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呼腸孤病毒感染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

禽呼腸孤病毒感染(Avian reovirus infection)是雞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可引起雞多種疾病,包括病毒性關節炎、矮小綜合征、呼吸道疾病、腸道疾病和所謂吸收不良綜合征。

疾病概述


疾病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雞的年齡、病毒的致病型和感染途徑。呼腸孤病毒感染世界各地均有發生,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已有多個省、市發現本病,並從有些病例分離鑒定出呼腸孤病毒。

病原


1954年,Fahey和Crawley首次從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雞呼吸道內分離到禽呼腸孤病毒,後來由Peter(1967)進一步證實。當時用這種被稱為FaheyCrawley病毒,接種於易感雞后,表現為溫和性呼吸道疾病,病雞的肝臟壞死並出現腱和滑膜的炎症。禽呼腸孤病毒流行於雞、火雞、鴨、鸚鵡和其它禽類,可水平傳遞亦可經卵垂直傳遞。已由多種疾病分離出該類病毒,包括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矮小綜合征(Stunting synDROME)、呼吸道病、腸病(Enteric disease)、吸收障礙綜合征(Malabsorption syn drome)和骨質疏鬆征(Osteoporosis)等。患禽生長受阻,發生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積水、腸炎、肝炎,腔上囊和胸腺萎縮,骨短粗或出現急慢性呼吸道病。某些呼腸孤病毒株的致病作用,由於柔嫩艾美爾球蟲或巨型艾美爾球蟲的協同感染而加強。雞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或在特殊的飼養環境下,能增高由WVV2937株感染所致腱鞘炎的嚴重性。呼腸孤病毒也能加劇由其它病原引起的疾病,如雞貧血因子、大腸埃希氏桿菌和新城疫病毒。由於感染了呼腸孤病毒,使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導致對其它傳染性病因的易感性增加。此外,在臨床上未感染的雞也常發現病毒。由禽呼腸孤病毒所致的最重要和常見的疾病是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和吸收障礙綜合征。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發生於4~7周齡肉雞,但也可能發生於14~16周齡。主要癥狀為跗關節上方脛骨和腱束雙側腫大,腱移動受限,表現不同程度的跛行。繼而出現腓腸肌腱破裂。1~7日齡雛雞可能見到肝炎、心肌炎。發病率可達100%,但死亡率低於2%。病雞可能在1~3周內由急性期恢復,但也可能變為慢性。病雞的肉眼病變主要是兩腿的炎性水腫。足庶骨骨幹有時因骨膜的成骨性活動增高而增大。跗關節和脛股關節內經常含有大量的檸檬黃色至棕色血染的液體,有時呈膿性。組織學病變發生於滑膜、腱、關節和心臟。腱鞘明顯水腫,滑膜細胞肥大和增生。滑膜內有異染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的浸潤,並有網狀細胞集聚。在慢性病例,腱鞘纖維化,肉芽組織包圍或取代正常腱。心臟損傷包括心肌纖維之間發生異嗜細胞性浸潤,並伴有灶狀的網狀細胞增生區。吸收障礙綜合征:雖然從患有吸收障礙綜合征的病雞中經常分離到不同致病力的呼腸孤病毒,但是病因關係並不清楚。1~3周齡雛雞吸收障礙的癥狀包括色素沉著不良、羽毛異常、骨質疏鬆、生長不勻、糞便中有未消化的飼料及腹瀉、死亡率增加等。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均有報道。最常見的報道是前胃的膨大,伴有出血或壞死性病變、卡他性腸炎。此外,可能有因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而產生的跛行。組織學變化包括有伴發局灶性壞死的前胃炎、心肌炎、法氏囊萎縮、卡他性腸炎和胰腺炎。股骨生長板有橫向和縱向斷裂以及軟骨壞死和骨質表面的破碎。常見淋巴細胞浸潤的小腸絨毛萎縮。稱之為“藍翅病”(Blue wing disease,BWD),其特點為皮下及肌肉點狀出血,胸腺、脾及法氏囊萎縮,對2%~3周齡的幼雞致死率可高達10%。從病雞分離到兩種致病病毒,一種為呼腸孤病毒,另一種為雞傳染性貧血因子(CAA)。前者分離率最高的是病變的肌肉和皮膚,若單獨接種易感雞,只有很低的致病性,但如將兩者混合接種,則可成功地複製此病

流行病學


雞和火雞是呼腸孤病毒引起的關節炎—腱鞘炎的自然宿主。在沒有母源抗體的1日齡雞很容易複製本病,如感染年齡較大的雞,則一般癥狀較輕且潛伏期較長。糞便污染是接觸感染的主要來源。幼齡時感染,病毒在盲腸扁桃體和踝關節可持續長時間,意味著帶毒雞是感染的可能來源。禽呼腸孤病毒可以垂直傳播,但這種通過蛋的傳播率低,約1.7%。

癥狀


急性感染時,可見跛行,有些雞發育不良。慢性感染跛行更顯著,有一小部分病雞的踝關節不能活動。有時可能看不到關節炎/腱鞘炎的臨診癥狀,但在屠宰時可見趾屈肌腱區域腫大。這樣的雞群增重慢,飼料轉換率低,總死亡率高,屠宰廢棄率高,屬於不明顯感染。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征,以生長參差不齊、色素沉著差、羽毛髮育不正常、骨骼變形和死亡率增加為特徵,主要侵害1~3周齡肉用型雞。

病變


病毒性關節炎和腱鞘炎的自然感染雞可見到趾屈肌和跖伸肌腱腫脹。踝關節常含有枯草色或帶血色的滲出液,有些病例有多量膿性滲出物。踝上滑膜常有出血點。腱區炎症發展為慢性時,腱鞘硬化並融合在一起。脛跗遠端的關節軟骨出現小的凹陷潰瘍,潰瘍增大后融合在一起並侵害到下面的骨組織。吸收不良綜合征的主要病變是腺胃增大,並可能有出血或壞死,卡他性腸炎。此外還可能有關節炎和骨質疏鬆。

診斷


根據癥狀和病變可作出病毒性關節炎的初步診斷。主要受害部位是跖伸肌腱和趾屈肌腱,心肌纖維之間有異嗜細胞浸潤。用免疫熒光法查到腱鞘有呼腸孤病毒,或用雞胚或雞胚肝細胞培養分離病毒陽性,可進一步確診。病毒的致病性可通過接種1日齡易感雛雞的足墊得到證實,致病株在接種后72h引起顯著炎症。
呼腸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綜合征比較難診斷,因為其病變和癥狀也可由其他致病因子引起。確診往往需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
呼腸孤病毒的群特異抗體可通過AGP、IF和ELISA等方法測定。

防制


禽呼腸孤病毒無所不在的性質,以及對環境的抵抗力強和既可垂直傳播又可水平傳播的特點,使得消除雞群的感染十分困難。在將感染雞群清理后,雞舍的徹底清洗消毒有利於防止以後雞群的感染。因為1日齡雛對呼腸孤病毒最易感,而至2周齡時已開始建立年齡相關抵抗力,所以疫苗接種的目標是提供早期保護。用活疫苗或死疫苗免疫種雞是防制本病的有效方法,不僅通過母源抗體保護1日齡仔雞,而且對垂直傳播有限制作用。如1日齡雛雞接種疫苗,應注意有些疫苗毒株(如S1133)對同時接種的MD疫苗有干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