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葉鐵線蕨

藥物

鞭葉鐵線蕨為蕨類鐵線蕨科鞭葉鐵線蕨,以全草入葯。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治乳腺炎,黃水瘡。

植株形態


植株高15-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披針形、棕色,邊緣具鋸齒的鱗片。

葉子形態


鞭葉鐵線蕨
鞭葉鐵線蕨
葉簇生,柄長5-20厘米,幼時棕色,老時栗黑色,略有光澤,基部被同樣的棕色鱗片,通體被多細胞的節狀長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2-20厘米或更長,中部寬約3厘米,向頂端漸變小,基部不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約25對,無柄,平展,互生或近對生,相距約1厘米,基部一對羽片不縮小,近團扇形,多少反折向下,其中部的側生羽片半開式,長1-2厘米,寬6-10毫米,上緣和外緣深裂;裂片5-6對,長方形,頂端凹陷,下緣和內緣平直;頂部羽片近倒三角形,上緣圓形並深裂。葉脈多回二歧分叉,下面不明顯,上面顯著隆起。葉干后厚紙質,褐綠色,上面疏被短剛毛,下面密被棕色多細胞的硬毛和方向朝外緣緊貼的短剛毛;羽軸與葉柄同色,密被同樣的長硬毛,葉軸先端往往延長成鞭狀,落地生根,行無性繁殖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每羽片5-12枚;囊群蓋圓腎形,上緣平直,上面被密毛,棕色,紙質,全緣,宿存。染色體2n=120。

產地分佈


廣東(高要、連縣、清遠三水,以及珠江口沿海島嶼)、海南、廣西(桂林陽朔貴縣)、湖南(慈利)、貴州(冊亨安順興義、望膜、安龍、興仁)、四川(縉雲山城口、屏山、雷波、峨眉山、涼山、巫山宜賓)、雲南(蒙自、祿勸、易門、普洱、河口)、緬甸越南、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南太平洋島嶼。

生長習性


生山坡灌叢下岩石上或石縫中,海拔200-1 400米。

藥用信息


鞭葉鐵線蕨
鞭葉鐵線蕨
【化學成份】全草含有糖,蛋白質,脂肪,三萜類和黃酮,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甙(daucosterol),3-雁齒烯(filic-3-ene),29-去甲-22-何帕醇(29-norhopan-22-ol),三十一烷(hentriacotane),三十一烷-16-酮(16-hentriacotanone),鐵線蕨酮(adiantone),異鐵線蕨酮(isoadiantone)。
【性味】苦;微甘;平;寒
【歸經】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主痢疾水腫;小便淋濁;乳癰;燒燙傷;毒蛇咬傷;口腔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研末撒。
【附方】①治水腫:岩虱子二兩,煨水服。②治乳癰,黃水瘡:岩虱子研宋敷患處。(性味以下出《貴州草藥》)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選方


①治水腫:岩虱子二兩,煨水服。
②治乳癰,黃水瘡:岩虱子研末敷患處。(性味以下出《貴州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