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盫

張魯盫

張魯盫(1901-1962.4.18),原名錫誠,字咀英,所居日望雲草堂。浙江慈溪人。其家為世傳藥材鉅賈,杭州有張同泰藥行,在滬則開設益元參行,皆以規模宏大見著。而魯盫不樂貨殖,志耽風雅,詩文外尤嗜篆刻。年二十七,得游於趙叔孺之門,時聆論藝,所好益深。

簡介


張魯盫印
張魯盫印
曾撰《從師回憶錄》云:『余自幼喜弄翰,好篆刻,鄉居時已熟聞趙叔孺先生名而慕之,恨未得見。旋轉寓滬上,由林爾卿姻兄之介,始謁先生於虹口嘉興路華 盛頓里。余即以所刻印請益,先生曰:「天資好而學不足,宜多讀秦漢印,以擴見識。」余乃取十鐘山房、銅鼓書堂印譜,朝夕研摹。翌年以作呈政。先生日:秦漢印為篆刻之本,既知本矣,乃可博求諸家之法矣。引為小友,許列門牆。余刻印初學趙次閑,囿於浙派,自蒙啟迪,始知門徑,即鑽研秦漢宋元,以至近代皖鄧諸家,廣收古印及歷代印譜,以備參考。每有所獲,即叩師門,請審定,並與諸同學切磋辨析;積年既久,所獲漸多,共得古今印章四千餘鈕、歷代印譜四百餘種。』讀此可知其印風轉變之原,與收藏古今印章、印譜興趣之所由生矣。
魯盫刻印,工秀雋雅,雖古璽漢印及明清諸家無不取法,然實以得於鄧石如為多,惜氣勢稍欠遒邁耳。嘗以五百金購得鄧石如『雷輪』 、『古歡』、『燕翼堂』『子輿』 、『守素軒』五面印,另一側為包世臣長跋,時米一石售十元,以一印而斥此重值,莫不詫為豪舉。因鄧印傳世絕鮮,魯盫乃遍摹散見各譜所載,凡百數十印,成《魯盫仿完白山人印譜》二冊行世。

制印特點和作品


其對印壇之貢獻,主要在於印學資料之搜集與流布。所藏印譜,明刊本三十餘種,清初及乾嘉刊本百餘種。光緒成譜之《十鐘山房印舉》,吳大激以紋銀數百兩助陳介祺鈐拓,得陳贈每部百冊之精拓大本裝三部,後歸其孫湖帆,魯盒以一千四百元讓得—部,在四十餘年前,此值已不啻宋刊元槧。高式熊據其所藏,已編成《魯盫所藏印譜簡目》,計分秦漢以來官私印譜、摹刻官私印譜、各家篆刻印譜、各家所集印譜四卷,而以魯盫藏印自輯制譜目附焉。王福庵序之云:『慈溪張魯盫為吾友趙叔孺人室弟子,篤好篆刻,抗心希古,輯□古今印譜四百餘種,匣藏架庋,燦然大備,為從來收藏家所未有,壯哉一奇觀也。用其力之殷,囊括之富,良足多矣。』豈偶然哉!藏印中,除古璽印外,若何雪漁、鄧石如、西泠八家、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等名家刻印,精品甚多,集拓成譜有《秦漢小私印選》、《何雪漁印譜》 、《張氏魯盫印選》 、《金□印摭》 、《橫雲山民印聚》 、《退庵印寄》 、《黃牧甫印存》 、《鍾□申印存》、《松窗遺印》等九鍾。魯盫得此名印佳譜,並不自珍秘,同好欲為借觀假拓,均樂予提供,時或主動輪番送至後輩家中,以備參考,其熱腸有如是者。
魯盫之自製印泥、刻刀,亦有足述。先是,魯盫據印書所載試製印泥,雖耗金數千亦不能如意,乃購名重一時之漳州老魏麗華齋上品印泥二十四兩,進行研究,除自存八兩外,分別各用四兩倩人以科學方法分析油質、顏料、藥品、艾絨等四種成份,始得端倪。魯盫語人:油須加工熬煮;顏料以朱磲為主,硃砂西洋紅約二三成,故能捆而薄,且有鮮麗光澤,葯料僅冰片已足;艾絨則非漳州不可,其纖維之長,非他處所能及。其制刀之銅定自英國鷹立球鋼廠。閘二分,長二寸弱,三十多年前每條即美金八元,魯盫據不同要求以砂輪親為磨礪,然後夾以竹片二聶以弦繞,再髹之以漆,匪獨鋒刃極利,又復美觀輕巧,即刻象牙犀角亦數十印不鈍。

解放后


50年代中葉,上海籌組中國金石篆刻研究社,具體事務皆魯盒躬任其勞;在擴展外地社員時,曾來函垂詢,由是訂交。餘一九五九年游滬,魯盫出所藏精英見示,真如人山陰道上,目不暇給;瀕行且貺以所制印泥、刻刀,盛意至感。一九六二年余再履申江,時魯盫已以肺癌纏綿病榻,往探望時,其呼吸已極困難,猶殷殷以呈獻所藏於公家為念,並囑代為呼籲,餘力慰之,不意余離醫院僅兩小時,魯盫即溘然長逝。其子秉承遣志,盡舉所藏捐贈西泠印社,用饗印林,印社為辟望雲草堂紀念室以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