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安遠廟的結果 展開

安遠廟

河北省承德市安遠廟

安遠廟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坐落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東北方向,武烈河東岸的岡阜之上。此廟背襯雄奇的群山,依託蒼松翠柏,坡下武烈河銀波生輝,寺院嚴整密合,烘托出一種遼遠清幽的神秘氣氛。

歷史


安遠廟俗稱“伊犁廟”,也稱“金頂寺”,是河北承德著名的“外八廟”之一。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爾扎廟規則修建。
安遠廟景色(一)
安遠廟景色(一)
固爾扎廟是厄魯特蒙古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準噶爾部遠近牧民每年夏季到此集會,頂禮膜拜。該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民族分裂分子阿睦爾撒納潰軍 燒毀。清軍平叛後,有功的達什達瓦族全部遷住熱河。乾隆考慮到給達什達瓦族提供佛事場所,遂命在武烈河東岸建造此廟。落成後厄魯特蒙古各部首領每年夏季都到熱河聚會。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取得了平定準噶爾的勝利,使北邊疆出現了暫時的穩固局面。而阿睦爾撤納叛亂,和穩局面遭到嚴重破壞,厄魯特蒙古各部人民又一次陷入戰火之災。世代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達什達瓦部人民,對數十年來準噶爾據勢力混戰給他們造成的死亡和災難記憶猶新,特別是達什達父子三人殘遭殺害的事實,使他們決心逃離叛亂中心投歸清政府.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在達什達瓦寡妻的率領下,不顧叛軍的阻撓和喇嘛的煽動,毅然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舉部東遷。一路上達什達瓦部眾用戰刀和鮮血沖開封鎖和堵截,歷盡千辛萬苦,於十月到達清朝西北重鎮巴里坤。
乾隆聞訊大悅,立即派大臣馳赴巴里坤慰問,送傳御旨嘉獎, “達什達瓦之妻,因伊犁困擾,並不聽被處眾喇嘛之言,帶領游牧民眾,前來投順,誠悃可嘉。封授車臣默爾根哈屯名號(蒙古語為聰明智慧的王妃)”,給予了很高的榮譽,充分肯定了這位蒙古族婦女維護祖國統一的英勇氣概和愛國行動。可惜的是車臣默爾根哈屯於第二年四月病故,沒能看到平叛勝利。為了表彰她的功績,乾隆特命大臣參加她的葬禮,並將達什達瓦部眾遷移至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坤,放牧休養生息。
乾隆二十一年,總管布林請求達什達瓦部內遷熱河,乾隆應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又一次出兵向阿睦爾撤納大舉進攻,為平叛勝利,達什達瓦部前仆後繼,英勇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達什達瓦部先後分兩批到達承德。達什達 瓦部從伊犁出發時尚有6000多人,由於長途跋涉和途中與叛軍進行激烈的戰鬥,人員傷亡很大,最後遷到承德只剩下2136人。四年中損失達一半,達什達瓦部蒙古族人民為維護國家統一作出了重大民族犧牲。
乾隆對遷到承德的達什達瓦部眾甚為關切,將他們重新編為九個佐領,歸入駐防八旗,隸屬於上三旗。同時撥給牲畜,划給牧場,發給糧餉,並在普寧寺附近的河谷上營建房舍供他們居住。隨同遷居的17名喇嘛也安置在普寧寺內。考慮到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原伊犁固爾扎廟毀於戰火。決定在達什達瓦部駐地附近的山崗上“仿伊犁固爾扎廟式”修建了安遠廟。
安遠廟建成后,舉行了盛大的跳步踏等慶祝活動。這座廟不僅成為住在承德地區的達什達瓦部贍禮誦經、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每年夏季各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來承德避暑山莊覲見清朝皇帝時,也在這裡集會,特別成為新疆地區各少數民族頭人、首領來承時的必留之地.
普寧寺的算盤學殿原設在這裡。每逢大的宗教活動,安遠廟的喇嘛都到普寧寺誦經,每月初十、二十五日到普樂寺參加宗教活動。
安遠廟
安遠廟
隨世道的變遷,安遠廟屢遭搶劫和破壞,廟內文物失散,殿堂毀壞,寺內一片殘垣斷壁。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安遠廟多次撥款維修。1982年7月23日安遠廟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對外開放。1988年11月13日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格局


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位於普寧寺和普樂寺之間,面向西南,中軸線直對避暑山莊,地處阜崗,寺內平坦。南北寬100米,東西長260米,佔地面積26000平方米。因主殿普度殿為方形,俗稱“方亭子”。
安遠廟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前部較開闊,後部布局緊湊。寺內分三進院落。第一進山門內是一片廣闊的場地,南北各有五間配殿,正面及兩側原有三座欞星門,現已不存。第二進院落以漢、藏結合的平台門與一進院落分開。第三進院落是由70間廊房組成,正中為主體建築“普度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族寺廟中常見的“都綱法式”。
外八廟中,安遠廟的建築與規模,遠比不上其它寺廟高大雄偉,但它完全打破了漢式寺廟坐北朝南的“伽藍七堂”的傳統建築布局。在風格上明顯保留原固爾扎廟的民族風格,其中巧妙地融進了漢、藏民族的建築精華,從而使整個廟宇從布局、外觀和建築上,都別具一格,引人矚目。
安遠廟景色(二)
安遠廟景色(二)
安遠廟寬146米,長255米,佔地2.8公頃。全廟平面為長方形,面南偏西,內外三進牆垣,前部庭院開闊,後部緊湊。外層牆正面及兩側設三座欞星門,二進牆垣正中為山門,面闊三楹,漢式重檐歇山頂。拱門三個,磚混結構。進山門迎面是一座欞星門,磚混結構,紅白色相間抹面,牆壁設盲窗,前有幢桿兩對。過極星門為二道山門,砌磚石城座,拱門三個,壁設盲窗,上建門殿,歇山頂,門殿兩側設腰牆,中分一、二進院落。一進院落北、東、西三面砌牆,正中設門樓,門道砌丁字拱券,院內正中設一券門,餘二券門突出牆外,作法特殊。二進院落長方形,由64間單層群房(藏區稱“嘛呢噶拉廊”)合圍組成,內平面呈“回”字形。正面中央有門殿,殿內立御制卧碑一座,鐫刻《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碑文》,記述建廟經過。碑的正面為滿、漢文字,背面為蒙、藏文字,兩側各鐫乾隆詩作一首。
安遠廟
安遠廟
群房正中偏後是主殿普渡殿,外觀四層,實際三層,一、二層平面方七間,檐柱、老檐柱,金柱計32根環繞。三層正、側面仍七開間,殿內四周設走馬廊兩層,圍以欄桿,將大殿內里隔成三層。外觀第四層(實際為屋頂的重檐結構)收成五間。頂部為八角形藻井,中塑盤龍銜珠圖案。殿內四壁一、二、三層分別以白、綠、紅色為主調畫滿了以《佛國源流》和神佛戰勝“八可畏”為主要內容的壁畫。一層畫幅高三米,二層畫幅高1.5米。畫面有佛國凈士的瓊樓玉宇,有清代城市、村落風貌、寺塔、山水、人物、花鳥。人物畫中有莊嚴具足的佛、清秀柔麗的菩薩、陰獷兇猛的天王.....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現嚴重破損。一樓供奉主尊綠度母,木雕,頭戴寶冠,凝神垂目,神態安詳。像前金柱面北掛條幅“竺乾雲護三摩峙,朔漠風同萬里綏”,金柱內側分置熊、虎木雕,昭示皇帝雄威及騎射技藝。二樓供三世佛和六大菩薩。三樓供大威德金剛,存乾隆木蘭圉獵鎧甲(今下落不明)。普渡殿外觀三重屋檐,通高27米。黑琉璃瓦覆頂。黑瓦覆頂在寺廟建築和皇家建築群中極為罕見。中國古代思想家有陰陽五行、五方、五色說。他們把物質歸類為金、木、水、火、土,此謂五行;把大地割分為東、西、南、北、中,此謂五方;把宇宙附以青、赤、黃、白、黑此謂五色。五行中的“水”位北,黑色。新疆固爾扎廟毀於火,安達廟黑瓦著頂,意在以水克火。大屋頂高達8.8米,稍大於整個建築立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古代建築僅有的形式。正脊中部飾三個鈴塔,正中大,兩邊小,間以八寶法器飾紋。
1949年前後安達廟僅存普渡殿、山門及附屬建築小殿,餘皆坍毀。80年代,國家撥款對寺廟進行修整,最獨特的建築普渡殿以及山門、二道山門、配殿、門殿均已恢復清代原貌。寺內木雕綠度母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亦為鎮寺之寶。

主要景觀


山門

安遠廟的山門是一座面闊三間,漢式重檐歇山頂磚石砌築的門殿,下面辟有三個圓拱洞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正中拱門上額嵌有乾隆皇帝御書漢、滿、蒙古、藏四種文字的“安遠廟”匾額,寺名寓意是:安定遠方,團結邊疆各民族,鞏固北部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山門以里到第二進院落的平台城門之間是一片開闊地,正前方兩側有兩對安放嘛呢桿的石幢。清代,這裡是舉行跳步踏等宗教活動的場所,乾隆皇帝多次在這“集梵僧演步踏,以慶藏事”,場面相當熱鬧.

南北配殿

在山門至平台城門之間的南北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側配殿原為存放儀仗、經卷之所,現闢為展室。1985年5月,在配殿舉辦了安遠廟歷史展覽,分為“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故鄉”,“達什達瓦部遷居熱河”、“厄魯特蒙古宗教信仰”、“安廟的建立”、“厄魯特蒙古服裝”、“乾隆皇帝木蘭秋稱御用甲胄、兵器”、“木蘭秋禰兵器”等幾個專題陳列,共展出文物42件及有安遠廟歷史的文物照片、拓片等。在東牆壁上有一幅《達什達歸來》的國畫,再現了達什達瓦人民浴血奮戰、英勇東遷的豪場面。展室中詳細列出了達什達瓦部的族屬世系圖和從伊犁遷承德的路線示意圖。還陳列有乾隆皇帝嘉獎、安置達什達瓦部上渝書照以及宗教佛像、供器、法器等實物。
北側配殿1987年5月舉辦了《熱河文廟青銅器展覽》,展室中陳列有原熱河文廟的照片及圖書典籍,還有修建文廟時,乾隆皇帝特從內府頒發40件青銅禮器、祭器:籩、豆、鍾等器物的照片或原物,還有乾隆年間製造的銅香爐、花瓶等供器和石鼓文拓片,還有中國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畫像等文物,並展出兩本《古今圖書集成》.
熱河文廟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是中國規模較大的文廟之一。而且是當時承德的最高學府。可惜的是這座規模宏大的文廟,在十年動亂中被拆毀,文廟中的部分青銅器被轉移到安遠廟收藏。1991年11月,在安遠廟北配殿舉辦了《藏傳佛教跳步踏展》,展出文物9件,複製文物與跳步踏有關的神鬼面目、服飾、法器等十餘件。

嘛呢噶拉廊

進入二道山門,東南北三面牆垣正中,都各有一座平台城門,城台塗紅色,壁窗上飾以藏式盲窗。台上建有漢式歇山頂門樓,牆塗白色,上下層色彩分明,建築式樣與正面的二道山門相同,從而組成一個嚴整的院落。
二道山門向里,院落正中由70間單層群房圍成近正方形院落,正面中三間為門殿,東西兩側各為17間,南北兩側各為18間。這種以圍房組成院落的形式,是藏傳佛教寺廟中最常見的建築布局,稱為“嘛呢噶拉廊”。嘛呢噶拉廓原意是指存放經卷的經文桶。存放經卷的木桶大多放在殿宇的四周,後來把它做為寺廟的圍牆。可惜的是嘛呢噶拉廊早已破壞,但從遺址上可看出當年的規模和布局。
正面三間門殿已修復一新,殿內的青白石卧碑保存完好,石碑通高約1.6米。下座長2.8米,高0.9米;碑身長約 1.6米,高1米余。碑身正面、背面鐫刻《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碑文,正面為滿、漢文字,背面為蒙、藏文字。記述了安遠廟落成經過及蒙古王公來廟朝賀的喜慶氣氛。碑兩側鐫有乾隆題寫的五言律詩,詩文體現了乾隆建安遠廟是“緣系眾藩情”,為了“安遠永銷兵”。
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碑文
伊犁河北舊有廟,曰固爾扎。都綱三層,繚垣周一里許。當爾丹策凌時,以五集賽,更番居此誦經,每歲首盛夏,準噶爾眾膜拜頂禮者,遠近咸集。其俗素奉黃教,往往捐珍寶、施金,以事莊嚴。廟之間瞻,遂甲於漠北。阿逆之叛,賊黨肆掠焚,廟乃毀廢。曾用韓愈陸渾山火詩韻,以紀其事。
及我師再平伊犁其地,並建城堡,而梵宇之僅存煨燼之餘者,已不可復整,亦不必為之復整也。因思山莊為秋肆覲之所,舊番新附,絡繹鱗集。發規東北岡阜肖固爾扎之制,營建斯廟,名之曰:“安遠”。集梵僧,演步踏,以慶崴事。惟時都爾伯特郡王策凌、烏巴什等,適以朝賀至,與達什達瓦部眾之隸居茲土者,歡喜額手也。然予之所以為此者,非惟闡揚黃教之謂,益以綏靖荒服,柔懷遠人,俾之長享樂利;永永無極雲。因系十韻以識緣起如。伊犁兵 后,梵宇為重為。縮地齊近遠,歸宗何改移?今朝初慶落,戎索永延厘。聳峙渾山麓,來瞻渡水涯。制乃固爾扎,境一毗耶離。唱唄格隆侶(喇嘛中之格隆如僧中之受五成者),歸旗達瓦貽(達什達瓦歸屬歸旗者,居於此,其願為喇嘛者聽之)。維新同致敬,憶舊孰含悲。群訝胡寬市,予懷范 辭。藉無示敗彼,詎有兢成斯。置器 安處,恢綱靖遠陲。
乾隆乙酉仲秋月朔日御筆

普度殿

在嘛呢噶拉廊正中有一座三層樓閣,這就是安遠廟的主體建築普度殿。面闊、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呈正方形,具有蒙古族寺廟中傳統的都綱(講經堂)法式,布局嚴謹。殿分三思,通高27米。最下層為磚石砌築,外觀一層,內分兩層,牆壁飾以藏式盲窗,下層正中有三座圓形拱門。中層和最上層為漢式重檐歇山頂樓閣,中間裝有木製菱花隔扇,檐下高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皇帝題寫的“普度殿”雲龍匾額。最上層殿頂用黃剪邊黑赭色琉璃瓦覆頂,正脊上裝置三座鈴狀喇嘛塔,正中稍大,兩側稍小,兼以八寶法器飾紋。
皇家大部分寺廟多施以黃色琉璃瓦,可普度殿為什麼用黑色瓦呢?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思想家用陰陽五行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來概括世間萬物。五行中的水位於北方,而五方相對五色,即青、赤、黃、白、黑。主水的北方附以黑色。因此,綜合“五行”、“五方”、“五色”等學說,黑色暗指水的內涵。為使安遠廟避免再像伊犁固爾扎廟毀於戰火的厄運,在普度殿頂用了黑色琉璃瓦,寄託了人們免受戰火之苦的美好願望。
普度殿內正中三間為空井,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為三層,一層白、二層綠、三層紅,與頂部的八角形的口銜明珠的盤龍藻井相映生輝。后檐金柱與老金柱之間設平緩寬敞的木樓梯通達上層,各層以木欄桿環繞,如走馬廓狀。殿內正中供奉的主尊佛像是綠度母,二層樓上供有三世佛和菩薩像,三層樓上主尊是大威德金剛,殿內四壁滿繪工筆重彩的壁畫。

綠度母

度母亦稱“救度母”、“多羅母”,是藏傳佛教中最多見的女神名。傳說為觀音菩薩的化身,是救苦救難的善良女神。相傳,度母原為印度的貴族,好行善,敬三寶,只是無兒女,於是天天祈求佛降福子。貴族的虔誠感動了觀音菩薩,遂降生為貴族女,后出家為尼,經苦苦修行,終成度母。她化為21相(以顏色區分)以教示眾生。以白度母和綠度母最為常見。據說,供奉綠度母能夠擺脫八種恐懼,亦能解脫八難,即獅難、象難、水難、蛇難、牢獄難、賊難、水難、非人難。因此,俗稱救八難度母。普度殿的木雕綠度母佛像,頭戴寶冠,凝神垂目,神態安然,雄踞於蓮花台上。左手擎蓮花當胸向外,右手垂於右膝之上,左腿盤坐,右腿微伸向外作“吉祥坐”,表示這樣可以壓倒憤怒,實現慈悲,以使眾生安樂。佛像身上的臂釧、手捉鐲、瓔珞、蓮花等物無不精雕細刻,佛身後的木雕背光上勇猛的大鵬金翅鳥,祥雲圖案,雕鏤層次分明豐富,與佛像渾然一體。在綠度母佛像前的金柱上有一幅乾隆書寫的楹聯:
竺乾雲護三摩峙 朔漠風同萬里綏
意思是:佛祖大慈大悲的胸懷猶如祥雲一樣,保護著安遠廟巍然屹立;漠西和熱河風俗相同,兩地人民和睦相處,定能保住萬里江山平平安安。金柱兩側各有一尊木製熊虎,是乾隆皇帝木蘭行圍時親身射獵的模型,也是安遠廟的鎮廟獸。綠度母佛像前的供案左右原有紅砂漆錫里木箱兩個,內盛乾隆當年習武打獵的甲胃武備,有馬鞍、弓囊、槍、戟、腰刀、甲盔、黃緞綉金龍棉袍等。過去每年農曆6月6日,在該廟樓上舉行晾塵儀式,喇嘛先誦經,然後把皇帝的盔甲、衣袍等從窗口向外晾曬,見見太陽,免得受潮后糟朽。此時三鄉五里的群眾前來觀看的絡繹不絕。
三層供大威德金剛
是重要的護法金剛之一。說他是無量壽佛為了教令法界而變化成的威德金剛模樣,以威猛力降服惡魔,這就是“威”;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使眾生從無明中解脫出來謂之“德”,合即威德金剛。佛經說,威德金剛是文殊菩薩變化來降服閻魔王的,喇嘛、僧人稱其為“雅曼達嘎”,意思是降閻魔尊。普度殿的大威德金剛,像為牛頭赤手,共有九個頭,34臂16條腿,手持各種法器,項上懸掛骷髏聯成的項鏈,足下踐踏降服的惡魔,是一幅張血口瞪怒目、猙獰可怖的兇狠之像。
殿內四壁皆壁畫。可分兩大部分。一層自底部1.2米以上滿繪壁畫,畫幅部分高3米,面積達230平方米。除部分地方殘損外,大部分完整;二層牆上亦有彩畫,畫幅部分高1.5米,但多道破壞。在一層壁畫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畫面的景觀。溫柔飄逸的菩薩、勇猛無畏的天王力士、手擎摩尼珠的人首蛇身怪物、風姿綽約的度母;以及壯麗的天宮、妙祥的寺觀、潔凈的蓮池;同時又錯落有致地穿插著大自然中的山水、樹木、花草、動物、飛禽、建築;還有現實生活中的村莊、農舍、帳房氈包以及行乞的比立,勇猛的騎士、奸詐的商人、平民婦女、小孩等世俗人物。線條通暢,色彩絢麗,活靈活現,呈現出一種清新、柔和、幽靜的裝飾性格調,使略顯單一壓抑的普度殿增添了輕鬆明快的情趣。這些壁畫雖出自清代,卻全然擺脫了清代造型粗糙,色彩大紅大綠的繪製特徵。又不盡相同於藏傳佛教地區的繪畫藝術。其色彩和製作,既運用了中國古老的傳統色彩原料,又發揮了西域佛教藝術造型傳神的基本特徵,是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一大佳作。
佛寺繪製壁畫,隨佛教的傳入淵源已久,為中國繪畫長廊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表現形式和內容,多為根據佛本行、佛本生等經而創造出的佛、菩薩、弟子、天龍八部像和佛傳、因緣以及經變等故事畫面。普度殿壁畫所展示的同樣是附會於佛本生、佛經變、佛因緣等故事,主題是“以智上求菩薩,用悲下救眾生”,輔助佛陀弘揚教法,從而完成度母修習的“菩薩行”。目的在於讓人們飯依佛門,追求佛國世界的美景。壁畫反映的故事是佛教經變故事。內容廣泛,但故事與故事之間,畫幅與畫幅之間,沒有嚴格的分界,每一畫幅區表現一個故事情節。其中以因緣(因果報應)故事見多。如在普度殿西南壁上給有大象的畫面,說的是:從前有一財主生了一個美貌可愛的孩子。在孩子出生那天,家中倉庫也出現一頭金象,因此孩子名象護。金象隨象護長大並形影不離,稀奇的是金象大小便全是純金。國王得知后,就強奪金象留在宮中,后金象逃出,仍回到象護身邊。象護感到貪得無厭的國王不會就此罷休。於是在徵得父母同意后,乘金象前往抵園拜見世尊,出家學道。世尊為他傳授了比丘戒,並講解了四諦妙法,象護不久即成羅漢。畫面上所描繪的就是象護前往祗園拜見世尊的情景。普度殿拱門右邊,繪有一男子和一鴿子的畫面。說的是:屍毗王好施捨,天帝化作鷹追鴿以試國王是否至誠。鴿子直飛到屍毗王腋下,請求保護。為救這一生靈,屍毗王毅然割掉自己身上與鴿子等重的肉,使鴿子免於一死。還有諸如“善往彼岸”、“孔雀王”、“海龍”等故事畫面,都是勸誡人們要行善,要忍辱、施捨、仁智、信義、聞法、持戒,為來世進入佛國凈土打好基礎,以免在業報輪迴中墮入地獄..

小殿子

在安遠廟南平坦的小阜上,有一處坐東朝西的院落,因院內有一小佛殿,俗稱小殿子,這是清政府為隨同達什達瓦部遷居熱河,曾協助清軍平叛卓有功績的原因爾扎廟的光虹活佛修建的小佛堂。
院內有35間僧房,11間殿堂,二門裡正中五間為小殿子,內供三世佛,是喇嘛每天上殿念經的地方。在一般日子裡,喇嘛每天上下午分別到普度殿和小殿子念兩遍經。並參加普寧寺、普樂寺等的誦經活動。農曆四月初九,為綠度母生日。這一天,外八廟的喇嘛都到安遠廟普度殿做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