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上留田行的結果 展開
上留田行
李白詩作
《上留田行》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是一首樂府詩。此詩對永王李璘戰敗為皇甫侁所執殺之事發出感慨,慨嘆唐肅宗兄弟不能相容的悲哀。全詩先敘事後抒慨,最後以民謠收結,餘韻悠長,結尾語言具有散文化的特點,增強了詩的藝術感和音樂感。
《上留田行》為樂府古題,全詩沉鬱蒼涼,渾淪深痛。古詩以父母死,兄不撫養弟而鄰人諷之為內容。李白的《上留田行》是一首“借古題以諷時事”的詩文。此詩從所寫事件到引用典故,全都與兄弟恩怨離合有關。詩人借題發揮,表現了對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意在提倡兄弟和睦,不希望互相仇恨而離散乃至仇殺。
此詩開頭至“腸斷白楊聲”六句為第一段,點題寫景,表現孤墳的荒涼與凄愴,製造悲劇氣氛。詩人行至上留田這個地方,只見一座高大的孤墳聳立在那裡。可能是死者含恨吧,此墳光禿禿地寸草不生,只聽悲風四起,一片白楊的沙沙聲響,催入腸斷心悲。《古詩十九首》云:“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白楊”多與“悲風”相搭配,渲染蕭瑟的氣氛,凄凄復凄凄,腸斷天涯遠。
中間從“借問誰家地”至“他人於此舉銘旌”七句為第二段,以問句引出“上留田”故事的描述,寫弟死兄不葬的悲劇傳說。詩人詢問這座高冢所在之地是誰家的墓地,當地的老人介紹說,這就是上留田,如今周圍的蓬科和墳頭都已蕩然無存;以前,有一家弟亡而其兄不為之埋葬,是鄰居們為其弟料理的葬事,樹庭起墳。《周禮·春官·司常》有云:“大喪共銘旌。”“銘旌”多指靈柩前標有姓名的旗幡。這裡借村裡老人的口,描述出遙遠的曾經發生過的兄弟相爭的故事,引發無盡唏噓。
從“一鳥死”至末尾十八句為第三段,用議論和典故寫兄弟相逼的可悲,表明詩人對悲劇事件的態度。前六句,詩人借動物之“有情”反諷“上留田”故事中主人公的“無情”。《孔子家語·顏回篇》:“孔子在衛,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將有生別離者也。’‘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死別苦,生離更悲,鳥獸尚且知道為同伴的死亡而哀鳴,兄弟之間卻失去了手足憐惜之情,可悲,可嘆。
最後十二句,詩人反覆列舉古人的事迹,藉以慨嘆江河日下,哀惜漸漸消逝的淳樸之風。《續齊諧記》中記載,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燃。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更合財寶,遂為孝門。《述異記》記載了一個傳說,黃金山有一種樹木,朝東的枝條憔悴而西邊的枝條榮潤。樹猶如此,何況骨肉兄弟。孤竹國的伯夷和叔齊二兄弟、吳國的延陵季子、諸樊二兄弟,因相互讓國而揚名後世。他們的高風亮節,流傳久遠,激順揚清,為後人樹立了好榜樣。全詩以不忍聽聞漢代“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民謠收結,餘韻悠長。
此詩結尾的語言具有散文化的特點。這些散文化的句子並沒有讓詩歌的結構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詩的藝術感、音樂感更強。
元蕭士贇注《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此篇主意全在“孤竹延陵,讓國揚名”、“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數句,非泛然之作,蓋當時有所諷刺。以唐史至德間事考之,其為啖廷瑤、李成式、皇甫侁輩受肅宗風旨,以謀激永王璘之反而執殺之。太白目擊其時事,故作是詩與?
明胡震亨《李杜詩通》:漢時上留田,有父母死,不字其孤弟者,人為作悲歌風其兄。白詩有“尋天兵”、“尺布瑤”等語,似又指肅宗之不容永王璘而作。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蕭士贇說得之。白之從璘,雖曰迫肋,亦其倜儻自負,欲藉以就功名故也。詞氣激切,若有不甲之感,如謝靈運所云“道消結憤懣”者。“桓山之禽”,蓋白自比也。胡應麟《詩藪》稱其《公無渡河》篇“波滔天,堯咨嗟,太禹湮百川,兒啼不窺家,其害乃左,茫然風沙”等語,為極力摹漢。似此情質詞古,何遽不如漢也?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先敘其故(首六句下)。次敘其事(“借問”七句下)。此言兄弟相逼,作獨鳥獸之不若,並有愧無知之草木。意極沉痛(“一島死”十二句下)。末舉兄弟讓國,以愧兄不相若者(“孤竹”六句下)。吳(汝綸)曰:看其憑空橫發,所以奇肆超妙。
此詩大約寫於至德二載(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為樂府曲名。是時,肅宗擊敗永王磷。轔奔郡陽,欲南走嶺外,被江西採訪使皇甫僥所殺。詩人有感於此,借題發揮,表現了對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