟青、濟聊、濟德高速公路及104、220、308、309國道交匯點,歷山北路穿境而過,南依清河北路,東臨大橋路接二環北路,北靠黃河公路大橋,道路四通八達。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全村共有987戶,總人口353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現有魏、李、劉、王、孫、趙、周、高、姚、姬、蓋、梁、景、韓等138個姓氏,其中以魏、李兩姓最多。村中常住人口中99.9%為漢族,有少量回族人口。
建國初期,農村經濟總收入9萬元,1978年78萬元,2000年12億元,人均純收入60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經濟總收入之比為0∶30∶70。2000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億元。

獲得榮譽


該村是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富裕村,全省首批收入過億元的村莊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列全市第二名。1984年黃台村被濟南郊區區委、區政府命名為第一批“區級文明村”。1985年被濟南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村”。1991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村”。

大事記


1921年,歷城縣黃台山小學成立。
1925年,黃台港的船由小清河可直抵成豐橋。
1937年7月17日,濟南連降大雨,黃台村被水淹沒,積水深達4米。95%的房屋倒塌,秋季莊稼顆粒無收。
是年,村民魏兆瑞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9月27日,魏兆瑞被捕,慘遭日軍殺害。生前曾任肥城安臨站地區地下交通站站長、肥城六區區長等職。
1949年冬,黃台村農民協會成立,魏培昌任農會主任。
1950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黃台村支部委員會成立。
1951年,為抗美援朝,全村共捐款200萬元人民幣,有4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4年,先後成立3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12月,對孤寡老人實行“保吃、保住、保穿、保醫、保葬”五保制度。對孤兒實行保教。
1958年,家家戶戶安裝了有線廣播喇叭,可收聽縣、社廣播站編排的廣播節目。
1959年2月,北園人民公社黃台生產大隊成立。
1960年,由歷城縣劃歸天橋區。
是年,架通民用電線,村民照明用上了電燈。
1961年,農業生產實行包產到戶。
1965年,黃台大隊安裝了第一部電話。
1974年,在黃台山發現西漢畫石墓穴。出土有西漢著名的《七盤舞》石刻圖像及其他文物。
是年,村民用上自來水。
1976年,黃台大隊組建農業機械隊。
1977年,黃台大隊辦起養雞場。
1979年7月1日,濟南黃台化工廠建成投產。該廠是第一家黃台村辦的企業。
1980年,濟南黃台汽車修理廠建成開業。
1981年2月,黃台中藥店開業。
是年,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是年,黃台村實行勞動者退休制度。
1982年,濟南市黃台釀造廠、濟南黃台印刷廠、濟南市黃台木材加工廠分別建成投產。
1983年5月,組建中共黃台村支部委員會,姚昇平任書記。
1984年,全村實行農工一體化。
是年,興辦幸福院,對“五保”戶實行集體供養。
是年,投資20多萬元建成三層教學樓。
是年,村辦生平醫院開業應診。
1985年,黃台加油站建成開業,是濟南市首家農民開辦的加油站。
是年,黃台村設立獎學金,對考上初中、高中、大學者給予獎勵。
是年,黃台村被濟南市評為第一批“市級文明村”。
1986年1月17日,黃台大橋冷庫建成開業,是濟南市第一個農民興辦的千噸冷庫。
9月2日,黃河大酒家建成開業,當時是濟南市農村開辦最早、最大的酒家。
是年,黃台新村居住區按規劃動工興建。
1987年8月26日,降雨成災,日降水量303毫米,60%的莊稼被淹絕產。
是年,黃台啤酒廠建成投產,是濟南市第一家農民興建的大型啤酒廠。
1988年,全村組建了農業生產專業隊。
1990年,全村各業總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年末村辦企業發展到32處。
是年,濟南市污水處理廠一次徵用黃台村土地18公頃開工興建。
1991年1月,村辦黃台文化館落成。
是年,獲“省級文明村”光榮稱號。
是年,黃台新村落成,共建成村民住宅987套,家家戶戶住上了獨家小院。
1992年11月,黃台村承辦濟南天橋成人中等專業學校。
1993年2月11日,中共黃台村委員會成立,姚昇平任書記。
是年,黃台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
1994年12月10日,山東建築工程學院北院在黃台村成立,是全國首家農民與高校聯辦的大學。
是年,姚昇平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1995年5月8日,涉外三星級大酒店--黃台大酒店建成開業。
10月,《黃台村志》出版發行。
1996年2月,歷山北路立項修建。
12月,黃台水產市場開業。
1997年5月,黃台鋁材裝飾城開業。
1998年12月,黃台村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慶祝改革開放20年。
是年,黃台倉儲中心開業。
1999年5月4日,山東民進中西醫學院在黃台成立。
6月5日,山東金橋外國語學院落戶黃台村。
2000年5月4日,山東外事翻譯學院落戶黃台村。
2002年6月,山東藝術設計學院落戶黃台村。

政治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7年,魏兆瑞投身革命,在肥城安臨站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51年1月,中共濟南市郊一區委員會成立,黃台村黨的組織活動由其領導。1956年,成立了中共前進高級農業合作社支部委員會,杜文玉任書記,張金玉任副書記,時有黨員14名。1959年2月,組建中共黃台大隊支部委員會,張玉卓任書記,姚昇平任副書記。1983年,撤銷農業生產大隊建制,改為行政村建制,組建了中共黃台村支部委員會,姚昇平任書記,黨員30餘名。1988年,組建了中共黃台村總支部委員會,姚昇平任書記,時有黨員60餘名。1993年2月,組建了中共黃台村委員會,黨委成員由11人組成,姚昇平任書記。多年來,村黨委重視加強自身建設,連續4年被評為山東省、濟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至2000年,村黨委會由7人組成,下設5個黨支部,全村共有黨員162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38年,日軍佔領濟南后,建立了偽政權組織,黃台村設偽保公所5個。1946年,濟南市區劃調整,黃台村為濟南市第八區第十三保公所,轄11個自然村。1949年初建立黃台村公所,轄9個閭。1954年冬,全村先後成立3處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9年2月,北園人民公社黃台生產大隊成立,轄黃台山莊、黃台魏家莊、黃台板橋庄、獅子張庄4個自然村,9個生產隊,李廣福任大隊長。1968年,黃台大隊革命委員會成立,姚昇平任主任。1983年,撤銷生產大隊、生產隊建制,改製為行政村,黃台村民委員會正式成立,魏錫昌任村委會主任。2000年,黃台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姚鳳安。

社會


教育

文教科技
黃台村教育事業起步較早,黃台山小學成立於1921年,但建國前的整體水平較為落後。黃台村幼兒園創辦於1974年,創辦初條件非常簡陋。1984年,村裡投資20多萬元,建起三層教學樓,解決了小學校舍問題,同時在小學校院里修建幼兒園教室。1990年,村裡投資30多萬元,在黃台公園東側單獨建成一座佔地3000平方米,水電、暖等設備齊全的三層幼兒教學樓。1992年,村裡投資500萬元承辦濟南天橋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建有一座40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內設6個實驗室、1個圖書室、9個教職員工辦公室、2層階梯教室。1994年12月10日,全國首家高等院校與農民聯合辦的大學山東建築工程學院北院在黃台村掛牌成立。此後又有山東金橋外國語學院、山東民進中西醫學院、山東外事翻譯學院等多家大中專院校先後落戶黃台。至2000年,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500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35名、大專55名。

文化事業

1992年,濟南市京劇團、呂劇團、文工團、曲藝團等多家文藝團體先後到村裡進行了多場文藝演出。每年的元旦、春節、國際勞動節、兒童節、國慶節等節日,村裡均舉辦自娛自樂的聯歡晚會,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科技

黃台村堅持走科技興村的路子,先後聘請了75名專業技術人員來村企事業單位工作,其中高級工程師2名,各類專業工程師60餘名,醫師10餘名,同時大力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5名獲工程師資格,10名獲會計師資格,30餘名獲初級專業技術資格。1995年8月,被評為“科技興市先進集體”。1995年10月,黃台第一部大型文獻《黃台村志》出版發行。1998年10月,被評為“山東省科普先進村”。

社會保障

人民生活
建國前,全村生活貧困。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1967年人均純收入109元,年人均糧食245公斤。1978年人均純收入135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60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4000元。全村987戶居民全部住上了統一規劃的、高標準的獨家院二層住宅樓。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860輛,其中個人擁有552輛,程式控制電話876部,彩色電視機1200台,並全部實現了閉路化。
集體福利
1956年,對孤寡老人實行“五保”。1974年,村民用上了自來水。1981年,村內實行勞動者退休制度。1984年,自來水管道安裝到戶。同年興辦幸福院,對“五保”人員實行集體供養。1985年,設立獎學金,考上初中者,每年獎勵150元;考入高中者,每年獎勵200元;考入大學者,每年獎勵300元。1986年4月,創辦濟南黃台生平醫院,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口腔科、眼科、婦產科等20個科室,擁有X光機、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20餘台,固定病床30張。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1993年,為村民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1994年為全村各戶辦理了家庭財產保險,同年開辦少年兒童幸福保險。村內常駐居民每年免費分配糧油,幼兒免費入園,免費就餐,小學生書費、學雜費全免。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住房多為土坯牆、茅草頂,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建國后,逐步改建為磚瓦房,80年代后所建房屋以鋼筋水泥結構為主。1986年,村裡按照統一規劃,興建二層樓房。至1986年底,村統一建二層住宅樓175座。從1987年起,村民住宅房均按黃台村建設規劃,由個人自建。至1991年黃台新村改建任務完工,先後建起二層居民樓987座。住宅區內南北路9條,其中2條寬12米,1條寬8米,其餘寬5米,長度從360米到600米不等。東西路共有30條,其中2條寬12米,其餘寬5米。村內道路均為柏油路面,安裝有路燈,路邊有綠化帶,專人負責清掃衛生。2000年,投資3000萬元建成五層住宅樓12幢,總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共有從99平方米到160平方米面積不等的各種戶型400餘套。
居住區內,配套建有公共廁所、垃圾台等環衛設施,還建有百貨商店、學校、幼兒園、敬老院、醫院等服務設施,另闢有公園、文化館等娛樂場所。先後被省、市、區等各級組織授予“山東省村鎮建設明星村”“容貌工程先進單位”“衛生村”“舊村改造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代表人物


魏克:原名魏兆璉。1920年11月生於濟南市北園鎮魏家莊(今黃台村)。幼年先讀私塾,後轉入黃台山市立第十小學讀書。1938年5月,參加由中共山東省委組織和領導的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任宣傳員、班長,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一團任青年幹事、指導員,泰(山)西第一軍分區任指導員、鋤奸幹事,長清縣大隊特派員。1944年4月,入中共平原分局學校參加整風學習。1945年5月,任泰西軍分區三團特派員,在泰西地區堅持了八年敵後抗日鬥爭。解放戰爭時期,在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第七縱隊十九旅任保衛科副科長、中原軍區野戰軍第一縱隊二十旅任敵工科長、宣傳科長,參加魯西、淮海、渡江、大西南等戰役。1950年進軍西藏,先後在西藏軍區任文化部副部長、青年部長,昌都警備區政治部主任、群眾工作部長,中共達孜縣委書記,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四一九部隊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昌都戰役。1962年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1963年9月,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70年調入四川工作,在五十軍任政治部副主任、成都軍區陸軍學校副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61年晉陞為上校,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勛榮譽獎章。
姚昇平:1934年8月16日生。195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黃台村黨支部書記、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現任中共黃台村黨委書記、濟南黃台企業集團董事長。1986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88年,中共山東省委授予他“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同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鄉鎮企業家”。1990年被中國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同年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家”稱號。1993年出席山東省第六次黨代會,系主席團成員。連續三屆當選濟南市人大代表。1994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