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

浙江省海寧市東山

東山亦稱沈山、審山。在海寧市治硤石之東。高88.9米。因位於鎮東,與西山(紫微山)隔水相對,故名。

景觀


東山有不少名勝古迹,如智標塔、顧況讀書台、劉令(唐代詩人劉長卿,曾為海鹽縣令)讀書台、秦皇(或誤作錢王)磨劍石、葛洪煉丹井等。山麓還有現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辭通》作者朱起鳳之墓,以及著名收藏鑒賞家錢鏡塘之墓。今山上有建國后新建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相傳始建於東晉、曾載於南宋《咸淳臨安志》的智標塔毀於1969年12月26日,2004年12月28日重建落成,原塔基地宮中出土了舍利子等60餘件宋元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物。

歷史


瀑布
瀑布
東山與西山,舊時合稱硤石山,或雲即古之夾谷。一說系秦始皇所鑿分。據宋嘉定《圖經》云:“宋臨海、南陽二郡太守沈景葬此。唐屬蘇州海鹽縣,昭宗大順中割歸杭州,即今鹽官縣硤石鎮之東山。”宋《咸淳臨安志》稱:“審山,在縣東北六十五里,高五十三丈,周回七里三百步。漢審食其墓其間,故名。有僧崇惠庵,基土皆五色。有僧智標塔,秦皇磨劍石。有靈池,水旱不盈涸。”至元《嘉禾志》則云:“沈山,一名審山。……舊經云:宋臨海南陽太守沈景葬此,因名。”審山之稱,相傳以山有漢代審食其墓得來,舊志已辨其非。嘉慶重修《一統志》稱:“沈山,在海寧州東北六十里硤石鎮,東接海鹽縣界,土人呼為東山,……或以為審食其葬處,故名審山,誤也。”故一般均從“沈”不從“審”。東山亦為浙西名山之一。據清《杭州府志》記載:“沈山,唐屬蘇州之海鹽縣,昭宗大順中(890-891年)割歸杭州。”建國前,山之東、西兩側,分屬海鹽、海寧兩縣。1958年11月,海寧、海鹽兩縣曾一度合併,后雖又分置,但原屬海鹽縣的獅嶺鄉劃歸硤石人民公社,東山始全部歸屬海寧。
據蔣光煦《東湖叢載》引《天下金石志》載:“海寧審山有吳大帝(按:指三國吳時孫權)判字”。今已不詳其處。明代著名歷史學家、《罪惟錄》的作者查繼佐曾結廬於此山之萬石窩,並以“東山”為其別號,晚年寓居杭州鐵冶嶺,卒后歸葬於此。現代著名電影藝術家史東山(硤石人),原名匡韶,其易名亦本於此,寓熱愛故鄉山川之意。硤石東山,舊時以其自然景色著稱,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曾專程至此,作有《登硤石東山》一詩。自唐代顧況以來,歷代眾多的文人學者,如高啟、胡奎、祝允明、王世貞、蘇平、張寧、陸嘉淑、朱一是等,都曾到過硤石東山,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傳說


秦皇開山

據明趙維寰《寧志備考》、清代范驤《海寧縣誌略》及周廣業《寧志余聞》等地方典藉考證,則認為硤石山是西山與東山的合稱。據舊志云:“峽石本兩山相連,相傳秦始皇時鑿開,遂分為東,西二山。”似以後說為是。

浮石傳說

東山怪石浮出水面,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稱奇。但不少老海寧則告訴記者,東山怪石能浮出水面,早就成為“海寧二絕”中的“一絕”了,“外地人覺得新鮮,年輕人覺得新鮮,但硤石的老人們都是知道的,而且以前這種石頭還要多,人人都能講一段和它有關的故事呢!”
常來東山散步的海寧市民錢先生說,他小時候在東山見到這種怪石時,就聽人說這種石頭是海寧的寶貝。傳說北宋太師蔡京當年曾借“生辰綱”之名,將這種石頭和西山“沉蘆”一起搜集到自己的家中。後來,又聽說徐志摩、史東山小時候上東山玩時,就非常喜歡這種石頭,還經常撿來送給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