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高腔皮影戲
流行於湖北孝感市大悟縣的藝術
皮影戲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各地都有,在影子製作和表演上具有趨同性,但在唱腔藝術上卻不盡相同。大悟高腔皮影戲的唱腔不同於平原地區的皮影戲,它不是採用各種曲藝和地方戲的唱腔來演唱,它的唱腔既有北方戲曲的粗獷豪放之情,又有大悟本地山歌的廣闊昂揚之勢,因此稱之為“高腔皮影戲”。
大悟高腔皮影戲,流行於大悟縣及其周邊地區,尤以廣水、紅安和河南省南部的羅山、光山、新縣等地最為盛。因有嗩吶伴奏、本土音樂唱腔而區別於他鄉皮影,大悟高腔皮影戲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特色。該皮影戲以歷史小說為藍本,以獨具韻味的方言為唱段,常常是一搭台就唱半個月,這灣唱罷那灣接。
大悟高腔皮影戲
有史料記載,皮影戲最早誕生於兩千年前的西漢,成熟於唐宋,極盛於清代。在封建皇宮裡有嚴格規制,“皇娘、妃子”是不能被平民看見的,為了讓她們也能看戲,皇上下詔在舞台前掛一道紗幕,可是她們又看不清戲子,於是聰明的戲子就發明了在幕後操縱表演的影子人,俗稱“影子戲”。
相傳,大唐睿宗李旦愛好戲曲,每日扮演丑角,在御戲班裡盡情戲耍,有一次回宮后十分高興地對正宮娘娘胡鳳姣說:“可惜你是女流之輩,不能上台唱戲,如果你能上台與朕一同唱戲該多好啊!”胡娘娘博學多才,聽皇上這樣一說,倒啟發了她的文娛興趣,便在後宮安排宮娥、彩女用厚紙剪成各種人形,有皇帝、大臣、軍卒、農民等等,把肢體用線連上,四肢活動自如,再用白布做成幕布,幕內點上燈光。胡娘娘在裡面唱,宮娥、太監在外面看,與唱大戲一般。因隔著幕布,既不失娘娘的體面,又能娛樂,皆大歡喜。唐王李旦一見無比高興,連聲誇獎:“真聰明也!”於是賦詩一首:“自從盤古到今秋,唐王愛戲宮中游,三宮六院剪紙馬,留傳世人解憂愁。”
皮影製作過程相當複雜,馬虎不得,將製作皮子的獸皮、紙板經過泡製、刮薄、磨平后,才能將各種人物的圖譜繪製在上面,再用各種型號的刀具雕刻,塗抹上顏色。雕刻分為陽刻和陰刻,一般都用陽刻。繪畫、染色也是有講究的,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採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製成的皮影高的可達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大悟高腔皮影戲,婉如仰天長嘯的一支喇叭花,縈繞在層巒疊嶂的山巔,回蕩在山溝村灣之間,紮根於大悟民間沃土之中。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戲迷們常常即興填詞,把唱皮影戲作為一種生活樂趣。
1、組班狀況:組班多數為“八人班”,前場三人輪換演唱,後台五人操打擊樂器,當前場一人演唱時,后場眾人齊聲接腔,並配上明快的打擊樂,和著嘹亮的嗩吶聲,那高昂激越的唱腔回蕩在山間田野之中,異常熱鬧。後來出於“減人增收”的需要,藝人們練出一專多能的本領,前場在演唱空隙帶后場小件打擊樂,這樣,戲班只需六人甚至五人,也可以達到同樣的藝術效果。演唱者必須具備嗓音好、戲路廣、通用唱詞多,操作影子形象逼真、動作熟練,生旦凈丑各種角色都能演唱的本領。
大悟高腔皮影戲的表演特點,極富於“上天入地,放寶擒妖”的誇張手段,因此它的劇目既有傳統的歷史劇,更有神話劇和武俠劇。僅李述明班和禮山班就有活本子戲300多部,演唱時間最長、表演最誇張的莫過於《封神榜》了。劇本都是梗概式的“活本頭”。它是師傅根據歷史小說的情節劃出“戲路子”和人物出場的順序以及情緒狀態,在演唱時,藝人就是以“本”中提示的人物、場次和情節為綱,去盡情發揮。這個盡情發揮的基礎,除了有熟練的藝術實踐和豐富的生活積累外,更多的是要掌握合乎人物歷史時代和人物性格的唱詞,他們稱之為“綱鑒詞”。“綱鑒詞”可以說是藝人的寶貝,誰掌握和記得的“綱鑒詞”多,誰就佔據了舞台的主要位置。也可以說,只要掌握了豐富的“綱鑒詞”就可以自編自創連台本戲。大悟縣曾有一個皮影戲班,改革開放后被南方請去唱皮影戲,一唱就唱了四個月,唱“翻了箱”(意思是唱盡了),再沒有劇目唱了。對戲班的藝人來說,這是件“丟人”的事。於是大家一商量,由師傅牽頭,把唱過的戲劇情節重新巧妙地構思組合成一本戲,人物的名字重新起,地點就用大悟縣的“二郎、新城、河口、夏店……”,山名就用“禮山、泉水寨、仙居頂、五嶽山、娘娘頂…”接著又唱了十幾天,因那裡的群眾喜歡這種皮影戲唱腔,仍然是看得津津有味。
道具風格:分四大類,一是舞台、二是人物、三是動物、四是靜物。
1、舞台:皮影戲傳統的舞台是用純白色的布製作成透光性能很強的影幕,幅度一般長為6尺5寸,寬為4尺5寸,擱置在長條案板上。影幕上方兩端,用竹棍向後穩穩地連接在立柱上,竹棍用來掛皮影子人。影幕內分前場和后場:案板處為前場,案上有“驚堂木”一塊,表演時以示威風;其餘為後場,有條理地安排著各種打擊樂。
2、人物:“一擔箱”的“皮影子人”中總正身為50套:其中能分為兩截上身、兩隻腳、兩隻手的有48套;另兩套是“報信”(即兵卒),身和頭連在一起。人頭和帽子的搭配規律是:一身三頭六帽。人頭按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妖怪(《封神榜》中的)製作,共計人頭144個,帽子288頂。
皮影子人服飾分為“大場、中場、小場”。
中場為武官服裝:虎靠、半靠、龍劍僚、車巾(哪吒)、赤身(赤膊)、獨腳龍、猴褂、花僚。
小場為旦角服裝:龍靠、虎靠、半靠、文武進、黑板、相公裝、彩襖、繡花衫。
還有一種叫做“文武進”的服裝,男女都有。即服裝左右分成文武兩種式樣,在表現文一邊的手指是伸出二指,表現武的一邊是掐著拳頭。
4、靜物:牛皮製作的十種,堂面(桌椅)、面案(香案)、金殿、點將台、花、轎、橋、城池、船、人馬靠。
1、唱腔特色
大悟高腔皮影戲主腔曲式,保留了大悟北路子花鼓戲古老的“人聲接腔”形式,因此在唱段中的四句唱腔的轉換上,形成為“上韻、下韻、半韻、下韻”的音樂結構,在長段唱詞中可採取“半韻、下韻”反覆的唱法。在情緒轉換的地方,可加進一句“上韻”,可起到情緒轉換和突出的效果。在人物下場時,有一單句帶結束感的唱腔,稱為“放溜”。
由於高腔皮影戲的人物角色是嚴格按照戲曲行當分為“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潑旦、花臉、丑角、神仙”。因此在唱腔上分為“主腔”和“小調”兩部分,除“丑角”和“潑旦”唱小調外,其餘都唱主腔;在唱法上,“老生、小生、老旦、潑旦、丑角、神仙”用真嗓子唱;“青衣、花旦”男藝人用假嗓子(邊音)唱;“花臉”用腦後音(虎音)唱。
在唱腔效果的要求上,老生唱得文雅、莊重;小生唱得清亮、雅氣;青衣、花旦唱得纖細、甜美;老旦唱得蒼勁、慈愛;凈角唱得渾厚、魯莽;丑角唱得油腔滑調;仙人唱得虛幻、飄渺。悲腔是各行當在高腔的基調上,旋律唱得較鬆散,悲傷情緒唱得較深沉。小調是吸收了大悟的各種民間音樂,吸收較多的是北路子花鼓戲、燈歌等唱腔。
2、調式特色
大悟高腔皮影戲唱腔的調式是“徵”調式,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的調式相吻合。演唱的音域在10度之間(中音3—高音5)且在高音區盤旋,在接腔中又突出地配上嗩吶和笙的激昂音調,使得高腔氣氛更加隆烈。
在音樂旋律的進行中常常出現五度、六度、七度的大跳。從調式的落音分析,本應該是很自然地落音在“5”上,但由於高腔的激昂,使落音的情緒在“5”上仍覺得不夠穩定,而必須下滑到“3”才感覺真正的完美。這在音樂的行腔上與大悟的民間小調音樂《月亮一出照樓梢》是相吻合的,這也是大悟高腔皮影音樂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