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陽鎮

雲南省大理州永平縣轄鎮

杉陽鎮位於永平縣城西南部,瀾滄江東岸,地處東經99°16'33"—99°31'33",北緯25°13'54"—25°27'40"之間,跨經度15'、緯度13'46",最大橫距18公里,縱距78公里,政府駐地距縣城46公里,距下關130多公里,距省城昆明600多公里。東鄰廠街彝族鄉,南與水泄彝族鄉接壤,西與保山市隆陽區隔瀾滄江相望,北同博南鎮相連,國土面積422.1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杉陽鎮常住人口為33006人。

歷史沿革


1950年稱二區,1958年改杉陽公社,1984年設杉陽區,1987年設立杉陽鄉,1988年設立永和彝族鄉。1997年,杉陽鄉面積268.8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杉陽、普棚、阿海寨、東庄、岩洞、仁壽、興隆、小寨8個行政村;永和彝族鄉面積203.3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永和、抱龍、金河、盤龍等5個行政村,鄉府駐地新街,距縣城25千米。2000年杉陽鄉撤鄉設鎮。2005年,將永和彝族鄉松坡村委會免糧庫村民小組劃歸廠街彝族鄉管轄,將杉陽鎮東庄村委會劃歸博南鎮管轄,撤銷永和彝族鄉併入杉陽鎮,鎮政府駐原杉陽鎮政府駐地,面積422.1平方千米,人口41359人。
杉陽壩清時屬保山縣(今隆陽區),為“擺夷”世居地。清末雲南回民起義迫使“擺夷”遷離,清廷調滇中民團平定回民后,平回軍士及周邊山民入主杉陽壩。
1912年,民國政府將杉陽壩從保山縣划入永平縣
1950年,設永平縣第二區,1958年,設永平縣杉陽公社,1984年,設永平縣杉陽區。
1987年,設永平縣杉陽鄉;杉陽鄉面積268.8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杉陽、普棚、阿海寨、東庄、岩洞、仁壽、興隆、小寨8個行政村。
1988年,設永平縣永和彝族鄉;永和彝族鄉面積203.3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永和、抱龍、金河、盤龍等5個行政村。
2000年,撤杉陽鄉、設杉陽鎮。
2005年,撤永和彝族鄉,原永和彝族鄉松坡村委會免糧庫村民小組劃歸廠街彝族鄉,除此之外的原永和彝族鄉土地併入杉陽鎮;同時又將杉陽鎮東庄村委會劃歸博南鎮。杉陽鎮面積422.1平方千米,人口41359人,轄杉陽、普棚、阿海寨、岩硐、仁壽、興隆、小寨、永和、金河、松坡、盤龍、抱龍12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杉陽鎮地處低熱河谷地帶,氣候炎熱,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17.7℃、絕對最高溫度29.4℃、最低溫度3℃,年平均降水量880毫米,全年無霜期,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20米。有耕地面積29995畝(水田12406畝、旱地17589畝),是永平的人口大鎮和糧食主產區之一。
杉陽古稱“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過,自古以來就是農茂桑香,商貿雲集的邊貿重鎮。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杉陽厚重的文化,使杉陽每個地名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也使杉陽成為永平縣名勝古迹最多的鄉鎮之一:有被稱為“西南第一橋”、“金齒咽喉”的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有原始森林覆蓋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國寺;有相傳由“擺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遊記》載“北下及溪,石橋跨溪……其橋有亭上覆,曰鳳鳴橋”的鳳鳴橋,有由康熙帝御筆親題“覺路遙”的江頂寺及“古道雄關”過街樓……。
杉陽是博南古道重鎮,東來西去馬幫、客商眾多,飲食文化也博採眾長,並形成獨特的特色。杉陽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原料易得。特產有豆粉(俗稱油粉),臭豆腐,米花糖油雞樅,並蒂梅,柿餅,豆豉,腌菜、箐雞樅、泡核桃、板栗等。

行政區劃


轄12個行政村,252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杉陽,距縣城20.4千米。地處瀾滄江東岸,河谷氣候較為明顯。花卉尤以四季緬桂培植為最。
杉陽普棚阿海寨岩硐仁壽興隆
小寨永和金河松坡盤龍抱龍

人口民族


杉陽鎮位於永平縣西部。面積472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2006年),有漢、白、回、苗、傈僳等16個民族。
2021年7月13日,永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杉陽鎮常住人口為33006人。

經濟


2006年,全鎮生產總值15853萬元,糧食產量14284噸,人均佔有糧689斤,農村經濟總收入10849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434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09萬元,社會生產總產值1069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940萬元,林業產值378萬元,畜牧業產值4071萬元。全年共發放貸款1938萬元,年末實現存款餘額4025萬元。農村消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屬於半山半壩地區,山區主要以種植包穀、泡核桃、烤煙、蠶桑為主;壩區主要以種植水稻、蠶桑、熱帶經濟林果為主,大部分壩區群眾主要依靠外出務工來獲取經濟收入。全鎮主要產業有泡核桃、烤煙、蠶桑三大產業。2006年,農戶泡核桃收入達700多萬元,煙農收入達505萬元,蠶農收入達82.3萬元。2006年,全鎮大牲畜存欄79000多頭,其中肉牛存欄達15183頭,生豬存欄達52465頭,黑山羊存欄達11199隻。

招商引資

杉陽鎮
杉陽鎮
通過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不斷強化招商引資工作,創新工作機制,全鎮上下樹立了無工不富和全民招商的意識;出台優惠政策和加大向外招商引資力度;積極論證儲備項目進行項目招商。近年來,共引進了雲海石膏廠、永啟拉絲制釘廠、鑫聯麻業有限公司、石膏粉廠、杉陽農機加油站、天然食品廠、騰雲硅廠等非公有制企業,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466戶,從業人員587人,註冊資金505.4萬元。在“十一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好以小寨村石膏礦、花椒園石膏礦、永和銅礦為重點的招商引資工作。

養殖產業

特殊的氣候、豐富的農副產品,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杉陽鎮緊緊抓住“草畜配套,防疫治病,科技示範”三個重點,以建成犢牛養殖基地為目標,以肉牛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取得較好成績。2005年,全鎮有肉牛生產示範戶74戶,建成凍解站3個,肉牛養殖戶1918戶,肉牛存欄7510頭,能繁母牛1329頭,完成凍精改良1112頭,產犢703頭。利用好田好地種草944畝,改槽改廄3450平方米,永久性青貯氨化窖285立方米;養殖戶出售肉牛收入占其家庭年收入的30%,徹底改變了“養牛為耕田”的傳統思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由杉陽鎮畜牧獸醫工作站發明的“衣袋小牛”技術使黃牛受胎率達83%以上,水牛受胎率達50%以上,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植物種植

1、杉陽屬典型的亞熱帶河谷氣候,光照強、熱量足,是植物生長的天然溫室。悠久的花卉種植歷史,打造出緬桂、絨葉含笑、以永國寺九蕊十八瓣大茶花為主的茶花木蓮花等地方名特品種,通過不斷的引進、更新,杉陽擁有數百種各類花卉和觀賞植物,專業從事花卉種植經營戶19戶,產值近20萬元。
杉陽是種植泡核桃、板栗較早的地區之一,共種植泡核桃38.1萬畝,年產泡核桃251噸,產值427萬元;種植板栗3310畝,年產板栗15噸,產值60萬元;主要集中在阿海寨、普棚、永和、抱龍等五個村委會。
2、亞麻2003年,杉陽鎮引進種植亞麻103畝,在科技人員的認真指導下,通過種植農戶的精心管理,亞麻種植取得成功。之後,亞麻種植在全鎮鋪開,至2005年,全鎮共種植亞麻4691畝,總產值250萬元。
3、蠶桑蠶桑種植在杉陽有悠久的歷史,但未形成規模,在2004年集中示範種植420畝成功的基礎上,到2005年,全鎮蠶桑種植面積一步跨越到2695畝,銷售蠶繭12.9噸,實現產值24.3萬元。
4、優質稻杉陽是永平的糧食主產區之一,主要以水稻為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已從“要吃飽”變為“要吃好”,杉陽的水稻種植也由傳統品種更新為滇屯502、金優725、金優桂99、楚粳24等優質香軟米,種植面積達9200畝,產量達4471噸,實現產值940萬元。部分優質米已遠銷保山、大理等地。
5、白石榴杉陽白石榴堪稱石榴中的精品,它以個大、皮薄、籽軟、肉甜贏得人們喜愛,是杉陽農家庭院必種的水果之一。產品主要銷往保山、大理等地,每年還有相當數量的石榴被外出打工者帶到全國各地。杉陽白石榴種植面積約500畝,產量為65噸,產值近25萬元。杉陽白石榴皆為零星種植,規模化發展優質石榴基地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文化


名勝古迹
杉陽古稱“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過,自古以來就是農茂桑香,商貿雲集的邊貿重鎮。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杉陽厚重的文化,使杉陽每個地名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也使杉陽成為永平縣名勝古迹最多的鄉鎮之一:有被稱為“西南第一橋”、“金齒咽喉”的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有原始森林覆蓋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國寺;有相傳由“擺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遊記》載“北下及溪,石橋跨溪……其橋有亭上覆,曰鳳鳴橋”的鳳鳴橋,有由康熙帝御筆親題“覺路遙”的江頂寺及“古道雄關”過街樓……。
杉陽鎮
杉陽鎮

飲食文化

杉陽是博南古道重鎮,東來西去馬幫、客商眾多,飲食文化也博採眾長,並獨特的獨有特色。杉陽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原料易得。特產有豆粉(俗稱油粉),臭豆腐,米花糖、油雞樅,並蒂梅,柿餅,豆豉,腌菜、箐雞樅、泡核桃、板栗等。

交通


杉陽壩子屬狹長型河谷地帶,大保高速公路320國道穿境過,廠杉公路自西向北橫貫全鎮,分別在“黃連樹”、“永保橋”與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國道相連,大保路黃連樹出口——杉陽——永和村的路面已進行了彈石硬化。全鎮共有通村公路12條,總長68.7公里,村道124.5公里,便利的交通為地方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正在勘測設計的大瑞鐵路將橫穿杉陽,並在杉陽建站;小灣電站的建設,也使杉陽實現瀾滄江航運指日可待。更加便利的交通,更加優越的區位優勢,將為杉陽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水利

倒流河是永平縣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杉陽的“母親河”,流經8個村委會,全長17公里。由於歷史原因,倒流河兩岸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泥石流、山體滑坡、洪災等自然災害十分頻繁。近年來,杉陽鎮加大對倒流河治理力度,累計投資近500萬元,建成永久性河堤7.5公里,同時進一步加強林政管理,逐步恢復兩岸植被,大大提高了倒流河的防汛能力。海子汪水庫是永平縣兩個小(一)型水庫之一,2003年10月,投資1645萬元完成了海子汪水庫擴容工程,庫容量從原來的240萬立方增加到450萬立方。完成了仁壽東大溝、大河至四角田引水大溝、高普大溝、岩洞大溝、窯沖大溝、小寨大溝等一批關係國計民生的農灌溝建設;完成了集鎮一、二期人畜飲水工程,供水範圍擴大到仁壽、興隆兩個村委會,並成功實施了供水設施承包管理。以上工程的實施,解決了杉陽大部分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困難,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維護了地方穩定,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社會


城鎮建設

杉陽集鎮總體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以“文化品位高,居住環境美,發展商機好”為發展目標,布局圍繞“五橫兩縱”道路為重:龍華路由南向北發展,逐步建成特色一條街;街子房河路向周邊延伸。目前,建成杉陽集鎮新區0.7平方公里,總佔地面積76畝,已初步建成佔地40畝的綜合集貿市場,公開出讓宗地47宗,宗地面積13.1畝,劃撥土地8宗7.18畝,建房面積3000多平米,拉動社會投資2000多萬元。
如今,集鎮區所有主幹道都完成綠化美化及其配套設施,成功地對市政供水和市場管理進行承包或委託經營管理,龍華路、振陽路、振陽南路及集鎮區道路為客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任何一家個體工商戶都可以在商鋪進行貨物發運。一個緬桂飄香、蜂起蝶舞、功能齊全的山區小城鎮已初現雛形。

旅遊


杉陽古稱“杉木和”,博南古道穿境而過,自古以來就是農茂桑香,商貿雲集的邊貿重鎮。悠久的歷史積澱了杉陽厚重的文化,使杉陽每個地名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也使杉陽成為永平縣名勝古迹最多的鄉鎮之一:有被稱為“西南第一橋”、“金齒咽喉”的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有原始森林覆蓋下倍感清幽的金光寺、永國寺;有相傳由“擺夷人”所建的西山寺;有《徐霞客遊記》載“北下及溪,石橋跨溪……其橋有亭上覆,曰鳳鳴橋”的鳳鳴橋,有由康熙帝御筆親題“覺路遙”的江頂寺及“古道雄關”過街樓……。

獲得榮譽


2021年6月,中共永平縣杉陽鎮委員會被雲南省委公示為“雲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擬表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