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千牛備身的結果 展開
- 千牛備身
- 負責皇帝安全的禁衛
千牛備身
負責皇帝安全的禁衛
千牛備身是一種高級禁衛武官,出現時間應該早於北魏宣武帝初年,與北魏鮮卑族的軍制習慣有關。千牛備身的名字是由千牛刀到千牛備身再到千牛衛,一步步演化來的,《莊子·養生主》說:﹝庖丁﹞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於是,有一種帝王隨身攜帶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莊子》,寓意“銳利可斬千牛”。後來,北朝北魏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高級禁衛武官,他們除了負責皇帝的安全,還掌執御刀“千牛刀”,這種禁衛武官就是“千牛備身”
千牛刀
關於“千牛刀”的記載,較早可見於蕭子顯(蕭道成的孫子,約公元489至537年)《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高帝上:“玉夫(楊玉夫)與其黨陳奉伯等二十五人同謀,於氈屋中取千牛刀殺蒼梧王(南朝宋“后廢帝”劉昱)”。此事同見於南朝梁元帝(公元508~554)《金樓子》卷二•箴戒篇二:“宋蒼梧王昱(劉昱)嘗飲酒醉於仁壽殿東阿氈幄中,時楊玉夫見昱醉無所知,乃與楊萬年同入氈幄中,以千牛刀斬之”。說的是一場著名的宮廷政變:南朝宋領軍將軍蕭道成(後為南朝齊朝高帝)與南朝宋“后廢帝”劉昱的隨從楊玉夫(後為南朝齊朝尚書)、楊萬年等人暗中勾結,欲除皇帝劉昱。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半夜,楊玉夫和楊萬年潛入仁壽殿,乘劉昱熟睡如泥時,抽出劉昱放在枕頭邊的千牛刀,砍下了他的頭顱。后,蕭道成權攬朝綱,擁立新帝。兩年後,蕭道成建立南齊。
千牛備身
後來,北朝北魏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高級禁衛武官,他們除了負責皇帝的安全,還掌執御刀“千牛刀”,這種禁衛武官就是——“千牛備身”。
最初“千牛備身”出現的時候,似乎並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統領這些武官。後來,北魏孝明帝中期出現了“領左右”,很可能就統領著“千牛備身”。再往後,歷朝歷代統領“千牛備身”的機構名稱不斷變化,在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稱“左右千牛府”,到了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改為“左右千牛衛”。
“千牛衛”,正是因為它統領著禁衛武官“千牛備身”而得名。
北魏
“千牛備身”最遲出現於北魏宣武帝初年,與“武衛將軍”同為皇帝親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無所拘忌”。在機構上,可能與“直閣將軍”同隸屬於“領軍將軍”。
到了北魏孝明帝中期,領軍將軍元叉擅政,設“領左右”。從東魏北齊制度推斷,在領左右出現以後,領左右與千牛備身可能是上下級關係,即千牛備身隸屬於領左右。
北魏末期之領左右及千牛備身可能還未完全制度化,在有關的職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確的規定。儘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領左右與千牛備身制度仍然對後代產生了重要影響,東魏北齊及隋朝皆繼承了這一制度,並根據新的形勢而加以調整。
東魏北齊
到了東魏北齊,“千牛備身”為“領軍府”下“領左右府”(“領左右將軍”)所統轄,但“領左右府”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領軍府”並不能控制“千牛備身”。
西魏北周
西魏“千牛備身”,記載僅見於《周書》和《隋書》的幾處零星記載,只能說明其存在,無法獲得更多的信息。
北周,禁衛分為左右宮伯和左右武伯兩大系統,其中並沒有“千牛備身”的位置,但是《隋書》有三處列傳提到其傳主在北周擔任過“千牛備身”,此處存疑。
隋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設置十二府以統率禁衛之兵。設有“左右領左右府”,統“千牛備身”。開皇十八年,設左右備身府。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將十二府增改為十二衛四府,合稱十六衛府或十六府(後人習慣上也稱十六衛)。此時原“左右備身府”被改為左右驍衛,而“左右領左右府”則 被改為新“左右備身府”,統“千牛備身”。
唐
與此同時,貞觀中,(左右備身府)復為左右領左右府;顯慶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龍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為左右奉宸衛;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千牛衛。
盛唐之後,“府兵制”日趨瓦解,權力中心從“南衙”逐漸轉向“北司”(北衙),“南衙十六衛”逐漸衰敗,變得徒有虛名,“左右千牛衛”、“千牛備身”當然不例外。禁衛責權皆落於北衙諸軍。
五代
詳細資料暫缺。 “千牛備身”名號宋以後廢;“左右千牛衛”的“大將軍”、“上將軍”名號一直延續到宋遼金,但也僅僅是名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