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姚夢谷的結果 展開

姚夢谷

姚夢谷

姚夢谷(1912-1993)詩人、書畫家、藝術批評家。名谷良,自號古蒙,別署金滕、中道,晚號虛翁。泰州人。

人物簡介


姚夢谷
姚夢谷
先後就讀於省立太倉師範、上海大學中文系,自幼愛好書法和繪畫,得凌文淵、金吾然、呂鳳子、顏文梁等書畫名家指授,領悟並掌握中西作畫技藝,尤長於水墨山水、花鳥畫,筆法縱逸,簡約純熟,具大家風韻。曾組織抗戰劇社,宣傳抗日,並撰文刊載於報章雜誌,激勵民心,振奮士氣。1949年赴台灣從事文教工作,先受聘於台中市第二中學,繼任台北市成功中學教職。1956年創建台灣歷史博物館,擔任美術研究會主委,先後創設“中國畫學會”、書法學會、雕塑學會,主編《美術學報》,創辦《藝壇》月刊。1968年、1975年,兩度受邀赴韓國講學。1979年與畫家黃君璧訪問歐美9國,獲頒紐約聖約翰大學國際藝術榮譽金獎、日本書道會榮譽獎。1972年被列入英國牛津、劍橋世界藝術名人錄,1975年被列入倫敦劍橋世界名人錄。1982年獲頒韓國弘益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稱號以及台灣藝術貢獻獎,1992年獲頒台灣社教有功獎。先後擔任台北大學博士、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古文物審議委員會各類美展審查委員,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總清點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委員等職。著有《中國的繪畫》、《現代中國人自箴》、《姚夢谷藝術評論集》等。編有《中華民俗版畫》、《吳昌碩齊白石書畫選集》、《溥心畲書畫集》等。

藝壇拾閑


應邀出席宋美齡招集的台灣書畫界人士聚會
應邀出席宋美齡招集的台灣書畫界人士聚會
姚夢谷參加台灣書畫名家雅集活動
姚夢谷參加台灣書畫名家雅集活動
1912年2月4日,姚夢谷出生於泰州。其祖輩世居鎮江太平天國運動后,舉家遷入江都小紀。姚夢谷自幼聰慧,“啟蒙后,往往涉筆成趣,出口成章,超越儕輩,咸以神童目之”。
少時,姚夢谷師從擅明人畫風的朱兩峰習畫,嗣後進入泰州明德中學讀書,師從陳竹珊,習素描和水彩畫,常出外寫生。又迷戀於詩文,且多有習作,今存《丁卯(1927年)新正初四》詩云:“薄瓦單磚小屋斜,孤燈木榻老人家。朔風破壁寒飛雪,且共山荊賞歲華。”
1928年,韓國革命志士、畫家金吾然遊藝於上海,姚夢谷幸得金吾然指授,畫藝長進斐然。后金吾然因奔走復國大業,無暇繼續授課,遂將姚夢谷推薦給執掌丹陽正則藝專的畫家呂鳳子。姚夢谷追隨受教於呂鳳子,亦獲益良多。
而姚夢谷的父親姚錦秋,希望他學商以輔助家業。無奈之下,姚夢谷遵照父命,放棄了正則藝專的學習而轉入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姚夢谷對老莊情有獨鍾,又嗜晚明小品,最終還是不舍興趣而轉讀上海大學中文系。姚夢谷刻苦自勵,“奮於學,復游於藝”。在姚夢谷大學畢業的時候,父親不幸染病卧榻,得知情況后他日夜兼程返回家鄉。《民廿年(1931)返里遇雪舟窗口占》云:“江南江北盡珠璣,何處揚花隔案飛。自笑此身漂泊慣,焦山樓閣又添肥。”
姚夢谷親熬湯藥侍奉於父親病榻前,后即工作於泰州,任城東小學校長,同時任教於泰州二中。這期間,他又得回鄉隱居的前北洋政府財政次長、代總長凌文淵的賞識,成為凌家的家庭教師,並隨凌文淵習藝。
姚夢谷胞弟姚遲所撰《名畫家凌文淵》記曰:“家兄姚谷良長於文學,兼擅繪事,獲其青睞,被延聘為其家庭夜館教師,暇時凌老作畫,家兄為他磨墨展紙,藉機觀摩,學習其作畫氣韻、運筆、勾勒、著色之技巧。民國二十一年(1932),家兄繪製墨荷一幅,交名裱畫店陳聚翰齋裝裱,為凌老信步行街所見,認為該畫用筆健勁純熟,濃淡適宜,極具簡約誇張的表現力,心中讚嘆不已。是日晚,家兄赴凌宅授課,凌老言及日間在裱畫店所見墨荷,竟似凌本人繪畫風格,鼓勵他勤練,必有所成,家兄聆其言,深感其垂愛之忱,當即表示願拜凌氏為師,獲其欣然應允。凌老隨手從書櫥中檢出其繪畫理論舊作《我的美感》一冊,提筆簽‘谷良賢弟存閱,凌文淵贈,民國廿一年秋’。家兄喜出望外,從此師事凌老,晚課之餘,相與談詩論畫,成為忘年交。”1932年日本軍隊侵略我國,淞滬抗戰爆發。姚夢谷的母親滕氏在臨終前,以“報國興家”之囑,告誡姚夢谷。抗戰軍興,姚夢谷加入抗戰第三戰區顧祝同部,以參謀之職負責文宣。姚夢谷籌組劇社宣傳抗日,同時在報章撰文激勵民心。
畫家黃君璧、作家劉墉看望病癒后的姚夢谷。
畫家黃君璧、作家劉墉看望病癒后的姚夢谷。
1943年,在抗日的烽火中,姚夢谷與侯蕙英在泰州結為連理。1949年春,姚夢谷赴台灣,從此與大陸家人失散。在台之初,姚夢谷先執教於台中第二中學,繼而任教於台北成功中學。
後來成為台灣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的曹逢甫教授,在回憶當年成功中學的讀書經歷時說:“姚夢谷老師是當時有名的國畫老師,也是南海路歷史博物館的鑒賞專家,我的書畫雖然不靈光,但在他的教導下,逐漸懂得欣賞的門道。”台灣出版人、“中國結”的命名者黃永松也是姚夢谷當年任教的成功中學學生,他們都對當初受教於姚夢谷等在學術界享有盛名的老師,感到“何其有幸”。
姚夢谷也是中學美術教育的改革者。1950年他即撰寫了一篇《中學圖畫教學之我見》,提出了一些與當時台灣“自由畫思想”相左的建議,其中寫道:筆者在過去教學經驗中,常常發現興趣很高摸不著門徑,終於棄而不學的學生,這種學生多半不喜發問,因此我們應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畫出他們正要描繪的對象。同時提出簡單畫理之說明或提出討論,讓他們明白地了解“這東西原來是這樣畫的”(對年級較高同學則應在示範后擦去板畫,免其仿作)……每次授課時須重視技巧較差的同學,走到他的方位,邊改邊講地糾正他的錯誤點。姚夢谷的這些建議,從“自由畫思想”體系來說,都是大忌,又是老師帶頭要學生臨摹,又是重技術不重情意、老師改畫限制學生髮揮,可以說都是“自由畫思想”最反對的。
姚夢谷好學不倦,教亦不厭,為青年講解《莊子》,設拾閑詩社(姚夢谷居所為“拾閑廬”),“以《詩韻集成》為範本,認定其韻約定俗成,乃千百年來之美感經驗,毋庸輕變。孜孜達十餘年,以健康失調乃止。度金針遍士庶顯貴,誠有教無類也。”台灣藝術批評家黃祖蔭說,姚夢谷“為台灣權威藝評家,沉潛於藝海,投注心力於藝事垂半世紀,其妻言其終日奔波,呼喚必至,不欲回報。葉公超署其齋曰‘為而不有’,雖美之抑且至當。”
1956年3月,姚夢谷組織創建了台灣歷史文物美術博物館(今台灣歷史博物館),被選舉為研究委員會主委兼美術委員會負責人,姚夢谷任此兩職直至1985年退休。
姚虛山水
姚虛山水
姚夢谷等編輯 溥心畲書畫全集
姚夢谷等編輯 溥心畲書畫全集
1961年秋,姚夢谷在台與張蓉秀重組家庭。這一年,他發起成立了“中國畫學會”,設“金爵獎”。第二年又參與成立了書法學會,同時與葉公超、黃君璧、高逸鴻、余偉等畫家組織“壬寅畫會”,共同切磋,時相雅集。
姚夢谷在台灣藝術界持續製造了一系列的藝壇創舉:1964年創辦《美術學報》並擔任主編一職。1968年創辦《藝壇》雜誌,任發行人兼社長,出版該雜誌數百期,影響深大。1970年,他參與成立了雕塑學會,1975年首開“題畫詩班”,1980年又成立了“題畫詞班”。
“天地有大美,生元無不至。日月常周流,雨露會深愛。山川厚且渾,草木蔚以薈。縱目該萬殊,揮寫從吾性。”(姚夢谷:《美意》)作為書畫家的姚夢谷,自1938年開始,在中外各地舉辦個人畫展以及與張大千、黃君璧諸名家的作品聯展達百數十次。
作為藝術批評家的姚夢谷,他有列入“民族文化叢書”的《中國的繪畫》以及《姚夢谷藝術評論集》等專著,還有其他文論、畫論文字達數百萬言。他評黃君璧:“君翁的山水,望之鋒辣有北宗之羨,而他用功最勤的卻追索南宗之長。”評邑人畫家楊玉琪:“近日見到大作《葡萄》、《雪松》兩幀,構圖氣勢、筆墨俱見不凡,有此才華襟抱,尤為難得,此間藝壇諸賢,觀感雷同。國內外畫壇必留弟一席地也。”
作為文化使者的姚夢谷,他在1968、1975年兩度受邀赴韓國講學,1979年與黃君璧等人同訪歐美9國,另又多次赴澳大利亞、菲律賓、日本等國作文化交流。
作為詩人的姚夢谷,“其詩詞清新雋永,得晚明公安靜觀之趣”,一生所撰甚富,卻任其流散,並未自珍。台灣學者王夢鷗評姚夢谷曰:“詩有時至於為人所不愛,而其藝術評論亦有時至於為人所不愛,唯其不為人愛,乃是真詩,真批評,真的藝術活動。”意為有別於市儈取容也。
1987年姚夢谷抱疾就醫,手術后靜養復元,其間曾有詩云:“朝日入簾櫳,和風轉舒暢。早梅謝復開,暖翠明千嶂。門無車馬喧,扶筇獨吟望。詩思近如何,味淡猶新釀。”
台灣金石名家王壯為以詩答云:“幺么二豎夫何物?躡足乘虛入谷來。海嶠醫林多好手,笑談輕取健康回!”黃祖蔭亦以詩祝姚夢谷云:“天留畫伯開新運,龍馬精神復泰來。可喜‘藝壇’多俊傑,‘拾閑’氣象促春回!”
姚夢谷積極參與文藝美術界組織的祖國和諧統一促進會,又與大陸有關方面積極聯繫,企盼兩岸早日和平統一。“江蘇省海峽兩岸書畫展,其大陸親人曾攜畫兩幅參與展出,翌年泰州民革組織海內外書畫展,夢谷又熱心組織台灣書畫家二十餘人提供五十餘幅作品參展,使畫展生色不少,獲得舉辦單位和觀眾讚譽。”
姚遲在《旅台畫家姚夢谷》中寫道:“1990年起,姚夢谷年年擬回大陸探親並赴各地觀光旅遊,經保健醫師體檢,發現胃癌,手術后又轉為腸癌,再行手術仍複發,1993年腸癌擴散,住院治療無效,是年8月13日心臟停止跳動,與世長辭,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