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
以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為基本裝備的戰鬥兵種
陸軍中以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為基本裝備的戰鬥兵種。又稱坦克兵。一般包括編入統帥部和軍區的獨立裝甲兵部隊,編入軍以下部隊的隊屬裝甲兵部隊、分隊。
獨立裝甲兵部隊編為坦克(裝甲)集團軍、師、旅、團等;隊屬裝甲兵部隊、分隊編有軍屬坦克旅、師屬坦克團、旅(團)屬坦克營等。在編成上,以坦克部隊、裝甲步兵部隊為主體,還有炮兵、反坦克導彈、防空、防化學、工程及其他保障部隊、分隊。
裝甲兵(armoured forces)是陸軍中以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為基本裝備的戰鬥兵種,由德國在1934年設立,裝甲兵又稱坦克兵,是陸軍的重要突擊力量。裝甲兵具有猛烈的火力、廣泛的機動力和良好的防護力,可以減輕常規武器和核武器襲擊的損害,並能迅速利用常規火力突擊和核突擊的效果,實施快速機動、猛烈突擊,在短時間之內殲擊敵人。在合同作戰中,可在其他軍種、兵種協同下或獨立遂行作戰任務,也可配屬步兵作戰。
坦克,是英文"Tank"的音譯,原意為水櫃,是一種把火力、防護和機動力集於一身的重型陸戰武器,在它問世以來的80多年中,憑其一身穿不透的鋼甲、強大的火力和優越的機動能力在陸戰場上出盡了風頭,被譽為"陸戰之王"。
裝甲兵
英雄坦克營
世界各國對裝甲類(機械化)均有較高要求,裝甲車、坦克現均以中型和微型為主。在裝甲車與坦克特定空間取決於指揮軍官文化素質和身體體能
在美國,機械化指揮員必須取得專科或類似專科學歷,在美國設有四所專門的裝甲指揮學院,其中西點軍校設有機械化信息裝甲專業。
徠在中國裝甲類兵和指揮官,士兵必須在高中以上文化,指揮軍官必須大學專科以上軍事學院畢業。在我國也有專業的裝甲指揮類軍事學院,例如蚌埠坦克學院、解放軍裝甲指揮學院等。
在美國陸軍裝甲部隊、海軍地面裝甲部隊、海軍陸戰隊裝甲部隊所有士兵軍官身高要求162CM—175CM,(不能超過175CM)
在亞洲國家中:如中國、日本、對裝甲/坦克士兵身高要求162CM—175CM,裝甲指揮軍官160CM—175CM(不能超過175CM)
在戰鬥時,坦克兵可配屬步兵戰鬥,也可在其他兵種配 合下獨立戰鬥。
其基本任務是:
(1)以猛烈的突擊消滅敵人,奪占重要地區或目標。
(2)向敵縱深發展進攻,擴張戰果。
(3)追殲退卻之敵。
(4)殲滅敵空降兵或配合我空降兵戰鬥。
(5)以反衝擊、伏擊消滅進攻之敵。
(6)鞏固擴大登陸場,發展登陸成果。
(7)擔任倉促防禦,阻止敵人發展進攻,封閉敵突破口等。
作戰中裝甲兵的使用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 通常用於機動作戰,並主要用於進攻。
2. 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和重要時機。
3. 力求使用在便於坦克行動的地形上。
4. 密切與步兵、炮兵、航空兵等兵種的協同動作。
5. 加強對空防禦及後勤、技術、工程保障和電子對抗。
裝甲兵
裝甲兵
坦克是一種陸戰武器,卻出生在海軍。自從1883年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發明了能夠連發射擊的 自動槍,自動手槍、衝鋒槍,機槍等相繼問世,極大地提高了火器的殺傷力。與此同時,塹壕、鐵絲網、地堡等防禦設施也有了很大發展。戰爭中誰要主動進攻,誰就會遭到慘重的損失。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突破對方的防線,已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戰爭被機槍牢牢地"困"在塹壕里。英國陸軍的戰地記者E.D.斯溫頓上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採訪時,親眼目睹了進攻的步兵在機槍面前大量地被殺傷的情景,便萌發了製造攻防兼備的新型武器的想法。不幸的是,這一極富創見的設想卻被陸軍大臣輕率地否決了。但是,當時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著名的戰時首相)卻獨具慧眼,立即看到"陸上巡洋艦"的巨大價值。他以其特有的雄辯才能,在各種場合極力鼓吹製造"陸上巡洋艦",並在海軍部秘密設立了一個"創製陸上巡洋艦委員會"。他們就依照海上巡洋艦的模樣,設計了"陸上巡洋艦"最初的藍圖。從圖上看,這是一個長30米、寬24米、高達4層樓、裝著3個直徑達12米的大輪子,連同武器彈藥,全重超過1200噸的大怪物。很顯然,這個大怪物在陸地上根本無法生存。後來,斯溫頓根據美國履帶式農耕牽引機的啟示,提出了一種新的設計。根據這一設計,英國海軍經過1年7個月的苦心經營,終於在1915年9月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坦克"馬克I"。由於這種 坦克的外形像個斜方形鐵盒,蒙上蓋布后很像個大柜子,為了保密起見,英國海軍部給它起了個帶有海軍味的名字"Tank(水櫃),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16年6月起,英軍組建世界上的第一支坦克部隊並開始進行簡單的訓練。同年9月15日,英軍首次把49輛Ι型坦克用於索姆河戰役。隨後,法國和德國也相繼研製了坦克並用於作戰。法國1917年製成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率先採用了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技術。根據作戰的需要,不僅出現了戰鬥坦克,而且出現了在坦克的基礎上改裝的其他裝甲車輛,如裝甲輸送車、裝甲通信車、坦克架橋車等。在作戰指揮和通信方面,多採用手旗等簡易通信工具。為了解決野戰修理問題,坦克部隊配備了普通車床等通用修理機具。
輕型坦克盛行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 )
裝甲兵
具有裝車防護能力的車輛。按用途,分為裝甲戰鬥車輛和裝甲保障車輛;按行 動裝置結構,分履帶式裝甲車輛和輪式裝車車輛。
具有較強的火力、機動力和裝甲防護力,主要用於地面突擊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由武器系統、推進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電氣設備以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乘員一般為3--4人。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上世紀60年代以前,還按戰鬥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
輕型坦克
戰鬥全重一般為20噸以下的坦克。主要用於偵察、警戒和特定條件下作戰。通常裝備於機械化部隊、摩托化部隊的偵察分隊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
中型坦克
戰鬥全重一般為20--40噸,火炮口徑為75--105mm的坦克。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
重型坦克
戰鬥全重一般為40--60噸,火炮口徑為75--155mm的坦克。主要用於支援和掩護中型坦克作戰。
主戰坦克
坦克
水陸坦克
也稱兩棲坦克。能自身浮渡,有水上推進裝置,可在水上和陸上使用。
裝有機械式和火箭爆破式掃雷裝置的坦克。用以在防坦克地雷場中開闢道路。
步兵戰車
簡稱步戰車。用於步兵機動和戰鬥,能與主戰坦克直接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遂行突擊任務的裝甲戰鬥車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裝甲輸送車
主要用以輸送步兵,並可以火力支援下車步兵戰鬥的裝甲戰鬥車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坦克
裝有偵察儀器和設備,用於戰術偵察的裝甲戰鬥車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裝甲通信車
裝有多種通信設備,用以保障部隊通信聯絡的裝甲戰鬥車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
坦克架橋車
也稱架橋坦克。裝有制式車轍橋及其架設、撤收裝置的裝甲保障車輛。多為履帶式。通常用以快速架設車轍橋,保障坦克和其它車輛通過防坦克壕、溝渠等障礙。
裝甲搶修車
裝有搶修機具和器材的裝甲保障車輛。主要用於野戰條件下對裝甲車輛實施現地快速修理。
裝甲搶救車
裝有專用求援設備的裝甲保障車輛。主要用於野戰條件下對淤陷、戰傷和發生故障的裝甲車輛實施拖救和牽引後送。用坦克底盤改裝的裝甲搶救車,也叫坦克搶救車。
坦克保養工程車
裝有坦克保養設備、儀器和工具的技術保障車輛。用於野戰條件下為坦克充電、充氣,協助坦克乘員實施車輛技術狀況的檢測和保養。是坦克部隊野戰車場的活動保養站。
裝甲補給車
裝有專用方艙和裝卸設備的裝甲保障車輛。用於野戰條件下為裝甲車輛補給彈藥、油料、器材等物資。
裝甲救護車
備有制式擔架、醫療設備、藥品和器材的裝甲保障車輛。用於野戰條件下救護和運送負傷人員。可載醫護人員1-2人,負傷人員4-8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5年12月,成立東北坦克大隊。1949年上半年,在東北和華東各組建一個戰車師(后改為坦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0年9月1日,以第二兵團機關為基礎,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宣告成立(1951年7月16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這一日,被定為人民裝甲兵誕生日。成立裝甲兵領導機關,統一領導全軍裝甲兵部隊的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在作戰中,與其他兵種部隊密切協同,充分發揮了突擊作用,為奪取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現編製有坦克師、坦克旅、坦克團和坦克營。坦克師分為機械化集團軍屬坦克師和摩托化軍屬坦克師;坦克旅在合成集團軍編成內,分為南方坦克旅和北方坦克旅;坦克團分為機械化步兵師屬坦克團和摩托化步兵師屬坦克團;機械化步兵團和部分守備師編有坦克營。坦克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基本的合成戰術單位。機械化師屬坦克團和裝甲師屬坦克團為五營制,下轄三個坦克營、一個機械化步兵營、一個炮兵營及其他戰鬥、勤務保障分隊。摩托化師屬坦克團為四營制,下轄三個坦克營、一個機械化步兵營及其他戰鬥、勤務保障分隊。坦克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的基本戰術分隊。每個營轄編三個連,坦克31輛。
中國陸軍裝甲兵自1945年12月成立第一支坦克部隊,1950年9月成立裝甲兵領導機關以來,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由初創時單一的坦克兵發展為以坦克兵為主體、包括自行炮兵、裝甲步兵、導彈兵、防空兵、防化兵、偵察兵、通信兵、工兵等諸兵種合成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具有強大突擊力和戰鬥力的高技術兵種。1945年11月,東北民主自治軍在瀋陽市原日軍坦克裝配修理廠(918工廠)搜集到1輛日制坦克。於是,12月1日,人民解放軍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在瀋陽東郊馬家灣子成立,從而開創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序列中的坦克兵歷史,當時只有30餘人,1輛坦克。此後,解放軍依靠在戰鬥中繳獲的坦克,相繼組建了華東、華北和中原野戰軍坦克隊。組建后的各坦克部隊作為解放軍的一支生力軍,初試鋒芒於東滿剿匪,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克濟南,決戰遼瀋、淮海、平津,橫渡長江、進軍寧滬,出征西南、西北,進駐廣州,年輕的坦克兵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貢獻,並在戰鬥中成長壯大。至1949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部隊已發展為2個戰車師又2個戰車團,共有官兵12697人,坦克375輛,裝甲車272輛,工程車、汽車591輛,為建國后裝甲兵的大規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現代化的裝甲兵部隊。1950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許光達任司令員。從此,裝甲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出現在人民解放軍序列中。1951年7月16日,摩托裝甲兵司令部改稱裝甲兵司令部。裝甲兵領導機關成立后,從蘇聯首批購進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主要為T-34/85中型坦克、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部隊在蘇軍官兵的幫助下,以連隊為單位按專業分組進行訓練。1951年3月1日,中央軍委下令裝甲兵部隊入朝參戰。3月31日,首批入朝的志願軍裝甲兵坦克第1師(轄第1、第2團)和坦克第2師第3團,開始陸續渡過鴨綠江入朝參戰。6月30日,坦克第1團的T-34/85中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各1輛,向美軍陣地射出了入朝以來第一發炮彈,併發明了坦克炮間接射擊法。1951年11月5日,坦克第1團以8輛T-34/85及IS-2坦克配合步兵第573團進攻英軍第1師據守的馬良山主峰,經過4小時的激戰,攻佔了馬良山陣地,全殲英軍1個營。而坦克分隊僅輕傷1人,坦克無一損毀。馬良山反擊戰的勝利,被譽為“聯合兵種協同作戰的成功範例”而載入史冊。1953年7月6日,坦克第2師第4團奉命配屬第23軍進攻石峴洞北山的美軍第7師第17團。戰鬥發起后,坦克第4團的6輛T-34/85對石峴洞北山進行破壞射擊。之後,T-34/85坦克以凌厲的火力壓制和消滅了美軍殘存火力點,步兵則迅速撲向利美軍陣地。僅17分鐘,志願軍全部佔領石峴洞北山,殲滅美軍1個連。7日到18日,坦克第4團支援步兵打敵反撲。在這場持續12天,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也是最後一場的坦克戰中,坦克第4團的坦克共出擊11次,擊毀擊傷美軍M26、M46等坦克18輛,摧毀火炮11門,並殺傷大批美軍步兵,勝利地支援步兵攻佔並鞏固了陣地。戰後,215號坦克因獨立擊毀敵坦克4輛,擊傷1輛的的卓越戰功,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稱號。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裝甲兵的3個坦克師、4個獨立坦克團和6個步兵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分三批輪換開赴朝鮮,參加大小戰鬥246次,不僅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戰,還擊毀敵人坦克40輛、擊傷34輛、毀傷敵火炮20門、摧毀敵地堡工事864個,打出國威軍威。抗美援朝也是一次機遇,使中國裝甲兵部隊及裝備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相當規模。至1955年,中國裝甲兵部隊已發展為3個坦克師、1個機械化師、4個獨立坦克團、48個步兵師屬坦克自行火炮團、共有3030輛蘇制坦克及自行火炮的強大裝甲力量。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對越自衛還擊戰。裝甲兵部隊6個坦克團和1個自行火箭炮營參戰,各部隊勇猛穿插,第43軍坦克團僅用2小時55分鐘,便勝利完成了30公里熱帶山嶽地穿插任務,攻佔越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東溪。至3月4日,我裝甲兵部隊突破敵防禦縱深達40公里,攻克高平、同登、涼山、老街、柑糖等越北重鎮,勝利完成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任務。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裝甲兵部隊共作戰70餘次,繳獲敵坦克1輛、毀傷敵坦克14輛、裝甲車2輛、火炮108門、汽車56輛、火箭筒150多具、摧毀火力點1010個、炮兵陣地9個,嚴懲了越南小霸。對越自衛還擊戰也暴露了部隊步坦協同不佳、通信指揮落後等缺點,為1980年後裝甲兵部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80年後,中國軍隊進行了體制改革和精簡整編。1982年9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將裝甲兵領導機關改為總參裝甲兵部。1985年,又將獨立裝甲兵以坦克師和旅的編製配屬新組建的集團軍。1998年,裝甲兵進行了合成編製,各坦克師(旅)改為裝甲師(旅)。裝甲師轄有3個裝甲團、1個裝甲步兵團、1個自行火炮團、1個防空團,師部還直轄有偵察營、防化營、反坦克(導彈)營,工兵營、汽車營、通信營、修理營等營級單位。1959年9月,中國裝甲兵裝備了國產第一代坦克,命名為1959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中型坦克。從此,裝甲兵的武器裝備走上了國產化發展道路。60年代,又裝備了國產62式輕型坦克、63式水陸坦克和63式裝甲輸送車。70年代,裝備了69式中型坦克和77式兩棲裝甲輸送車。80年代,先後裝備了69-2式中型坦克、79式中型坦克、88式主戰坦克、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等。進入90年代,中國加速了裝甲武力的發展步伐,一大批國產新型坦克裝甲車輛陸續裝備部隊,其中有88C式主戰坦克、98式主戰坦克、ZTS63A式水陸坦克、90式履帶式裝甲車和92式輪式裝甲車等。這些具有9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裝甲車輛,使裝甲兵成為中國陸軍部隊中機動力和突擊力最強、防護力最好的主戰兵種。中國裝甲兵已形成了主戰坦克、輕型坦克、水陸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等多個車型和與之配套的火力支援、戰鬥保障及後勤技術保障車輛的武器裝備體系。
1950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坦克學校(第1坦克學校)在天津大王莊成立,許光達司令員兼任校長。學校負責培訓初、中級指揮員和技術修理幹部,並以蘇軍訓練大綱為藍本,開展了正規教學。抗美援朝期間,該校採用短期速成辦法,共培養了3000餘名初、中級指揮員。至1953年底,又組建了第2坦克學校和4個戰車編練基地,並在南京軍事學院成立了裝甲兵系、在哈軍工成立了裝甲兵工程系。1959年後,編寫出了中國裝甲兵自己的一套教範、教程和教材。1975年後,先後組建了裝甲兵指揮學院、裝甲兵技術學院、坦克學院、裝甲兵技術學校。進入80年代,裝甲兵院校提高了培訓層次,開設了大專班、本科班。90年代,又開設了碩士研究生班,從而形成了門類齊全、專業設置合理、兵種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制和學科專業體系。現裝甲兵初、中、高級指揮員95%以上經過相應的院校培養;坦克乘員大都經過訓練基地培訓,80%以上人員取得了專業技術等級。裝甲兵部隊深入貫徹落實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努力加強質量建設,不僅擁有裝甲部隊、機械化部隊,而且創建了兩棲機械化部隊、輕型機械化部隊和裝甲數字化部隊,向著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標穩步邁進,圍繞“打贏”目標,廣泛開展科技練兵活動,積極探索高技術條件下進攻、防禦的多項技術和戰法,他們在雪域高原、戈壁大漠、塞外草原、崇山峻岭、海島湖泊等特殊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刻苦磨礪,使部隊的組織指揮、快速反應、遠程機動、野戰生存、信息對抗、協同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逐步提高,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和遂行多種任務的能力進一步加強。鐵流滾滾震四方。中國新一代陸軍裝甲兵以嶄新的雄姿昭示世界:在未來戰爭中,他們是一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的鐵甲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