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柔
中華民國空軍一級上將
周至柔(1899年10月28日-1986年8月29日),原名百福,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東塍人,中華民國空軍一級上將。
浙江省立第六中學畢業。1919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畢業,分發浙軍第2師見習。1924年,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東征,任虎門要塞司令部參謀長。1928年4月升少將。1934年,任筧橋中央航校校長。1936年任中華民國航空委員會主任。抗日戰爭期間,任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中央空軍軍官學校教育長,隨蔣介石出訪印度,又隨赴埃及參加開羅會議。1944年8月,國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勳章。1946年,任空軍總司令,兼侍從室第一處主任。
去台灣后,任“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等職。歷任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中央常委,第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86年8月29日,病逝於台北三軍總醫院,享年88歲。著有《空軍十年》。
1899年10月28日,生於一個較豐裕家庭,排行第二,父親周藤珊(字慈山)清末曾任下級軍官,后開中藥鋪。
周至柔軍裝照
1918年8月,中學畢業。
1919年春,周百福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第四隊,在校期間與陳誠、羅卓英相識。
1924年春,周百福南下廣州,得到陳誠的關照引薦,參加了國民黨,並改名周至柔,參與創辦黃埔軍校,9月任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兵學上尉教官。1925年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10月參加第二次東征,打垮陳炯明后升任虎門要塞司令部參謀長。
1926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周至柔奔赴韶關接任第一補充師(后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嚴重)第三團(后改第六十三團,團長陳誠)團附,隨東路軍轉戰江西。
1927年1月,由贛入浙,在龍游、蘭溪一帶與孫傳芳部盧香亭軍作戰;2月在桐廬浪石埠架橋渡江,攻擊孟昭月部,15日進佔新登,18日克複杭州,3月18日攻佔吳江,21日進佔蘇州;4月任第二十一師(師長曹萬順、副師長陳誠)補充團團長,7月陳誠接任陸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周至柔任該師參謀長;8月參加龍潭戰役。
1928年4月,國民黨組織繼續北伐,周至柔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廳處長,6月任長江上游辦事處少將主任。
1930年4月,復任陸軍第十一師(陳誠)參謀長,旋繼任第三十一旅旅長,5月奉命參加中原大戰,先後隨陳誠參加了攻克馬牧集、歸德、濟南、鄭州等一系列重要戰役;8月升任第十八軍(陳誠)第十四師副師長。
1932年2月,任陸軍第十八軍第十四師中將師長,3月12日升任陸軍第五軍副軍長,6月改任陸軍第十八軍(陳誠)副軍長,成為陳誠的心腹大將。
周至柔(左一)與孫立人等
1934年4月,周至柔回國,向蔣介石呈上考察報告和建設空軍計劃書;7月14日任中央航空學校校長,對學員進行嚴格的技術訓練和精神訓練,還多次單獨駕駛飛機練習飛行。5月,蔣介石成立全國航空建設會,自兼委員長,周至柔為常務委員。
1936年1月24日,周至柔被國民政府敘任陸軍中將;任國民黨航空委員會主任,負實際領導全國航空事業責任,他抓緊時間培養飛行員,向外國購買飛機,在全國各地建立軍用飛機場;5月航空委員會又進行改組,蔣介石兼任委員長,周至柔為主任委員;10月在蔣介石五十壽辰之日,空軍特由高志航領隊,使用美製飛機,在南京上空編成“中正”、“五十”四個字型,國民黨空軍已經初具規模。
1937年5月划全國空軍軍區,再改組航委會,周至柔為常務主任委員兼第一廳廳長。
1938年,任昆明中央航校校長。抗日戰爭時期兼任空軍前敵司令部總指揮,率中國空軍對日作戰。
1946年,航空委員會改組為空軍總司令部任司令。
1946年5月,周至柔得知善後救濟總署有一批美國軍援醫療設備物資,可辦一個軍隊師級的醫院,即寫信給台州專員公署,提議在臨海創辦醫院,並直接向衛生署請報劃撥建院所需物資及資金,隨後又在上海等地籌措辦院資金。
1947年6月1日,台州衛生史增添濃重的一筆——台州公立醫院開診。曾參與我國第一部藥典《中華藥典》(民國版)編撰的衛生署技正兼省立醫專(今浙大醫學院)教授,熱帶病專家周文達擔任首任院長,他也是東塍人。
周至柔接見外賓
1954年,任台灣地區防務事務會議秘書長。
1957年,調任“台灣省主席”,兼任“台灣保安司令”、“民防司令”。
1962年,改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參謀長。
1966年9月,以後相繼任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侍從室主任、“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高爾夫球協會”理事長等職,並獲授一級上將軍銜。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中央常委,第十一屆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86年8月,任內病逝於台北,享年88歲。
2003年和2017年,周至柔故居被確定為“臨海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浙江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傳記
抗日戰爭時期,周至柔兼任空軍前敵司令部總指揮,率領中國空軍對日作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編寫的《國民黨將領傳略》(新華出版社,1989年內部發行),記載周至柔在抗日戰爭中,為中國空軍建設、指揮空軍抗戰作出了重大貢獻!
總指揮
為了適應抗戰作戰需要,中國空軍領導機構做了必要的調整。1937年7月,在航空委員會下新設前敵總指揮部,擔負空軍的作戰事宜,周至柔任總指揮、毛邦初任副總指揮。在空軍前敵總指揮部下設:轟炸司令(張延孟)、驅逐司令(高志航)、偵察司令(晏玉琮)。並制定了中國空軍“以奇襲敵空軍基地,轟炸敵艦船,並擔任重要城市之防空為原則”的作戰概要。為了對付日軍的全面進攻,中國空軍首先擬訂了《冀北作戰計劃》,其要點是:“先以空軍主力奇襲天津、丰台等處,摧毀敵陸軍根據地,並相機協同我陸軍擊破該方面之敵。同時,以空軍一部擔任京杭防空及沿海沿江之偵察與警戒,並對京滬方面之敵仍作緊急時主力轉移之準備,以防萬一”。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民心士氣,打亂日軍戰役部署和作戰計劃,削弱其作戰實力,中國空軍在周至柔指揮下曾多次出動轟炸機,遠程奔襲日本本土、日佔台灣機場等戰略目標。
1937年7月11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與海軍軍令部訂立了《陸海軍航空協定》,其主要內容是:在開戰之初,就要一舉殲滅中國空軍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策應地面部隊和艦艇作戰,進攻華北以陸軍航空隊為主,進攻華南以海軍航空隊為主,進攻華中由陸、海軍航空隊協同作戰。陸軍航空隊投入兵力28個中隊、240架飛機,海軍航空隊投入各型飛機220架。
8月9日,日本海軍陸戰隊軍曹大山勇夫乘摩托車強行闖入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衛兵擊斃。
8月13日14時,中國航空委員會在周至柔主持下頒布了《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要求中國空軍主力南下,配合淞滬地區陸軍部隊作戰並保衛南京的安全。各部隊要於8月14日前均到達指定位置,做好作戰準備。
淞滬戰役
此日,日本要求中國政府撤出上海的保安部隊,拆除防禦工事。被中國拒絕後,8月13日晚,日本軍艦向上海閘北地區開炮,雙方發生炮戰,日本海軍陸戰隊也與中國陸軍第88師發生戰鬥。“八一三”淞滬抗戰從此爆發。
奮勇抗擊日機進襲1937年8月14日,日軍18架96式轟炸機襲擊杭州筧橋機場。當日中國空軍第4大隊的21、22、23隊霍克Ⅲ型戰鬥機奉命從河南周家口機場轉場筧橋機場,準備參加淞滬作戰。當第21、23隊飛機剛轉到筧橋機場,即接到報告有日機入侵。大隊長高志航旋即率隊升空迎擊敵機。
空戰中,高志航與李桂丹、譚文、柳哲生、王文驊、鄭少愚先後共擊落日機3架,擊傷1架(該機返航至台灣基隆以北海面墜毀),加上日機在到達筧橋前失蹤2架,實際日軍損失飛機6架,而中國空軍則“零損失”。這是進行全面抗戰後中國空軍對日軍航空隊空戰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以6比0的輝煌戰績載人空軍史冊,打破了日本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為慶祝中國空軍的首戰勝利,國民政府將8月14日定為“空軍節”。
淞滬戰役中,連續組織空軍部隊向日軍突擊,遲滯了日軍地面部隊的進攻速度,殲滅了日軍的有生力量。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一天中出動飛機8批76架次,集中轟炸日軍在上海的軍械庫、碼頭、軍艦等重要目標,給敵以沉重打擊。
8月17日,中國空軍第5大隊飛行員閻海文駕駛霍克Ⅲ型戰鬥機襲擊日軍陸戰隊司令部,不幸被日軍高射炮擊中,跳傘后落入日軍陣地附近,日軍迅速將其包圍,並蜂擁而上,閻海文毫無懼色,掏出手槍先後擊斃靠近的5名日軍士兵,爾後自盡。
周至柔指揮的抗日戰爭,日軍飛機被擊落
8月15日至10月下旬,中日雙方為爭奪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制空權,展開了激烈的空戰。中國空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經過三個月的英勇奮戰,使日本侵略者損失飛機230架、擊斃飛行員327名,日軍號稱精銳的鹿屋、木更津兩個航空隊基本被殲滅。中國空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到10月22日,僅剩飛機81架,其中許多是戰傷和故障待修的,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
1938年4月29日,日軍出動24架轟炸機,在18架戰鬥機掩護下,空襲武漢,中國空軍和蘇聯空軍志願隊出動60餘架伊—15、伊—16型戰鬥機,雙方經過30分鐘激戰,共擊落日機21架,己方損失12架。在這次戰鬥中,中國空軍第4大隊飛行員陳懷民在擊落1架日機后,被5架日機圍攻,當自己座機多處負傷時,毅然駕機與附近1架日機猛撞,與敵同歸於盡。陳懷民英勇的獻身精神,被譽為“中華之魂”。後來日本飛行員“神風敢死隊”,就是從陳懷民“駕機相拼”中得到啟發。
1938年5月19日夜,中國空軍第14中隊中隊長徐煥升、副中隊長佟彥博率機組駕駛2架馬丁B—10型轟炸機,當日從四川鳳凰山機場轉到寧波櫟社前進機場。當晚23時48分從櫟社機場起飛,20日2時45分飛抵日本長崎上空,爾後到福岡,幾乎飛遍日本九州全島,沿途投下20萬份傳單,4時左右返航,安全降落在玉山和南昌機場。
這次作戰行動在世界上和日本國內引起強烈反響。第二天,日本就決定充實日本本土的防空設施和防空力量。美國《生活》雜誌曾指出:中國空軍飛行員徐煥升是先於美軍飛行員杜立特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此戰後,中共領導人董必武等代表中共中央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赴中國空軍領導機關慰問並敬獻錦旗,中共中央敬獻的錦旗上寫著“德威並用,智勇雙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敬獻的錦旗上寫著“氣吞三島,威震九州”。表示了對中國空軍的敬意。
在1938年12月23日,中國空軍和蘇聯空軍志願隊出動40架轟炸機襲擊日佔台灣松山機場,共投彈280枚,炸毀日機40架、營房10棟、機庫3座,焚燒大量航空油料等物資。日軍號稱戰鬥機“四大天王”的三輪寬、山下七郎、潮田良平、南鄉茂章等曾經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空中殺手,在開戰一年多時間內,其中3人先後被中國空軍的陳其光、高志航、徐葆昀等擊落斃命,1人被擊傷后迫降被俘。日本海軍第13航空隊司令官——“轟炸大王”奧田喜久司大佐於1939年11月4日在率隊空襲成都時,被中國空軍第5大隊飛行員鄧從凱擊落斃命。1939年2月5日,中國空軍第10中隊中隊長劉福洪率4架轟炸機,對日軍所佔山西運城機場進行襲擊,投彈40枚,炸毀日機10架。1939年10月3日和14日,蘇聯空軍志願隊在中國空軍協助下,兩次空襲日佔漢口機場,共炸毀日機150架(一說80餘架)、車輛40餘輛、彈藥3萬餘箱、油庫一座,炸死、炸傷日軍530多人(其中飛行人員60多名),空戰中還擊落日機3架,己方僅輕傷1架。
周至柔生活照
1944年4月18日~6月10日的豫中會戰中,中、美方共戰鬥出動飛機312批1918架次,主要襲擊洛陽、鄭州、陝縣、靈寶、宜昌等地日佔機場、黃河大橋、日軍陣地。共擊落日機87架、炸毀79架,炸毀日軍坦克、各種車輛1000多輛,炸沉船隻36艘。其中中方擊落日機32架、炸毀日機11架,己方犧牲飛行員24名。以後在長衡會戰、桂柳會戰中,中美方都出動大批飛機,支援地面軍隊作戰,襲擊日軍前沿機場、交通樞紐、倉庫等目標和日軍陣地,為抗日戰爭最後勝利作出了貢獻。
到1944年底,經過中、美空中力量聯合對日打擊,已經取得中國戰場上的空中優勢。1945年初,中美方連續3次襲擊日軍主要基地武漢,使其航空隊主力受到重創,4月間被迫撤出華中,中美機群進一步對日佔運城、太原、青島、上海、南京、徐州、杭州等航空基地進行襲擊,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
中國空軍在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在蘇聯空軍志願隊、美國志願航空隊、中美空軍混合團以及美陸軍第14航空隊的配合下,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共計作戰4072次,出動飛機18509架次,投彈715噸,擊落日機568架、擊傷110架,炸毀日機627架、炸傷120架,毀傷艦船282艘、坦克和軍車8456輛,以及一批日佔機場、碼頭、交通樞紐、倉庫、陣地等。己方損失飛機2468架,犧牲空、地勤人員4321人。湧現出許多英勇驍戰、捐軀沙場的戰鬥英雄,如高志航、李桂丹、劉粹剛、沈崇誨、閻海文、樂以琴、陳懷民等。還有不少飛行員智勇雙全,創造出優異戰績,如柳哲生擊落日機11架,王光復、譚鯤、袁葆康、高又新各擊落日機8架,周志開、周庭芳各擊落日機6架。他們均可稱之為中國的王牌飛行員。
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各地抗日游擊隊,在抗日戰爭期間,配合中國空軍的正面作戰,共擊落、擊毀日機57架。如1937年10月19日,八路軍第129師769團1營夜襲陽明堡機場,擊毀日機24架。1938年八路軍臨汾游擊大隊夜襲日佔臨汾機場,擊毀日機2架。1940年11月,八路軍第4縱隊5旅特務團在安徽蒙城板橋戰鬥中,擊落日軍戰鬥機1架。1941年2月5日,日本海軍大臣、南洋聯合艦隊司令官大角岑生大將的座機,在廣東中山縣附近被當地游擊隊用機槍擊落斃命。1945年3月7日,日本海軍中將山縣正鄉座機,在中國台州臨海縣椒江葭沚水面上空迫降,被當地抗日武裝消滅。
著有《空軍十年》《世界空軍軍備目錄》,台灣出版有《空軍一級上將周至柔(百福)先生紀念集》等。
周至柔公館
周至柔公館位於琅琊路9號,整個宅院佔地面積1525.6平方米。西式鐵制大門,坐西朝東。院內松杉棕竹,梅蘭菊桂,花樹繁茂,生氣盎然。
公館主樓建於宅院西北部,為尖屋頂別墅式三層洋樓,磚混結構,鋼門鋼窗,黑色平瓦屋面,米黃色灰粉外牆,淡雅和諧,宛如畫境。院內還建有門房、汽車房、廚房、廁所等附屬建築,共計六幢25間,總建築面積698.2平方米。
周至柔作為中國空軍的創始人,抗日戰爭中,在指揮中國空軍抗日救國、奮勇作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和爭取外援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其指揮中國空軍的抗戰事迹亦將永載史冊!
年份 | 電影、電視劇 | 飾演者 |
2009年 | 《建國大業》 | 陳寶國 |
2012年 | 《血戰長空》 | 吳京安 |
影視形象
1944年8月14日國軍空軍節,國民政府以空軍在抗戰的歷次空戰中攘御外侮著有功績嘉獎空軍將領,授周至柔青天白日勳章。
1945年10月10日,因周至柔銳意建軍,對抗戰貢獻良多,授予抗戰勝利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