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廟戰鬥遺址
山東煙台市王賀庄村的遺址
雷神廟戰鬥遺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城東南王賀庄村南50米處。遺址本是一座小廟,俗稱雷神廟。這裡“地形豁爽,氣象郁蔥,左控廬山,右瞰武寧,前列巋峰,后依古郡,繚長河之沃流,蔭喬木之蕭森”(元《重修玄都宮記》碑,下引凡未註明者均出此碑),自古以來便被稱為“真仙宅窟”。
雷神廟戰鬥遺址
雷神廟戰鬥遺址圖錦
雷神廟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是年,寧海州大旱,知州饒登率大小官員去城南八里金龍廟祈雨,歸途中經過范園,適逢電閃雷鳴,暴雨大作,認為是雷神顯靈,於是便在此建起雷祖殿,俗稱雷神廟,有廟堂三間,內塑雷神、雨神、閃神等神像,香火供奉。廟門外正中懸“玉柩寶殿”匾,西懸知州饒登書“其應如響”匾,東懸後任知州陳一朋書“位育兩間”匾。清康熙年間,西鄰范園中的玄都宮坍塌,遂於雷神廟東側重建,易名為三清殿,雷神廟反賓為主,使三清殿附屬於己,將西院(范園)划入廟產。
乾隆十五年(1750),在京城開茶館的王賀庄村人王心丹,與一太監親密,訛傳娘娘夢見岳飛要巡視山東,於是,由當時雷神廟的住持沈立志主持在三清殿與雷神廟之間的風道上增建岳王廟一間(又稱武穆殿),內塑岳飛、岳雲、張憲等神像,外懸“至德顯忠”匾,並刻有一聯:“思二聖之不歸,十年中鐵騎長驅方期立雪南都恥;指三關其將復,旬日內金牌牒降終恨未清朔漠師。”至此,三清殿、岳王廟、雷神廟連成一體。此後,又陸續建起門廳及東西兩廂。至清末,整個廟舍已統稱雷神廟。現存所屬文物有金馬鈺《歸山操》碑一通、殘元《重修玄都宮記》碑碑頭7塊、明《太上日用經》碑(嵌於雷神廟牆內)一塊,清修雷神廟碑、岳王廟碑各一通,惜碑文多泐而不清。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寧海學制改革,停科舉辦新學,始提廟產充辦學經費,民國二年(1913)在雷神廟辦起巋山區第一所小學——區立雷神廟小學,將雷神廟東院按南北中軸線劃分,東為廟舍,由道士居住管理,西為校舍,由學校使用管理;西院全部劃歸學校,作為操場。后因學生增多,遂將西廂改為雙頂廂作教室。
“七七”事變后,1938年2月5日,日軍佔領了牟平城。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2月13日,中共膠東特委書記、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三軍一大隊一舉解放了牟平城。戰後,部隊向南轉移,理琪等領導同志在城南雷神廟開會。中午,從煙台趕來的日軍海軍陸戰隊百餘人包圍了雷神廟。我三軍幹部戰士二十餘人堅守廟舍,頑強地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日軍,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戰鬥中,理琪同志不幸英勇犧牲,年僅30歲;特務隊長杜梓林也中彈犧牲,林一山、宋澄等同志光榮負傷。現存東廂外窗上的一塊面積僅0.8平方米的鐵皮雨搭板,上面密布著138個彈孔,廟內現存的石碑、石礎上,也是彈痕累累。天黑后,日軍不敢戀戰,帶著傷亡五十餘人的代價蒼惶向煙台方向逃去,我軍趁機勝利突圍。雷神廟戰鬥點燃了膠東抗日的烽火,打響了膠東抗戰的第一槍。
雷神廟戰鬥后,學校將被焚毀的門廳進行了重建,並修復了其它在戰鬥中損壞的廟舍,道士、學校仍按戰前的劃分對廟舍使用、管理。1947年土地改革,道士還俗,雷神廟東、西兩院及全部廟產均為國有,政府在此先後辦起雷神廟小學、雷神廟聯中,學校又多次對廟舍進行了擴建改建,使雷神廟基本失去原貌。
1977年12月23日雷神廟戰鬥遺址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縣委、縣政府開始對雷神廟按戰時面貌進行修復,至1983年,雷神廟已基本恢復戰時原貌,同時,學校遷出,雷神廟劃歸縣文化局管理。1984年10月,在正殿辦起雷神廟戰鬥展覽。1995年雷神廟戰鬥遺址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社會教育基地,雷神廟戰鬥展覽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展覽;1996年,雷神廟戰鬥遺址被命名為煙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山東省國防教育委員會授予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春,為了迎接建黨80周年,雷神廟戰鬥展覽進行了充實更新,於7月1日對外開放。截止2004年底,雷神廟戰鬥遺址已接待各地參觀學習者達二十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