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宋表忠觀碑
刻宋表忠觀碑
《宋刻表忠觀碑》,是蘇軾43歲所書《表忠觀碑》的宋刻殘石。此正值東坡壯年時的作品,不但裡面的文詞膾炙人口,而且書法也精妙非常。此碑文脫胎於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以清雄二字概括。此外,宋刻嫻熟渾厚的刀法、東坡似綿裹針內剛外柔的書法風格得以充分體現,不愧為蘇東坡“四大名碑”之首。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文忠,眉山(今屬於四川)人,是北宋時詩壇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軾與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 》、《醉翁亭記》等。
前言
柬坡書法以石刻形式傳世者為數不少,擘窠大字以《表忠觀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奎宸閣碑》較為著名。而其中尤以宋刻《表忠觀碑鑼為最佳。蓋醉翁、豐樂、奎宸閣三刻,宋石早逸,所存僅明代重刻者,宋刻原石拓本又未曾得見。唯《表忠觀碑》宋刻殘石於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出十,一直保存至一九七七年。而明刻《表忠觀碑》石雖完整,然戟戈森然徒存形似,優孟之衣冠而已。
《表忠觀碑》宋代蘇軾撰文並書,元豐元年《一零七八年》立石。據碑文可知:表忠觀系北宋時為頌揚吳越錢氏之功德,保全錢氏墳廟而建者,碑原石在杭州龍山表忠觀內,明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移至郡庠(今勞動路杭州碑林,此前為孔廟》。因宋石殘泐,郡守陳柯於嘉靖三卜六年(一五五七年》重摹刻石,立於錢王祠(今聚景園》之右廊。年久宋石湮沒,今未見明正德以前拓本。至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一說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於郡庠頹垣下,發現碑石微露於外,掘之即得斷碑兩片,已缺下截,海面六行,每行存九至十二字,此系第一石和第四石。清丁敬《武林金石記》僅載首五卜餘宇,蓋丁氏僅見第一石第一面拓片。至清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重修表忠觀落成。吳越武肅王錢繆第三十世孫錢泳將此二石從郡庠名宦祠移至錢卜祠,列於祠之左廊。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金石家陳踢鈞(伯衡》又在郡庠斷牆下發現碎石十片,拼揍一處方知為宋刻穴表忠觀碑》之第二石,也移至錢王祠保存。第一二、四石共存三百四十八字,其中殘損四十字,而第三石至今未發現。一九七七年杭州動物園建成,錢王祠(六七十年代曾作為杭州動物園)小的動物避至新動物園。錢王祠改建為聚景園,原祠中大量碑石基本全數被碎毀,《表忠觀碑》終未能逃出此厄運。
《表忠觀碑》系蘇軾四十三歲時所作,碑文並載於《東坡文集》和《宋文鑒鑼》。正值東坡壯年作品,非但文詞膾炙人口,且書法也精妙非常。明王士貞《貪州山人稿》云:『結法不能如羅池老筆,亦自婉潤可愛。銘詞是蘇詩之佳者。』又《書畫跋跋》云:『擘窠大字輿醉翁、豐樂同法,而更加嚴重,若以飾剛屏,信偉觀也。』以宋刻和明刻兩本互校,可知:宋刻刀法嫻熟渾厚,充分表現束坡似綿裹鐵,內剛外柔的書法風格。而明刻本刀鋒顯露太見稜角,除刻卜技巧之外,明刻以拓本摹勒上石,而宋刻必以真跡上石。故清人王大忻說:『《表忠觀碑》筆法方整俊偉,比之蔡君謨有過之而無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業。錢王祠釘明人重刻本文雖完好,特優孟之衣冠耳。』可謂一針見血之論。我館藏有宋刻《表忠觀碑》第一、第四石舊拓冊裝裱本和第二石的民國未裱拓本。值此館慶一百周年之際,整理出版,以公同好。因此系殘碑,文句不可卒讀,故以《蘇軾文集》所載原文附後。
書摘
表忠觀碑
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權知徐州軍州事騎都尉蘇軾撰並書
熙寧十年(1077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府軍州事臣趙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鏐,故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並越州以奉董昌,而自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王弘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弘佐之弟忠懿王弘俶,又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後,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於無辜之民,罔有子遺。而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舞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僭亂,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死守,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釃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於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於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詔右扶風修理其祖父墳塋,祠以太牢。今錢氏功德,殆過於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音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凈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人,以時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抃昧死以聞。制曰“可”。其“妙音院”改賜各曰“表忠觀”。銘曰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梃大呼,從者如雲。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強弩射潮,江海為東。殺宏誅昌,奄有吳越。金卷玉冊,虎符龍節。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歲時歸休,以燕父老。曄如神人,玉帶球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貝南金。五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勿謀勿咨。先王之志,我維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毋俾樵牧,愧其後昆。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於錢,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元豐元年八月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