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下

衣冠南下

主要指客家人從中原地區向南方遷徙的過程。

目錄

正文


客家人的先民是中原漢族,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鬥、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佔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鬥。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彆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彆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
東漢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嶺南避難,而真正大規模“客家人”南遷的主要是這三次:第一次是西晉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又稱“永嘉之亂”,和隨後的“五胡亂華”,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他們因避亂而南遷,多棄官攜眷南逃,故稱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其發難至稱帝至失敗,所經走的路線,幾乎與客家人南逃路線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南再進入粵東梅州循州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湧入,“客”勝於“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的由來。
??
“客家人”的南下大軍是不斷擴大的,包括隊伍的擴大和地盤的擴大。明末清初,受滿族人入主中原的影響,一部分客家人隨鄭成功遷往台灣。到清康熙年間,因四川長期遭受戰亂和瘟疫災荒,人口大減,清廷發起“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這又是四川客家人的由來。以客家人洪秀全為領袖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客家人又南遷到海外。目前,“客家人”主要分佈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海南、廣西、雲南、貴州、香港、澳門、台灣等地,以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模里西斯、留尼旺、美國等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