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家園

北京市朝陽區的居民小區

郎家園位於朝陽區西部。東起針織路,西至北京核儀器廠,北起光華路,南至建國路

基本概況


郎家園清初為戶部尚書郎球封地,後為郎氏墳地,故名。郎球屬正黃旗,清太宗時官刑部承政,列議政大臣。清順治間從征湖廣,累官戶部尚書加太保,兼太子太保。郎家園地區明代曾名獐鹿房,亦名七聖廟。郎家園原有一片棗林,其棗形細長,肉細、酥脆、甜蜜,名郎家園棗。
五十年代末建儀器廠宿舍。后發展為居民小區。1965年改名西朗園。1975年恢復今名。

特色大棗


郎家園
郎家園
“來嗨——約甜葡萄來——郎家園的尜尜兒棗來——買棗兒來賽冰糖啊!”這則老北京的吆喝叫賣,令人想起郎家園棗。
我們所說的“郎家園棗”作為北京獨特的一個棗樹品種,其栽培歷史從前清算起至今已有數百年時間,但是其獲得正式命名已經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事兒。
之前,在民間也有“郎家園棗”這一稱呼,但很可能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品種名稱,而是泛指郎家園一帶所產的棗,其實過去郎家園一帶所產的尜尜棗、馬牙棗等也很知名。郎家園一帶地處北京近郊區,又廣植棗樹,所以這裡所產的棗在北京市場上肯定曾經佔有相當大的份額,而作為貢品的“郎家園棗”也未必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單指某個具體的品種。
正宗的郎家園棗呈橢圓形,卵形、兩端有尖,叫“尜尜棗”,曾是為乾隆爺宮種的廷御膳房貢品,更為慈禧皇太後偏愛,北京市場上也曾有“無棗不郎家園”一說。
郎家園
郎家園
到上世紀30年代,郎氏墓地附近,仍有郎家園棗數百棵。這種棗果實為長圓柱形,兩邊對稱,平均重7.36克,大小整齊;果皮極薄而脆,呈均勻的濃紅色,光滑美觀;果肉淡綠色,質地細嫩,果核細小,吃起來酥脆多汁,酸甜適口,棗味濃郁;鮮棗含糖31-35%,每百克含維生素C86.46毫克,可食率95.7%,品質上等;9月上旬成熟。
解放后隨著城市的發展,其原來的主要產地郎家園一帶已經逐漸變成了工業區。北京儀器廠在郎家園建起了職工宿舍,郎家園棗“流離失所”,瀕於絕跡。這其實也可以換一個角度說,就是郎家園棗過於集中地分佈於一片狹小的區域中,在北京的推廣種植並不普遍,少量有移栽的,也多種在城裡個人家的院落中。當然,此後以糧為綱的年代,大面積砍伐果樹,改種糧食,對這種本來就種植不廣的品種也是滅絕性的影響。
1982年,剛大學畢業留校的張鐵強在北京城裡進行棗樹種質資源調查,跑遍了北京城,才找到了兩棵郎家園棗樹,“一棵在八王墳十字路口東南角,一棵在定福庄,都種在人家的院子里”。張鐵強和同事們的那次調查,只是收集保存棗樹種質資源,所以考察得並不全面。
在1985年前後,朝陽區組織人員專門調查現存的郎家園棗樹,但跑遍了全區,最後也只找到了48棵。1986年,張鐵強作為被邀請的專家之一,參與了對這些樹的鑒定,確認它們的確是郎家園棗。此後郎家園棗的恢復和發展就建立在這48棵樹的基礎之上,育苗實驗站隨即得以建立,到上世紀90年代又把育苗基地移到王四營鄉。郎家園棗種植的一個難題是坐果難、產量低。一棵自然生長十幾年的大樹,一年產果大概只有2公斤,所以銷量不大。在隨後的幾年中,從山東引進的冬棗在京獲得了大力推廣,本地品種郎家園棗的發展“被擱置”。
作為棗樹專家曾參與郎家園棗推廣種植工作的張鐵強回憶,朝陽區大力推廣郎家園棗的種植是在2003年。“當時,朝陽區有閑置備用耕地約5000畝,按區政府的規劃準備全部發展郎家園棗,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孫河鄉,約有3000畝。當時,朝陽區想把郎棗發展成自己獨有的特色果品,所以外地來買樹苗,也不賣。但是,當年春天種到半截,趕上‘非典’,工作只好暫停。到2004年,國家政策提倡種糧食,並且種糧有不小的補貼力度。因這種形勢的變化,朝陽區只種到3000畝左右,大約15萬棵,就再也沒有繼續發展。”
劉洪剛所在的公司接手孫河鄉郎棗生態園已是2005年。“在此之前,由鄉政府牽頭,當地農戶分散經營管理。按理說‘桃三梨四杏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可是這批郎棗種下后,當年並沒能結出棗子來,第二年也只有少量掛果。這下老百姓沉不住氣了,紛紛要砍掉棗樹,改種糧食。”
劉洪剛說,“我們最初接手的時候,也認為棗樹管理起來應該很簡單,原來農村房前屋后的都有不少棗樹,不用怎麼管,不也照樣結果嗎?可是幾年下來,逐漸認識到,這個郎棗不行,不管它,它就根本不結。我們也只能說是在逐漸摸索之中。”
“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桿。”在中秋節即將來臨的這些天,棗子作為應季的主打果品之一,郎家園棗深受歡迎,曾經賣出一塊錢一枚。2009年是一個難得的豐收年,當年果園產量達到十幾萬斤,而且供不應求,30塊錢一斤,不出園子就全部賣光了。

尚書星納石碑


在廣廈林立的北京CBD,建外郎家園萬達廣場的東北角路邊,有一座久經風雨歷盡滄桑的石碑,碑座是一座巨龜,雕工精湛,栩栩如生。碑身為石質上乘的漢白玉,碑頂盤著兩條雕龍,刀法嫻熟,惟妙惟肖。碑額上書“御制”二字,碑上漢文滿文,字體遒勁。此碑立於康熙十四年4月15日。墓碑矗立在鬧市中,是一道非常人文的街景。過往的行人可以體會一下當年“一抬頭就看見了王八馱石碑”的感覺。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郊大批興建工廠時,石碑被圈入北京儀器廠內,任其周圍雜草叢生,一片荒涼。直至2005年工廠外遷興建萬達廣場時,當時施工人員欲把此碑拆除,幸虧建外街道辦事處及時出面制止,這一歷史文物才得以保存下來。為保護京城文化古迹,建外街道辦事處可謂功不可沒。
據《清史》記載:碑的主人是清朝工部尚書星納,覺爾察氏,滿洲正白旗人,四朝為臣,先後侍奉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位清朝帝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帝時,星納與蒙古作戰,率兵將敵軍射殺殆盡,授二等侍衛,兼牛錄額真。清太宗皇太極時,星納率20個偵察兵到張家口偵察,被明兵包圍,堅守四晝夜,直到援兵到來。在攻佔多爾濟蘇爾海部時,星納率先登寨破敵。天聰八年,星納協助額駙布顏代勸降俄爾塞圖部族,並參與清軍攻陷大同戰役。論功行賞,授刑部參政。崇德三年,又與葉克舒一起攻伐黑龍江,官至三等甲喇章京。崇德四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兼議政大臣。不久升遷至梅勒額真,授工部參政,后又擢升承政。清世宗福林帝元年,1644年隨清軍進北京,升至尚書一職。順治三年,討伐抗清名將張獻忠,班師還朝,加封太子少保。順治六年,討伐姜瓖,星納督戰,命將士持短兵刃直指敵壘,殲姜瓖全部精銳部隊,連升世職二等阿思哈尼哈番。正當星納仕途中天的時候,大禍臨頭。順治八年,英親王阿濟格被清帝治罪。星納因是英親王舊部,官也丟了,世職也消了,家產一半沖了國庫。好在事隔不久,又恢復了工部尚書、議政大臣之職。順治十年,已是日暮西山的星納,告老退隱了。清聖宗玄燁帝時,星納獲謚名敏襄。康熙十三年,星納駕鶴西去,康熙帝為紀念星納赫赫戰功,特立此碑祭文。

老主人簡介


儀錶廠介紹

根據北京《地方志》,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權度製作所”,位置在東皇城根、東華門偏東的地方,生產秤桿等量度產品。進入民國,成為私營企業,繼續生產度量衡器,如桿稱、台秤、地伻等。“權度製作所”可以說是北京儀錶廠的前身。

度量衡工廠

私營北京新中度量衡工廠始建於1952年,是由9家資本家入股組建而成,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北京度量衡工廠。1958年該廠從市區遷至昌平,更名為北京衡器廠,隸屬於北京市第一輕工業公司,是原輕工業定點生產大型及專用衡器的重點企業。昌平廠區佔地面積49824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4696.48平方米;固定資產5328萬元,凈值5758萬元;資產負債率30%,全公司共有員工359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21人,管理、會計、統計專業人員26人。公司各種加工手段齊全,設有鑄造、鍛造、淬火、鉗工、噴烤漆、電器等工種,能夠加工各種衡器和其它產品。該企業在1986年曾榮獲北京市文明單位標兵,1988年在全國同行業中首家獲得“國家二級企業稱號”2002年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銷售收入2400萬元,利稅460萬元。1999年該廠化轉到昌平區經濟委員會,成為區屬企業。
張漁邨
張漁邨
張漁邨(1913—1992年),男,漢族,又名鈞笏、秉書、慕樵,河北省南皮縣人,民革成員。1936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大學政治系。抗日戰爭期間曾任“震威軍團”總隊長、冀察戰區冀北軍區委員兼參謀處長。1938—1945年間,先後出任華北國民黨黨政軍辦公廳軍事處長、十一戰區少將參議兼暫編第一路軍總司令部軍械處長、“震威軍團”副主任等職。后辭去軍政職務,擔任過唐山大華興業公司經理、天津達信實業公司經理等。新中國建立后,張漁邨曾被公安部門聘為“特情”,他公開身分為新中度量衡工廠經理。后新中度量衡工廠公私合營,併入北京度量衡工廠(北京衡器廠前身),其公開職業是在此工作人經理、廠長。1989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度量衡廠

1954年在東郊八王墳組建“北京度量衡廠”(曾名中央度量衡廠),主要生產量度用儀器儀錶,從生產桿稱、地伻,到生產萬用表、水壓計、氣壓計、油壓計等計量儀器。1955年,北京度量衡廠設計試製成功國內第一台200型分析天平,其感量為0.4毫克。1964年,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朱德來廠里視察,當了解到該廠進行的真空設備研發及製造在當時正是國家急需的先進技術和產品時,他讚許地題寫了四個字“精益求精”。

儀器廠介紹

文革期間,北京度量衡廠更名為“北京儀器廠”,隸屬於北京市儀錶工業公司。改革開放以後,北京儀錶廠迅速提高技術水平,產品及時更新換代。該廠的“真空鍍膜”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在真空條件下通過氣相沉積技術為產品鍍上一層薄膜,是一項基礎性精密技術,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如:光學行業(眼鏡片、照相機鏡頭、光學鏡頭、望遠鏡鏡頭等)、機械行業(真空熱處理、真空過濾、真空輸送等)、冶金行業(真空冶金等)、航空航天(空間環境模擬、固體潤滑、防腐等)、半導體行業(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矽片鍍膜、電子元件鍍膜等)、新能源行業(各種薄膜太陽電池、太陽能集熱管等)、建築行業(幕牆玻璃等)、食品行業(果蔬食品的真空保鮮、真空包裝等)以及核工業、納米材料、生物製藥、LED顯示屏等很多高端生產領域。毛澤東水晶棺的鍍制設備即為北儀創新生產的 DMD-3800大型蒸發鍍膜機,它還是中國科學院世界最優高能物理裝置——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重要參與者和製作者,而最近的則是“神舟六號”飛船,其中也有北儀創新的鍍膜技術和製作。

儀錶廠搬家

1998年,北京儀器廠利用搬遷改造的機會將資產進行盤活,用土地置換得到的資金,安置、分流企業退休、下崗人員數百人,並且在大興開發區建設新廠房、改進技術、購買先進設備,並投入更多的研發資金進行了技術創新。2002年,大連萬達集團把北京儀器廠和北京儀器廠職工宿舍區光輝南里全部拆掉,開始建萬達廣場。2004年北京儀器廠全部搬出八王墳廠區。
2002年,北京儀器廠進行體制改革,成立股份制公司——北京北儀創新真空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北儀創新”。

北儀創新

北京北儀創新真空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現隸屬於北京京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最早的真空技術與設備研發和生產的專業企業之一。生產基地位於大興工業開發區,佔地面積3106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504平方米。2003年通過ISO-2000質量體系認證。共有真空獲得、真空測量、真空應用三大類產品,從低真空到超高真空30多個系列160多個品種。產品廣泛地應用於航天航空、電子信息、光學產業、冶金、建築裝飾、食品、紡織、電力環保及新能源等行業。
2002年,公司與韓國一家企業合資生產真空泵,成功實現資金換技術,之後,又將技術轉化為資本升值,同時還保留下了原有的國內市場。進入新能源領域之前,北儀創新的主要業務是研發及製造真空設備,包括真空應用設備、真空獲得設備和真空儀器儀錶,產品覆蓋低真空、高真空和超高真空領域共計30多個系列160多個品種的真空產品。
2006年,北儀創新率先成功自主研發出國內首條且所有整機設備國產化的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生產線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核心設備通過國家真空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測,形成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公司現已累計完成25MW生產線建設。該生產線生產的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的穩定轉化效率達到大於6%的國際先進水平。公司已具備年產80MW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生產線的成套裝備能力,生產的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已通過化學物理電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測。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的膜層厚度為1μm—3μm(1μm=0.001mm),不足傳統晶體硅太陽電池厚度的1/100,同時生產中耗能低、零污染,符合綠色產業大的趨勢。
北儀創新2004年搬遷到大興工業開發區,工程技術人員出身的“北京大漢”北儀創新總經理陶夢說,“現在每次去萬達廣場,我就會指著那裡的建築告訴朋友,那裡是我們原來的廠房、那裡是我們原來的食堂。”陶夢說著這些,帶著很多感情。進入新能源領域之前,北儀創新的主要業務是研發及製造真空設備,先後獲得國家級和北京市級的20餘項新產品、新技術獎,其中2XZ-8直聯高速旋片泵獲得國優產品稱號。主要產品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在國內率先研製並成功產出直聯高速旋片泵、以鋁代銀制鏡鍍膜機、離子刻蝕機、大型幕牆玻璃磁控濺射生產線設備、非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生產線設備等真空設備,填補了中國國內的空白,一些產品出口遠銷至美國、德國、義大利、巴基斯坦等國家。

核儀器廠

郎家園
郎家園
北京核儀器廠(核工業部261廠)位於朝陽區建國路99號,國貿橋的東北角,東起北京儀器廠,西至東三環路,北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南至北京汽修六場,佔地面積10公頃,是集科研與生產於一體的大型軍工企業,是我國最大的核輻射探測器的生產基地。
自1957年建廠以來,為我國國防、軍工、航天、海關、氣象、計量、環保、石油、地質、工業在線監測、醫療防疫及科研院校等各個領域和部門提供了急需的各類儀錶設備。在堆工、核電站控制、測量儀錶的研製生產中, 曾先後為我國近三十座各類生產堆、實驗堆、動力堆、核潛艇、核電站提供了堆內、堆外探測器;控制、保護、核測量儀錶、輻射防護、劑量監測儀器。為我國的兩彈一艇、國內核電站及出口核電站建設做出了貢獻,並在上述領域內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根據當前國家核電發展形勢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該廠斥巨資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宏達南路3號建立研發製造基地(左圖是基地的保安員在大門口進行升旗儀式)。研發基地以核電和核技術應用為重點,加強研發能力,通過產、學、研結合和對外合作引進等途徑,開拓新領域。
北京核儀器廠是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直屬的集科研與生產於一體的大型企業,是國內最大的核探測器生產基地,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核儀器儀錶生產的廠家之一。曾先後為國內外近 30 座各類反應堆、實驗堆、動力堆、核潛艇、核電站提供了堆內、堆外探測器、控制、保護、測量儀錶;輻射防護、劑量監測儀器。同時我廠為神舟號系列飛船、空間衛星、海軍潛艇、第二炮兵、國內各核電站、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及全國衛生防疫部門、環境監測部門、各大專院校提供設備。為我國兩彈一艇、核電站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上述領域內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新東方寫字樓”位於大北窯立交橋北側100米,路東,樓高6層,是由原來北京核儀器廠的舊辦公樓改建而成,現對外出租使用,雖然蓋樓已有40年的歷史了,但是由於這裡位置顯赫,對外出租價格不菲。北京核儀器廠的其它建築早已經拆除,建起中服大廈。原廠區的北面還有該廠幾棟六層的職工宿舍樓。

中服大廈

郎家園
郎家園
“中服大廈”甲級寫字樓,位於朝陽區建國路99號,國貿橋的東北角,是一座集出租型寫字樓、多功能服務、豪華商場為一體的高級寫字樓,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大廈外型呈圓筒形,高達126米,是該地區與國貿同期開發較早的高大建築。開發建設單位是中國服裝集團公司所屬的中國服裝進出口公司,原址是北京核儀器廠的廠區。
中服大師的設計師說:“大廈鉛筆式的造型想造就一隻服裝設計的金筆。”可是大廈建材選料的糙劣,裙房立面設計的雜亂無章,在國貿大廈、航華科貿中心、銀泰中心的映襯下,在國貿立交橋四個角建築設計風格中,中服大廈不能不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築垃圾。其滑稽可笑的造型甚至引起外國人的疑問:難道中國人也搞生殖崇拜!
2008年,中服大廈的業主單位把大廈的產權轉讓給了實力雄厚的中國恆天集團

新主人情況


郎家園
郎家園
一、萬達廣場
2003年,萬達集團在北京成立了北京萬達房地產開發公司,它是大連萬達集團在京的項目公司,首先選中北京CBD區的北京儀錶廠舊址,建設“北京萬達廣場”。項目總佔地10公頃,規劃建築面積約50萬平方米,以光輝里中街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
北側是以國際商務港為主的商務區,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由4組高層商務公寓、商業街、幼兒園、高檔商務會所及大型中央綠地等各種配套設施組成。一期工程2005年年底完成。
南側二期工程,規劃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設計為五星級酒店和5A級寫字樓以及綜合商業街。二期工程是萬達廣場的核心,西座為白金五星級酒店,中座與東座為國際標準超5A寫字樓,建築高度達100米,地下3層,地上22層(酒店23層)。二期新世界彩旋百貨建築面積31000平方米,於2007年3月21日正式開業。2007年寫字樓的對外銷售價格為32000元/平方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萬達廣場為北京首個採用柱網結構12.5米的寫字樓項目,且具有全國寫字樓項目中罕見的4.05米層高,嚴謹而理性的建築線條;簡潔而雋永的設計語言,使萬達廣場與西側的國貿中心、東側的華貿中心聯接起來,相映成輝。
二、萬達索菲特大飯店
“萬達索菲特大飯店”位於朝陽區建國路93號萬達廣場12號樓,是由法國雅高集團在北京管理的第一家五星級索菲特品牌飯店,2007年開業。飯店樓高23層,共有417間客房,其中包括43間套房。飯店宴會廳面積1368平方米,還有4間餐廳:西餐廳、日餐廳、法國餐廳及中餐廳;並設有法國葡萄酒及雪茄吧。
法國雅高國際酒店集團在140個國家擁有158000名僱員;是全球最大的酒店、旅遊及企業服務集團,主要從事兩項國際業務,分佈於90個國家的4000家酒店,超過455000間客房,旅行社、餐廳及賭場。
三、萬達國際影城——發展最快的影院
郎家園
郎家園
萬達國際電影城是萬達電影院線在北京投資建設的第一家影城,開業以來已取得非凡業績,2007年6月至今,票房成績始終位居北京前三甲,單月票房和觀影人次均位居北京首位。萬達國際影城的出現,為東部CBD地區的白領們提供了方便而時尚、高檔的觀影服務。影城內共有9個觀影廳,可容納1500人同時看片。其中最大的一個廳擁有458個座位,銀幕寬度達17.4米,可以讓最先進的國際大片在此播放出最好的效果。左圖的電影院的休息廳。
四、萬達集團
萬達集團創建於1988年,在大連以生產塑鋼建材起家,1992年轉製為股份制企業,是東北三省首批股份制試點企業之一。北京人知道大連萬達,一是萬達塑鋼窗打入北京市場,二是甲A大連萬達足球隊,尤其是以大連萬達集團灌名的大連萬達足球隊,連續六年獲得全國甲級足球俱樂部冠軍,多次衝進亞洲足球俱樂部聯賽,“萬達足球隊”的大名勝過“萬達塑鋼建材產品”。
萬達集團於1994年闖入房地產業。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總資產400多億元、佔地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員工5000多名,涵蓋機電、化工、輪胎、地產開發四大產業,擁有十億工業園、萬達高科技工業園和東營市開發區萬達高科技工業園三大工業園區,經國家工商總局核准註冊免冠行政區劃的國家大型企業集團。企業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中國優秀民營企業、2007年度中國製造業500強、2007年度中國大型工業企業500強、2006年度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第六名)等。
2003年大連萬達集團闖入北京房地產市場,憑藉其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沒有像任志強、潘石屹那樣專做商品房,買了地、就賣房,最後二手空空,就剩下“錢”了。大連萬達集團在北京主要做了二個項目,都在長安街上,東長安街延長線有八王墳“萬達廣場”,西長安街延長線石景山也有一個“萬達廣場”,二個“萬達廣場”總建築面積80萬平方米左右,市價值160億元,這就是商業地產的“魅力”。
王健林,1954年10月出生於四川省農村。父親是老紅軍。1970年入伍,1986年畢業於遼寧大學,同年7月進入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任辦公室主任,1989年進入房地產行業,1992年8月任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公司總經理。1993年3月任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2003年進入北京房地產。
2012年8月15日,胡潤研究院第六次發布“胡潤房地產富豪榜”,王健林以450億元資產被評為中國大陸“首富”。24年來,萬達集團及王健林個人對社會的各項慈善公益捐助累計超過27億元,是中國慈善公益捐助最多的民營企業之一,四次榮獲中華慈善獎。2010年11月8日,王健林個人向金陵大報恩寺重建工程捐贈10億元人民幣。據悉,這是迄今為止,中華慈善史上最大數額的單筆個人捐贈。
王健林經營訣竅:就跟紅色政府打交道;基本產業建材不能丟,“小錢兒”也是錢;給政府出主意“變地為金”;看準經濟動向開闢新戰場;借錢、改造老城區掘金;與足球聯姻創經典玩法,實現企業知名度提升;與跨國零售巨頭結盟,商業地產切入跨國公司價值鏈。

中國樽介紹


郎家園
郎家園
中信集團建設北京最高建築“中國樽”,高度超過500米。
2010年12月7日,對北京市國土局來說,是極不尋常的一天。經過一年多的等待,包括中服地塊在內的北京市CBD核心區六塊土地,終於將迎來第二輪,也是最後一輪招標。7日,20餘家進入第二輪招標環節的企業提交了標書和報價,評標結果將於三個到七個工作日後出爐。
這次土地出讓,幾乎毫無疑問將誕生北京市土地出讓總價“地王”。而且,這六塊土地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合計有望超過200億元,創下北京市單次推地金額最高。更重要的是,這也許是北京CBD最後的一次大規模供地——如果沒有大規模拆遷,今後北京市CBD核心區將無地可供。
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2010年8月2日,共有超過60家企業參與第一輪競標,提交的單體設計方案達到200多份。其中不乏具有非凡經濟實力的SOHO中國、萬達、富力遠洋等知名地產企業,幾乎囊括了中國做商業地產的知名企業。此次推出的這12個地塊,土地面積11.6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在186萬平方米,均為商業金融用地。而最受關注的要數位於國貿橋東北角的中服地塊。按照新規劃,該地塊將拆分成4個地塊。
根據規劃,中服北京儀器廠地塊將建起400米的高樓,高度超過330米高的國貿三期,也超過剛剛在麗澤商務區奠基的360米高的國家金融信息大廈,它將成為北京市標誌性建築。據悉,中服地塊全部是商業金融用地,雖然規劃中允許在該地塊上建設酒店式公寓,但建成后要求開發商“僅用於持有出租或整體轉讓,不允許分割銷售”。
此次出讓的6幅地塊的招標要求中,均有對拿地機構“最少持有10年,期中不得轉讓”的條款,而加上多幅地塊均早已明確產業功能定位,鼓勵產業類型多為金融機構,就已經註定了許多“拿錢砸地”的傳統房企的出局。取而代之的,是金融、保險類企業在第二輪競標中佔據半壁江山,不遜於以萬通、遠洋、萬達三家房企為代表的開發企業。
截至2009年年底,中信集團總資產為21538億元,當年凈利潤282億元,該集團業務覆蓋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金融業務和房地產、能源等多個領域。
如此苛刻的條件,致使到了12月7日的第二輪招標環節,僅剩17家競標者,且大多是有金融北京的國企大巨頭。
有不少企業選擇激流勇退,沒有現身第二輪招標。也有的企業望洋興嘆,SOHO中國第一輪招標的成績很不理想,最高只得到了5分(滿分為20分),因此參與第二輪招標對它已沒有太大意義,但2010年12月7日SOHO中國的負責人仍現身國土局“圍觀”。
現場情節不斷。大連萬達對Z15地塊的報價低於底價,成為CBD核心區土地出讓環節惟一的廢標。這讓同為Z15地塊競爭者的中信集團十分不解,萬達集團被指“故意給中信難堪”。
更有11家企業化敵為友,組成史上最強聯合體共同參與競標,成為Z14地塊的惟一競標者,結果皆大歡喜。
2010年12月21日,備受關注的北京商務中心區(CBD)核心區兩地塊各歸其主,其中,Z14地塊招標底價為31.79億元,規劃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只有1家單位參與第二輪競標,由正大置地等11家企業組成的聯合體,中標價格為41.14億元。
Z15地塊規劃建築面積為35萬平方米,底價為50.575億元。Z15地塊便呈現出中信、海航“二選一”的局面。在第一階段的評標中,中信集團取得了滿分20分,由於第二輪評標當中,價格因素分值為40分,中信集團報價63億元,最終勝出,創下本市單個地塊出讓價格的新紀錄。
中信集團表示,Z15地塊上將建成未來“北京第一高樓”,名叫“中國尊”,根據最終公布的招標方案,建築高度將可能達到500米,根據中信的設計方案,這座第一高樓將是中間收窄,逐步向底部和頂部放大的雙曲線造型,這個地上118層的建築被命名為“中國樽”。根據他們的設計方案,這座第一高樓設計為地下4層、地上118層,容納辦公、公寓、酒店三大功能,地下則會有商業,與CBD其他地塊的環形商業空間和連接地鐵的步行環廊連通。其中大廈頂部的幾個樓層設置了可為公眾開放特色餐廳和酒吧,而最高層的頂部為全玻璃幕牆,“不過該方案現在還是在建築概念設計階段,最終的方案還得經過多方論證以後,才會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