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夔

姚夔

姚夔(1414年-1473年),字大章,號損庵,嚴州府桐廬(今杭州市桐廬縣)人。明朝名臣。

正統七年(1442年)進士第一。遷吏科給事中。陳時政八事,立見施行。景泰初,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尋改禮部。后累官禮部尚書,知貢舉,加太子少保。姚夔有干能,朝議不定,每一言立決。卒年六十,追贈榮祿大夫、少保,謚號文敏。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其詩文皆直抒胸臆。

人物生平


姚夔造像
姚夔造像
姚夔舉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年)鄉試第一,入國子監。
正統七年(1442年)會試第一,登進士第。次年,授吏科給事中。姚夔有了向朝廷直接上奏疏的機會。他上的第一道奏疏就是奏請英宗“修聖德、舉賢才、考察有司、慎選御史台、寬誥敕限、革監庫之弊、立謚法以勸賢、選教官於當地”。這八事皆關君德、國政之要,切中時弊,深受英宗嘉許,多見採納。是年,他得知一些地方賑貧糧倉,里甲長怕貧者不能償還,貸給富戶收取利息,以致貧民凶年飢,豐年亦飢,急奏朝廷,要求“敕天下有司,每歲發糧倉必須親躬勘察,先貸給最貧者。”英宗見奏,立命各地行之,全國不少貧民賴此得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瓦剌太師也先所俘,國勢危急。為勸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繼位事,朝廷上下意見紛紜,議而不決。姚夔厲聲說,“國家任用大臣正為社稷計,此事何須再議!”遂與眾大臣詣文華殿,懇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十月,也先率重兵長驅直入,京師危急。姚夔上戰守方略,指出:“兵敗之餘,人心未定,宜堅壁固守。請急調遼東、宣府兵入衛,與京軍內外夾擊。”各路勤王軍在兵部尚書于謙部署指揮下,大敗瓦剌軍,北京保衛戰取得全勝。
景泰元年(1450),越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時刑部規矩廢弛,案件山積。姚夔到任后,“嚴肅規矩”,不久,便“獄無滯囚”。
景泰四年(1453年),改禮部侍郎,奉旨考察雲南官吏,升降允當。一年後還京,留任禮部。
天順元年(1457),英宗復辟重登大位。石亨以首功進爵忠國公,其部曲親故得官者四千餘人。結黨營私,勢焰熏灼,不附石亨的正直之臣斥遂已盡,一些無恥小人,競走其門。姚夔不卑不亢,兀立不附。石亨憾姚夔不附己,就乘間將他調往南京。幸英宗知姚夔的為人,不幾月就調回京,任吏部侍郎。當時石亨有一黨羽,原為真定知府,因貪贓被免職。石亨派親信去囑託姚夔為此人復職,並帶去了已擬好的復職稿讓姚夔批複。姚夔擲筆於案,抗聲說:“我寧不做侍郎,必不批准此稿。”后石亨敗,附石亨的人都被降黜,而姚夔名聲益重。
天順七年(1463年),遷任禮部尚書。是年春,主持貢試,試院失火,燒死貢士多人。姚夔引咎自責,謂未能防範於未然,致殃及天下英才,伏地痛哭不止。
成化二年(1466年),江南大旱,南京兵部尚書李賓上奏朝廷,要求憲宗“令浙江、江西、福建諸生納米濟荒,凡納米者均可入國子監讀書。”憲宗從李賓之奏,準備下旨實行。姚夔堅持不可,他認為濟荒應由國庫支錢糧,或發動富室贊助解決,不應靠變相賣學,損國子監聲譽和增加諸生負擔。此議終作罷論。
成化四年(1468年),慈懿皇太后錢氏崩,周太后欲於百年後與英宗合墓,故不許慈懿皇太后與英宗合葬。憲宗是周太后的親生子,深感母后之命難違,決疑不下。姚夔再次冒著違忤周太后旨意之險,就“陵廟事”一連向憲宗上了三道奏章,反覆直言:“太后配先帝二十餘年,合葬裕陵,典禮具在。一有不慎,違先帝之心,損母后之德,他日有據禮儀改者,如陛下孝德何?”憲宗見了姚夔的三道奏章,雖覺有理,但總感有違母意,心裡過不去。姚夔見上奏章無效,就率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錦衣衛、六科十三道九十九名官員,跪伏於文華門哭諫。終於感動了憲宗皇帝與周太后,改變了主意,讓慈懿皇太后錢氏與英宗合葬裕陵,神主附太廟。後來憲宗的兒子孝宗見到姚夔的這三道奏章,深情地對大臣們說:“先朝大臣忠厚為國,乃如此也。”
成化五年(1469年),進吏部尚書,旋加太子少保。
姚夔有干能,朝議不定,每一言立決。熟諳事理,力去宿弊,任人唯賢,朝廷內外稱慶。憲宗寵幸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其服飾用途貴比帝胄,奸小奔走門下,競為其徒。姚夔竭力諫阻,勢稍收斂。陳時政八事,並提出“親君子,遠小人,絕請求,禁乘辦,恤軍匠,減力役,撫流民,節冗費”等,多為憲宗採納,立見施行。每遇災異,姚夔常憂形於色,敦請憲宗賑恤。憂國之心老而彌篤。
大學士商輅讚美姚夔直諫如唐代名相姚崇,重厚如西漢大臣周勃。他為人質樸敦厚,身居高位,卻與一般人無異,平居近人,開心見誠。他孝敬雙親,友好兄弟,視民如子,見貧困者常給予接濟。他府內有一座花園不種花,改植莊稼,每年親自耕作,稱“觀稼台”。同僚見了驚異,他說:“我輩年食俸祿幾百石,而不知農家種植之艱辛。我之所為,意在不忘衣食父母。”
成化九年(1473年)病篤,卧床不起,臨終時,他仍厚道地對兒子壁說:“吾受國厚恩,不克圖報,死後勿按例請厚葬重祭,以重吾過。”二月九日(3月7日),姚夔在京師長安里的家中病逝,享年六十歲。憲宗聞噩耗,深為悼痛,遣百官舉喪祭奠。追贈榮祿大夫、少保,謚號“文敏”。次年,歸葬於桐廬原籍牛山麓。

人物評價


總評

姚夔才識宏遠,表裡洞達,在朝三十餘年,受英宗、代宗、憲宗三朝器重。

歷代評價

楊守陳:嗚呼!自古優於政者,多劣於文。高其名者,或卑其位。騁之前者,槩蹶之後。通於身者,或塞於子,而公無一歉焉,獨年齡未及乎?耄期勛業未臻於極致,故上下多悼惜之走也。少欽英譽,跂而望之,長挹令儀,輒被知遇,恆時觴詠笑談,忘乎位與齒之懸也。
劉吉:夔儀觀魁偉,器度弘博。與人言表裡洞達,喜獎拔後進……及掌銓衡,留心人才,極力詢訪。至於黜陟之際,尤不苟,雖讒口中傷,屹不為動。朝廷有大事,大臣集議,疑未能決者,夔一言而判,眾心服之。夔豪俊慷慨,學通而文贍。但頗不拘小節,晚節為妻子所累,言官喋喋不置。論者謂夔布時練務,類唐杜黃裳,而未免通饋謝,當時固有疵議之者。然求之一時大臣中,罕有其比,亦無愧於一代名臣雲。
朱祐樘:先朝大臣忠厚為國乃如此!
唐樞:①文敏公姚夔,善應變,濟務可屬大事。初為給事中,議朝政侃侃。成化初,居大宗伯,連上封事,決擇犬儀節,及詳慈懿異葬,尤詞嚴義正。後轉吏部,釐正銓法,有撓之者卒不聽。時彗見,四方災,亦連疏歸本入,士人壯之。②群公者惕警之遺,自幼而老,砥礪之風自子而孫,渾厚英發之氣自家而國,而天下刷翎鼓翮,尚延昔日之所及。如人身病苦於藥石,而豢梁肉反克,然氣腴矣。
項篤壽:①夔資儀山立,議論河懸。雄才偉度,遇事立斷。獎誘後進,振拔淹滯。意所交識,不避親故。②姚好建白,皆切中事宜。三公者,與尹遞掌邦治,簡毅通敏,各擅其長,要之皆天官之良也。
林時對:本朝一代偉人,皆吾浙產也……經濟則有嘉興項襄毅忠、仁和胡端敏世寧、蘭溪唐文襄龍、桐盧姚庄敏夔、烏程閔庄懿珪、常山樊清簡瑩、烏程潘司空季馴、平湖陸庄簡光祖、山陰朱司馬元爕。
查繼佐:姚文敏所爭,皆天子家事。哭門一節,遂為世廟時爭禮前籌,得不得時也……夔豪俊慷慨,不拘小節,論者追擬唐杜黃裳。而未免通餽謝,當時私暱屬官之訐所自來也,而素自在。
張廷玉:天順、成化間,六部最稱得人。王翱等正直剛方,皆所謂名德老成人也。觀翱與李秉、年富之任封疆,王竑之擊奸黨、活饑民,王復之籌邊備,姚夔之典秩宗,林聰、葉盛之居言路,所表見,皆自卓卓。其聲實茂著,系朝野重望,有以哉。

個人作品


著作有《藞矗堆稿》。姚夔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四庫總目》),詩文皆直抒胸臆。

親屬成員


父親:姚伯華,以孝聞名。
兒子:姚璧,進士,歷官兵部郎中。后被降為廣西思明同知;姚璽,國子監生,后授中書舍人。

史料記載


《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贈榮祿大夫少保謚文敏姚公夔墓誌銘》
《姚冢宰誄並序》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
《國琛集·下卷》
《今獻備遺·卷三十二》
《明史·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