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基
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
梁立基,男,教授,1927年生於印度尼西亞萬隆市。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東方學研究院發展指導委員會委員、東南亞研究所名譽所長、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東方文學分會副會長。
梁立基教授歷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東南亞文學主編、《外國文學簡編》(亞非部分)主編、《東方文學史》副主編之一、《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主編、《印度尼西亞語漢語大詞典》主編等。長期從事印尼-馬來語言、文學、文化和東方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用兩種語文發表了大量有關印尼-馬來語言文學和兩國文化交流的專著和論文。1986年應邀赴巴黎、萊頓、倫敦進行有關東方文學和印尼文學的講學,1994年被馬來西亞國民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主講中馬文化交流史。2004年獲馬來西亞首相巴達維頒發的“馬中友好人物獎”,2006年獲印度尼西亞駐華特命全權大使蘇特拉查頒發的“貢獻獎”。
五十五年前,當我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時,根據祖國培養印尼語翻譯人才的需要,梁立基教授轉學到北外東語系新建立的印度尼西亞語專業。1954年畢業后,梁立基教授留校任印度尼西亞語教研室秘書,後來又當了十多年的教研室主任,為培養印尼語人才和促進我國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友好關係,獻出了他全部的青春。
在五十年代初,梁立基教授主要從事印尼語言的教學。1956年蘇加諾總統訪華時,梁立基教授參加了翻譯組的工作,後來還參加過許多重要的翻譯工作,如中共八大的翻譯組工作、四卷《毛澤東選集》的翻譯定稿工作等。從翻譯工作的實踐中,梁立基教授認識到要加深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誼,除了語言作為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還需要深入了解彼此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文學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除語言之外,梁立基教授開始選擇印尼文學和兩國文化交流作為研究方向,後來擴大到整個東方文學。
在文革困難的時期,梁立基教授也沒有放棄要為發展兩國友好關係貢獻一生的初衷。七十年代初“複課鬧革命”后,梁立基教授又全身心地投入印尼語的教學工作中,擔任印度尼西亞語專業的負責人。儘管兩國關係還處於斷交狀態,但梁立基教授始終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不正常現象,總會有雨過天晴的一天。自1976年,梁立基教授便開始組織力量,成立詞典組,把全國長期從事印尼語工作的同志儘可能集中過來,一起編寫大型的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詞典組前後花了近十年的工夫,在中國和印尼復交的前夕,我國自己編寫的第一部大型詞典《印度尼西亞-漢語新詞典》終於在國內問世。
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在季羨林先生的直接帶領下,梁立基教授也開始努力向東方文學研究的高峰攀登,參與我國東方文學的建設事業。1979年國務院決定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季先生擔任外國文學編委會副主任和東方文學的總主編,梁立基教授也參加並擔任東南亞文學編寫組的主編。與此同時,梁立基教授還參加我國第一部東方文學史教程《外國文學簡編》[亞非部分]的編寫工作並擔任主編之一。這部書已修訂兩次,得到季先生的高度評價,總發行量已超過120萬冊。在這個時期,為了促進我國東方文學的研究,使東方文學在我國外國文學研究中得到應有的地位,梁立基教授參與了全國高等院校東方文學研究會的創建工作,該會於1983年正式宣告成立,梁立基教授擔任了副會長。東方文學研究會成立二十多年來,為促進我國東方文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90年代,年過八旬的季先生決定親自組織東語系搞文學的教師,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及其他單位志同道合的學者一起編寫我國最完整和最權威的《東方文學史》上下冊,並親自擔任主編,梁立基教授也參加並擔任副主編之一。這時,季先生對東西方文化體系的差異和東方文化的地位、作用和貢獻已經有了成熟而又系統的見解和主張。為了我國東方文化研究事業的長遠發展,他又親自製定了一個跨世紀的工程,編纂《東方文化集成》,把我國研究東方文化的優秀成果逐一予以發表出版(計劃出500部)。季先生親自任總主編,梁立基教授也擔任《東南亞文化篇》的主編。在季先生東西文化觀的指引下,梁立基教授擴大了自己的研究視野,季先生說:“一切的藝術應該是時代的經線與地方的緯線所編製成的一匹錦。”於是梁立基教授把宏觀與微觀、縱向與橫向結合起來重新對東南亞文學和印度尼西亞文學進行比較研究。1995年梁立基教授申請到了把《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列為國家哲學和社會科學“九·五”規劃的重點科研項目,並列入《東方文化集成》叢書於1999年出版。同樣,梁立基教授寫的《印度尼西亞文學史》上下冊也列為《東方文化集成》叢書於2003年出版。
從改革開放的80年代起,梁立基教授便努力開展科研活動,但與印尼的文化和學術交流則因兩國斷交而完全處於凍結狀態。梁立基教授和教研室的同事都無法與印尼學者直接接觸,多年來對印尼的情況缺乏第一手資料。有鑒於此,梁立基教授作為教研室主任必須想辦法另闢溪徑,經過努力,終於打開了與荷蘭萊頓大學的交流渠道。該大學每年給我們一個名額去進修,梁立基教授首先把名額讓給沒有出國進修過的同志,使他們先後都有機會去萊登大學進修一年來提高自己。在這期間,梁立基教授還不斷設法與荷蘭、法國、英國的學者接觸,使80年代成印尼語專業與西方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最頻繁和最活躍的年代。1986年梁立基教授應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荷蘭萊頓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的邀請赴巴黎、萊頓和倫敦進行有關印尼文學和東方文學的短期講學。梁立基教授有更多的機會與西方學者開展更廣泛的交流。梁立基教授被聘為荷蘭皇家語言、地理、民俗學刊的特約通訊員。
經過十多年的隔絕,1988年梁立基教授終於第一次收到印度尼西亞語言建設與發展中心主任安東·慕里約諾教授的邀請,赴雅加達參加第五屆印度尼西亞語言全國大會,並被指定為大會的報告人。這是兩國斷交以來,印尼第一次邀請中國學者到印尼參加重要的學術會議,也是梁立基教授離別印尼三十多年後第一次回到第二故鄉。在當時,這意味著被凍結了十多年的兩國文化交流終於出現第一次突破。梁立基教授能參加這樣重要的學術會議預示著兩國關係將會有所鬆動。所以會後,梁立基教授覺得必須更加努力去為兩國復交的到來做好語言工具的準備工作。1992年梁立基教授作為北大一方的聯絡員去雅加達直接拜訪印尼大學校長蘇尤迪教授並成功地邀請他正式訪問北大,最後兩校在北京簽訂了《諒解備忘錄》,把編寫詞典作為兩校的第一個合作項目。
在印尼“新秩序”時期,兩國關係雖然恢復正常化,但印尼政府對華語和中國文化仍然實行封殺政策,使兩國的文化和學術交流在一段時間裡實際上仍處於停滯狀態。這期間,梁立基教授與馬來西亞的學術交流反而增多了。1992年,梁立基教授第一次被邀請參加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的第一屆“馬來語言國際研討會”,並被指定為大會報告人。這是中國學者第一次出現在馬來西亞的學術論壇上。梁立基教授用馬來語所作的學術報告,受到與會者的普遍歡迎和好評,社會反響很大。1994年梁立基教授便被馬來族的最高學府馬來西亞國民大學(馬國大)聘請為客座教授,要梁立基教授在該校用馬來語講授有關中馬文化交流的課題,後來還要梁立基教授用馬來文撰寫一部專著《光輝的歷史篇章-15世紀馬六甲王朝與明朝的關係》。該書利用中國豐富的史料和馬來的經典著作,通過比較研究,論述中馬關係之源遠流長和曾有過的光輝歷史紀錄。這是第一部由中國學者用馬來文寫的有關中馬文化交流歷史的學術專著,引起馬來學術界的關注並深得好評。馬來西亞國民大學馬來文化研究院院長萬·哈辛教授譽之為“一部具有重大參考價值的宏著”。後來當馬來西亞的外交部長巴達維在北京做有關馬中關係的報告時,還專門提到了這部著作,並對作者表示讚許。與馬來西亞開展的雙向學術交流活動,使梁立基教授更加感悟到文化交流對加深兩個民族相互了解和相互尊敬的重要性,而這一切又離不開語言這個交流工具。梁立基教授在馬來西亞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用馬來語科學地闡明中馬友好關係的源流,藉以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誼和信任,共創美好的未來。後來梁立基教授也抱著同樣目的去汶萊參加學術會議,與汶萊的學者進行直接的交流。梁立基教授在馬來西亞多年的學術活動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為表彰梁立基教授在語言、文學、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貢獻,2004年中國-馬來西亞建交30周年之際,馬來西亞首相巴達維親自給梁立基教授頒發了“馬來西亞-中國友好人物獎”。
後來,隨著中國與印尼的關係逐步改善,梁立基教授也有更多的機會與印尼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在迎接2000年新紀元的到來時,經過詞典組六年多的奮鬥,一部嶄新的、大型的由梁立基教授擔任主編的《印度尼西亞語漢語大詞典》終於在雅加達出版,並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式,印尼教育部長和我國駐印尼大使都出席並發表了熱情的講話。
印尼進入民主改革的進程之後,與我國的關係大大改善,兩國終於建立起戰略夥伴關係。這時梁立基教授雖已經退休,但對發展兩國關係仍抱有歷史使命感。我將繼續竭盡全力去發揮餘熱。梁立基教授編譯了漢語-印尼語對照《唐詩一百首》,於2005年8月在雅加達出版,由印尼教育部長親自主持隆重的首發式。接著,他又編譯了《宋詞一百首》,也準備在雅加達近日出版。
2006年8月17日在迎接印尼國慶時,印尼駐華大使館給梁立基教授頒發了“貢獻獎”獎狀,對他在促進兩國關係與合作所作的貢獻表示感謝。
除了教學與科研,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梁立基教授還擔任了不少社會工作。梁立基教授擔任過校務委員會委員。1988年起,梁立基教授先後擔任了兩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和常委。後來,梁立基教授加入了中國致公黨並出任兩屆中央常委和北京市委副主委,在貫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參政議政方面,儘力發揮自己的作用。此外,梁立基教授還擔任過北京市僑聯的副會長以及其他歸僑社團的理事和顧問,盡量為歸僑僑眷服務,努力做好海外華人的工作。
《外國文學簡編》[亞非部分] 及其第2版和第3版的修訂本(主編)
《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 (主編)
《印度尼西亞語漢語大詞典》 (主編)
《印度尼西亞語-漢語、漢語-印度尼西亞語實用詞典》(主編)
《東方文學史》上下冊(副主編)
《外國抒情詩賞析辭典》 (副主編)
《世界四大文化與東南亞文學》 (主編)
TELAAH SASTRA (印尼文論文集,列印本)
LEMBARAN SEJARAH GEMILANG-Hubungan Empayar Melaka -Dinasti Ming Abad ke-15 (馬來文專著《光輝的歷史篇章—十五世紀滿剌加王朝與明朝的關係》)
《印度尼西亞文學史》 上下冊
漢語-印度尼西亞語對照《唐詩一百首》
漢語-印度尼西亞語對照《宋詞一百首》
MASALAH PERIODESASI SASTRA INDONESIA
PENGAJARAN DAN PEMBELAJARAN BAHASA MELAYU DI CHINA
BAHASA MELAYU DI ZAMAN EMPAYAR MELAKA DAN DINASTI MING
PERANAN BAHASA DAN BUDAYA DAlam HUBUNGAN CHINA-
ALAM MALAYU
KAMUS CHINA-MELAYU YANG TERAWAL DI CHINA PADA ABAD KE-15
KESAN TAMADUN DALAM SEJARAH CHINA
HUBUNGAN CHINA-MELAYU YANG TECERMIN DALAM KITAB SEJARAH DAN SASTERA KLASIK
KEGEMILANGAN HUBUNGAN MAHABBAH BRUNEI-CHINA PADA ABAD KE 15--Berdasarkan Teks-teks Brunei Lama di China
KESASTRAAN MELAYU TIONGHOA DI INDONESIA
DAMPAKAN EMPAT KEBUDAYAAN UTAMA DUNIA DALAM SASTRA NUSANTARA
《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及其創作》
《馬來板頓詩歌探析》
《世界四大文化對東南亞文學的影響》
《印度宗教和阿拉伯伊斯蘭教對東南亞文學的影響》
《面臨“全球化”挑戰的東方文學》
《對印尼華裔馬來語文學的歷史評價》
《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歷史地位、作用和貢獻》
《印度尼西亞華人問題癥結何在?》
《21世紀東南亞華人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東方文化與全球化》
《鄭和下西洋與中國-東南亞關係》
《中國“和為貴”傳統文化與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