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東新鄉的結果 展開

東新鄉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轄鄉

東新鄉位於湖北省大悟縣境西部偏北。東連豐店鎮、姚販鄉,南鄰高店鄉,西靠大新鎮,北接三里鎮,總面積145.43平方千米(2017年)。境內東、北部峰巒疊峰,南部丘陵起伏,間有平凡,屬半山半丘陵地區。總耕地面積35604.62畝,其中,水田20501.06畝,旱地15103.56畝。山林面積121413.59畝。境內有東新店、姚店兩個山村小集鎮。鄉政府駐地東新店,西南距縣城27公里。東新鄉轄34個村和1個居委會,256個村民小組,28817人(2017年)。鄉內有中學4所,小學32所。衛生院1所。

歷史沿革


東新,因位於大新店以東故名。禮山縣建置前屬孝感縣,禮山縣建置時屬五區,後為二區。1941年屬五義鄉。解放初屬三區,後為大新區(公社)所轄。1975年,設東新人民公社。1984年,復屬大新區。1987年9月,設東新鄉。

地理環境


東新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境內山戀重疊,氣候奇特,最高處五嶽山海拔820米,最低於流泉畈海拔僅60米。每逢夏季,一時晴空萬里,氣溫高達38度;轉瞬間烏雲密布,大雨傾盆,氣溫迅速下降,清爽宜人,故有“一日有三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奇峰怪石,自然天成,紅石五嶽山將軍石,邱寨牛頭山奇峰峻岭,千姿百態,幽洞怪石,賞心悅目。婆婆石水庫,龍泉寺風光,風景如畫,群山環抱,鳥語花香,碧波幽幽,魚兒雀躍,是勝日尋芳、休閑探幽的良好去處。

自然資源


東新鄉是一塊富饒的土地,資源獨特,蘊藏豐富,物產眾多。

農林業資源

土特產品種眾多,琳琅滿目,尤其是花生、板栗、茶葉、烏桕銀杏油桐、柿子、山野菜、黑木耳、草莓、西瓜、藥材等名特優產品久負盛名,已形成產業化格局,其中烏桕年產量居全國縣級之首,花生、板栗、油桐年產量居全省前茅。是著名的“全國烏桕之鄉”、“中國板栗之鄉”和“花生之鄉”。隨著不斷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東部板栗西部茶、沿河發展果、菜、花,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鄉東部建成了1萬畝板栗基地,西部京珠高速沿線建成了3000畝茶葉基地,沿烏水河兩岸大力發展油桃、梨、草莓、柿子、李了等水果基地800畝,大棚蔬菜基地400畝,蘭草花基地300畝,農業生產效益顯著提高。
被譽為“縣樹”的烏桕年產量600萬公斤居全國之冠。烏桕是深度開發化工產品、醫藥和化妝品的理想原材料。
東新鄉
東新鄉
被譽為“長生果”的大悟花生年產量居湖北省之首,年產量達2.5萬噸,已開發的“多味花生”、“銀杏花生”暢銷全國。花生是開發高級食用油脂和食品系列產品的原材料。
被譽為“東方珍珠”的大悟板栗,以其果大、質優、營養豐富和耐貯藏而久負盛名,年產量達到3萬噸。大悟板栗是開發加工綠色飲料和綠色食品的首選原料。
被譽為“人生果”、“活化石”的古銀杏樹在大悟數不勝數,基地面積5萬畝,年產量80萬公斤。銀杏是生物製藥原料的上品。
被譽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大悟綠茶面積4萬畝,年產綠茶2000噸,其“金鼓露毫”、“黃站壽眉”享譽全國,大悟綠茶是人們保健益壽的上等飲品。
被譽為“山珍”的珍珠花、馬齒莧、蕨菜、菖根等十多種山味綠色食品年產1000餘噸,適應了現代人類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需求,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被譽為“中藥之王”的枸杞、桔根、杜仲、葯梔子、山藥等名貴中藥材已形成規模種植,可作深度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

大悟地下礦藏資源豐富多樣,品質優良,物產充沛。縣境內已探明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有8類,38個品種,可供採礦140餘處,占湖北省礦藏種類的32%,其中金、銅、磷、鐵礦石、石英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螢石等礦產儲量豐富、品位高、質量好、易於開採,在這之中金、銅、磷、螢石、大理石、花崗石、石英石等礦產正處於規模開採期。境內贛江沙卵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小河床星羅棋布,八月湖、彭家坊還有成百上千畝的低畦低產田有待開發。
其中,大花綠大理石屬世界稀有名貴品種,總儲量達1.2億立方米,是賓館、大廈等建築的高檔裝飾材料,深加工后的各種工藝品身價百倍。
“芝麻黑”、“楓葉紅”花崗岩色彩雅緻,經久耐用,總儲量達2億立方米,是城市街道、公園、廣場絕佳的建築裝飾材料。
二氧化硅含量在99%以上的特級硅——石英石的儲量達1000萬噸,可廣泛用於鍊鋼結晶工藝品、金銀手飾模具以及航天航空工業特種塗料的添加劑,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行政區劃


東新萬靈鹿鳴邱寨白鶴蔣樓姚店
山崗楊沖堰河彭河寨坳陡河萬店
七寨青蓮白廟東河紅花曾樓;談河太平
曼山安溝兩河沙河楊橋龍泉紅石
高沖陳灣樂沖新崗蔣田  

經濟


東新鄉鎮企業主要有農機修造、木材加工等廠。農業以水稻、小麥、花生種植為主,盛產烏桕、鮮桃。 

國民經濟

2007年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商品零售額增長17%,財政收入增長15%,農民人平純收入增長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重點抓好板栗、茶葉、花生的產業化經營,認真研究制定產業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著力創新主打品牌,加強市場推介和產品營銷,鼓勵、吸收社會閑散資本投資開發林特基地,積極探索林權制度改革新思路,2007年初已引進上海談老闆租賃開發鄉白雲山林場1100多畝。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按照“東部板栗、西部茶、中部發展果、菜、花”的發展思路,在姚店、楊沖等村新開發板栗基地1500畝,嫁接5萬株,撫育老基地3000畝,東新村新開發茶葉基地1000畝,沿東新河發展特色種植蔬菜、瓜、果木、花卉,特別是雷道艮蘭草花、李金明盆景等已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認真抓好以水庫除險,塘堰整修,渠道清淤,水土保持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實施實事工程建設,當年新修萬方塘3口,塘堰整修58處,渠道清淤8公里,爭取了國家土地整理項目(新崗村土地整理)總投資20萬元。同時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高效生態種養模式,07年新增萬嶺黃代宏、白鶴聶小勇士等4個“150工程”養豬場,認真做好豬藍耳病禽流感、豬瘟等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確保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分管領導常年抓,集中精力、人力、財力抓招商,創新招商理念和方式。一是大力開展資源招商,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招商開發白雲山綠色生態園區。大力實施“回歸招商”,依靠親情、鄉情,利用春節、清明等節日,採取座談、上門等形式,07年爭取回歸資金19.5萬元投資於街道建設,20萬元投資於各村實事工程,湧現出談德武、劉光福、陳德良等一批在外的優秀“四有”人士回鄉投資創業謀發展。二是堅持不懈地推進環境建設。嚴厲打擊破壞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的“四霸六強”,嚴厲打擊擾亂社會治安和人民生產生活秩序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派出所全年辦理治安案件8件,刑事案件3件。三是成立鄉信訪諮詢接待中心。群眾訴求能夠等到及時諮詢服務,對當場不能辦結的實行跟蹤督辦,限時辦結,公布經辦人姓名、照片、聯繫電話,公開各部門服務流程、辦事手續等,切實解決了人難找事難辦的問題。切實開展了“黨務、政務、村務”三公開活動,確保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四是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畜牧獸醫站、廣播站、林業站整體轉制,七大涉農服務中心改革完成,進一步完善了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和各種民間中介組織,積極開展生產技術,運銷等社會化服務,不斷探索社會管理新模式。 

經濟建設

東新鄉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江南最大綜合批發交易市場——洪城大市場和南昌市朝陽蔬菜批發市場到東新分別僅有5.5公里和4公里。全鄉交通四通八達,省城外環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通往縣城和南昌市的三條主幹鄉道和80%的進村(組)公路完成了水泥路面硬化。通訊事業發展迅速,鄉、村組已全面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全鄉程式控制電話總量已超過450門,無線尋呼、移動通訊和傳真通訊都已開通。水、電供應充足,全鄉電力實現市郊和本縣雙線供應。東新鄉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境內贛江沙卵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小河床星羅棋布,八月湖、彭家坊還有成百上千畝的低畦低產田有待開發。特色農副產品有馬蹄、蔬菜、禽蛋、水產等,為有誠來投資開發和加工的有識之士提供了廣闊的用武空間。
抓好扶持服務,建立健全組織。近年來,隨著蔬菜、水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我村有效整合資源,在保留大棚蔬菜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坤源果蔬專業合作社,並設立合作社成員互助資金管理部、農資供應部、果蔬銷售公司、果樹生產組、蔬菜生產組、信息技術服務組。在合作社運作中,我村充分發揮組織保證和協調服務作用,積極支持服務合作社的組建和發展,解決發展中遇到的資金、土地、信息、銷售、科技及辦理證照等方面問題,為其提供辦公場所,保證合作社業務正常開展。如在集資建設合作社辦公樓及果蔬交易市場中,村黨組織積極支持配合,不僅在征地中充分引導黨員發揮表率作用,還在資金、人員以及與上級部門協調上進行幫助。目前,項目建設資金已籌備,準備進入實施階段。同時,合作社在村黨組織的指導下,推選產生理事會成員,現共有理事7名,出納、會計各1名,其中黨員6名,理事長由村主任侯立華擔任,進一步健全了組織建設,促進合作社規範化管理和健康發展。
打好品牌戰略,促進產業發展。我村黨組織幫助引導村民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開展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積極辦理無公害蔬菜認證,並申報“坤一品”品牌的註冊商標。目前,合作社被納入南平市果蔬合作社龍頭企業行列,無公害蔬菜認證已得到上級部門批准,合作社成員的蔬菜銷售也將打著“坤一品”商標,統一包裝袋,統一使用無公害認證標籤,逐步打開市場。同時,派員外出聯繫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中介人與外地客商保持聯繫,把果蔬推銷到本省各縣市及浙江、江西、上海等大型農貿市場及部分超市,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升,切實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文化


教育

東新鄉各類學校
大悟縣東新鄉萬嶺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太平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彭河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紅花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邱寨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青蓮村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新崗小學
大悟縣東新鄉東新中學

交通


東新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口只有1.5公里,距大悟縣城15公里,距107國道25公里,距京廣鐵路廣水站27公里。南距武漢130公里,距天河機場100公里,北距鄭州市400公里,即將動工的鄭武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在東新鄉境內穿過,總長9.8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設的村已完成22個,大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通訊網路暢通無阻,移動、聯通手機信號全覆蓋,電視實現村村通。
體現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進步的道路的修建,新鄉市在改革開放前是比較落後的。至1978年年底,新鄉全區16個縣(其中8個已規劃調出)公路通車里程為1649.1公里,公路密度為20.1公里/百平方公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從那時起至今的30年間,新鄉交通事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自1980年4月新鄉至輝縣百泉公路改建為二級標準之後,以省道、縣道為主的三級、二級公路改建工程相繼完成,等外路不斷減少。在國道106線、107線過境路段全面建設之時,轄區各省道幹線的改造於1985年前後完成。此時,縣鄉村公路及大批列入建設的經濟路、扶貧路、斷頭路、黃河灘區和山區公路,使新鄉公路建設掀起了新一輪熱潮,尤其是農村公路建設達到空前的發展階段。
農村公路的暢通,使農村客運發展加快,全市行政村通車率達99%,群眾“早進城、晚歸鄉”的夙願得以實現。2007年年底,全市124個鄉鎮全部建有農村客運站,建成農村客運招呼站510個,方便了農民出行。新鄉運輸業的突出成就,引起國家、省交通部門高度重視,2003年3月,新鄉被國家交通部確定為全國首批13個農村客運網路化試點城市,次年又在新鄉召開了全國農村客運網路化試點工作會議;2007年,新鄉市被交通部確定為全國179個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社會


基礎設施

東新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口只有1.5公里,距大悟縣城15公里,距107國道25公里,距京廣鐵路廣水站27公里。南距武漢130公里,距天河機場100公里,北距鄭州市400公里,於2008年動工的鄭武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在東新鄉境內穿過,總長9.8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設的村已完成22個,大的交通網路已經形成。通訊網路暢通無阻,移動、聯通手機信號全覆蓋,電視實現村村通。

旅遊


名勝古迹

東新風光綺旎,景色迷人。境內山戀重疊,氣候奇特,最高處五嶽山海拔820米,最低於流泉畈海拔僅60米。每逢夏季,一時晴空萬里,氣溫高達38度;轉瞬間烏雲密布,大雨傾盆,氣溫迅速下降,清爽宜人,故有“一日有三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奇峰怪石,自然天成,紅石五嶽山將軍石,邱寨牛頭山奇峰峻岭,千姿百態,幽洞怪石,賞心悅目。婆婆石水庫,龍泉寺風光,風景如畫,群山環抱,鳥語花香,碧波幽幽,魚兒雀躍是勝日尋芳、休閑探幽的良好好處。
巍巍大別山,雄踞三楚腹地,在其西麓的大悟白雲深山處,有一座千年古剎——九龍禪寺。
從大悟縣城東行9公里,你就可以看到“九龍禪寺”的古典式牌坊矗立在公路北側。走上空氣清新的山路,沿著九龍谷拾級而上,峽谷里有清泉溪流,蒼松翠柏,更有芳香的山花,悅耳的鳥鳴,奏響了一曲大自然和諧的樂章。站在清澈如鏡、碧波蕩漾的九龍湖畔,矚目九龍寺,其形狀酷似一幅太極八卦圖,你一定會感慨萬千,讚嘆不已:好一處參禪悟道之仙境,好一方旅遊觀光之樂土。
九龍禪寺始名“白雲寺”。相傳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兩位遊方和尚,敲著木魚雲遊至白雲山時,向山主討要一塊風水寶地,建造寺院寶剎。山主問所需方圓大小時,和尚說,只要身上所披袈裟履蓋之地足矣。山主一聽,以為一襲袈裟之地能有幾何?便滿口應允。誰知和尚脫下袈裟一撒,竟然罩住了九座山峰。山主一見急紅了眼,當場反悔。和尚改口道,只要袈裟所蓋一角之地便可。山主親睹袈裟神功,心知得遇高僧,於是贈予二僧千餘平米的山間盆地,並相助建起寺廟,起名“白雲寺”,其主峰名為“大山”,亦稱“大山寺”。
唐代南陽太守伍登將軍出家於大悟山,與其同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顏政也曾隱居“大山寺”,死後又葬于山寺旁。其時西佛東漸,住持亦為得道高僧,一時間遊人如織,香火旺盛,享譽中原。
大山寺佛事、香火大盛於宋元之交。宋元之間,歷400餘年,大山寺皆定於陰曆四月初八、臘月初八為“廟會”,亦稱“浴佛節”,每月初一、十五日,周邊之黃陂、紅安、孝感、廣水、羅山等地,善男信女齋戒沐浴敲鑼打鼓,燃燭焚香前來朝拜。清光緒八年修纂的《孝感縣誌》記載:“大山寺在白雲深處,宋元時舊有禪院,明洪武初,廬山天池寺僧慧徹與徒性壽游至白雲,遂掛錫。”600多年前,隱居在大悟山的住持,明代高僧“喪吾”雲遊到大山寺,被大山寺的山水所感悟,便增制擴建大山寺,又視其周圍九座山嶺猶如蜿蜒盤旋的九條巨龍朝聖,故將大山寺奉稱為“九龍寺”,后改名為“九龍禪寺”。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和“愛國愛教”的宗教政策感召下,有識之士方金柱兄弟毅然投巨資重修“九龍禪寺”。經過一年的開發建設,三座大殿已凌空聳立,佛祖“阿彌陀佛”端坐在“大雄寶殿”之中,四周設有十八羅漢金像。“天王殿”內設彌勒佛金像,左右兩側分列“四大天王”。新建的九龍禪寺既金碧輝煌、珠光寶氣、文雅華貴,又莊嚴肅穆,古樸典雅,氣勢宏偉,透著一種歷史的厚重。這裡既是禮佛向善、參禪悟道的聖地,又是紅色瞻仰、綠色旅遊的好去處。

人文歷史

東新史冊流芳,人傑地靈。東新鄉姚店村李家崗是紅軍第二十五軍七十五師政治部駐地,到2008年仍留有“窮人要成立便衣隊殺反動”的巨幅紅軍標語。這條標語是大悟縣境內到2008年為止發現並保存完好的唯一一條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標語。抗日戰爭時期,東新人民積極參軍,配合新四軍第五師抗擊日偽頑軍,解放戰爭時緊密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徐海東親屬烈士墓
位於新城鎮馬吼嶺東約300米、公路北側的山坡上。墓建於1949年10月。1978年又在墓南側辟平台,立紀念碑。碑高10米,坐北朝南,為台體形,上有“轎”式斜坡頂,下有正方形台腳,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礬石貼面。正面刻有徐向前“光榮流血”的題詞,左側刻有親屬烈士名單及生平,右側刻有徐海東逝世后中共中央所致的悼詞。碑前砌有半圓形平台,約100平方米,四周用青磚、水泥製成石凳,外圍植有馬尾松。
在腥風血雨的歲月里,徐海東親屬60餘人先後為革命捐軀。其中有其伯父徐有義、四哥徐元海、五哥徐元波,堂兄徐元大、元洪、元典、元興、元慶,侄兒徐文初、文治、文階、文庭、文朗、文雄、少東等。他們有的犧牲在槍林彈雨之中,有的就義於敵人屠刀之下,其慷慨悲歌,永世流芳。
徐海東同志,由一個窮窯工,成長為解放軍大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其功勛卓著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為了緬懷徐海東大將及其親屬烈士對中國革命的豐功偉績,縣人民政府特建“徐海東親屬烈土墓”及紀念碑,以示永恆紀念。
宋斌烈士墓
位於芳畈鎮白果樹灣前山蒼松翠柏之中。宋斌,四川閬中人,中共黨員,新四軍第五師十三旅作戰科科長。1944年5月在大山寺保衛戰中犧牲,時年28歲。
熊畈烈士墓
位於呂王鎮熊畈南約400米處,是為紀念1948年10月5日在張大包子戰鬥中犧牲的王奠六團長和27位戰士修建的。
墓建於1957年,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由三個墓頭組成。橫額題:“光榮流血”。主墓高3米,寬2.5米,兩旁立石柱,刻聯云:“萬古不忘真烈士,千秋紀念有功人”。嵌灰色大理石墓門,正中刻:“陣故英雄王團長之墓”,右刻“一代偉人”,左刻“百世流芳”,額題“永垂不朽”。兩邊側墓各高2.5米,嵌灰色大理石墓門,右側刻:“盡忠獻身眾烈士之墓”;左側刻:“保國犧牲眾烈士之墓”。墓東立紀念碑,有碑文。墓前寬闊的草坪上數行白樺樹傲然挺立,與墓后蒼松翠柏,交相掩映,肅穆莊嚴。
抗日陣亡將士墓
坐落在高店鄉永年村搭摩嶺小麥崗上。是國民政府五戰區一七一師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建成於1941年。山崗前設涼亭,立白色大理石牌坊,橫額題“永垂不朽”。山崗正中建紀念塔,呈金字塔形,底大,頂尖,高約10米。李宗仁題詞:“陸軍第一七一師平漢南端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后砌墓,墓前立碑,上書“忠魂烈骨”,下記陣亡將士姓名。五一三團團長蕭湘湯撰寫碑誌。墓后建有祠堂。
墓、祠建造圖式,載1948年編《禮山縣抗戰史料初輯》(未刊稿)。后因年久失修,墓、祠已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