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玉堂帖
群玉堂帖
《群玉堂帖》冊(宋拓本) Qunyutang Tie Ce (Songtaben) 中國南宋匯刻叢帖 《群玉堂帖》 原石的宋拓殘本。原名《閱古堂帖》。南宋韓侂胄(?~ 1207)以家藏墨跡,令其門客向水編次摹勒上石。向氏精於鑒賞,擅長刻帖,故摹刻甚為精善。開禧三年(1207)韓氏被誅,帖石沒入內府。嘉定(1208~1224)間改為今名。據宋《中興館閣儲藏書目》、《石刻鋪敘》等書記載,全帖共10卷,“首卷全刊南渡以後帝后御書,二卷則晉隋名賢帖,三則唐名賢帖,四則懷素千文,五、六暨九卷悉本朝名賢帖,七卷全刊山谷書,八卷全刊米芾,末卷則為蔡襄、石曼卿帖”。
[《群玉堂帖》冊(宋拓本,局部) ]
此帖現存 3冊,均為剪方裝。一冊集晉代無名氏小章草書 9頁,縱27厘米,橫17.5厘米不等;米芾書10頁,縱31厘米,橫18.5厘米;蔡忠惠書12頁半,縱34.5厘米,橫 16厘米;另附吳榮光墨勾填唐懷素草書千文 33頁,縱34.7厘米,橫24.5厘米。一冊為第 8卷,全刊米芾書,分裝上、下 2本,共87頁,縱32.8厘米,橫20厘米。另一冊為第 6卷,全刊蘇東坡書,共38頁,縱29厘米,橫17.4厘米。
此帖原石早佚,拓本流傳極少,明時已無全帙,殘卷亦世所罕見。 3冊均為重墨精拓,墨色醇古,紙薄而精,字神充沛,精采逼人,字無殘剝,確為宋拓。帖內所刻墨跡多不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