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楊寶森的結果 展開

楊寶森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楊寶森,1909年10月9日出生,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代表劇目有《伍子胥》《失·空·斬》《擊鼓罵曹》《定軍山》、《四郎探母》等。

1958年2月10日逝世,享年49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楊寶森
楊寶森
楊寶森自幼喜愛京劇老生行當,八歲學藝。初學譚派,幼年師事裘桂仙,開蒙學戲,練習毯子功,后拜鮑吉祥學習老生,宗余派。他10歲左右便“帶藝搭班”,長期在俞振庭的斌慶社求藝並演出。曾拜陳秀華、鮑吉祥為師,學余派(余叔岩創)。后帶藝搭班入斌慶社科班。十四歲登台。
12、13歲時專攻余派,16歲時演出《打漁殺家》,擅長演出《文昭關》一劇。
1939年組建寶華社挑班演出。出科后與筱翠花(於連泉)、程硯秋荀慧生等合作演出,以《失空斬》《捉放曹》《桑園寄子》《托兆碰碑》《楊家將》《汾河灣》《賣馬》等余派戲為主。
在20世紀30年代末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一起並稱為“四大鬚生”。
1949年10月1日建國後任天津市京劇團團長。專心研習余叔岩的表演藝術。唱法、行腔自成一派,世稱“楊派”。四十年代與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並稱為“四大鬚生”。代表劇目有《伍子胥》《失·空·斬》《擊鼓罵曹》等。
在20世紀50年代,其藝術造詣日臻完美,楊派藝術漸漸流行。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楊寶森的曾祖父楊貴慶工刀馬旦。祖父楊桂雲是清朝末年與譚鑫培同時代的著名京劇演員,為“四喜班”的著名花旦,其長子楊孝亭,藝名小朵,亦演花旦;次子楊孝方(毓麟),藝名幼朵,長於武生,兼工銅錘花臉,中年因病退離舞台。楊寶森系孝方的長子,堂兄楊寶忠(孝亭之子)後來成為著名琴師。
1939年與趙霞彰結婚8年,機緣巧合之下收了友人外孫女為養女,取名為楊文蕙。
趙霞彰去世后,與謝虹雯結為夫婦,有了自己的兒子楊珉。

健康狀況

1958年2月10日逝世,享年49歲。

個人作品


劇目
《定軍山》《斷密澗》《汾河灣》《洪羊洞》
《擊鼓罵曹》《賣馬》《碰碑》《桑園寄子》
《上天台》《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
《陽平關》《戰太平》《珠簾寨》《捉放曹》
《打登州》《大保國》《探黃陵》《二進宮》
《鼎盛春秋》《定軍山》《二堂舍子》《紅鬃烈馬》
《洪羊洞》《擊鼓罵曹》《賣馬》《碰碑》
《四郎探母》《搜孤救孤》《清官冊》《桑園會》
《桑園寄子》《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
《王左斷臂》《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烏盆記》
《陽平關》《一捧雪》《摘纓會》《朱痕記》
《珠簾寨》《捉放曹》
藝術傳人
入室弟子金妙聲,吳熹笙,程正泰,朱雲鵬(1948年拜師),丁存坤
私淑弟子汪正華馬長禮李鳴盛關正明葉蓬

人物影響


“楊派”藝術特別是“文革”以後逐漸的“紅”了起來。在今天的京劇界,“楊派”已屬“顯學”。“楊迷”遍布全國,連港台的票房也風行“楊派”。

創作特點


楊寶森是中國京劇史上的“四大鬚生”之一,他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譚派和余派藝術,使得“楊派”成為當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京劇流派之一,更造就了“十生九楊”的京劇生行格局。楊寶森雖以唱功為主,但是做派也有相當的功力。
楊寶森早期照片
楊寶森早期照片
曾得到名師陳秀華及堂兄楊寶忠的許多指點,他曾向名票、余派研究家張伯駒先生問藝,也曾向王鳳卿王瑤卿求教,力求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30歲以後逐漸脫出余派範圍,吸取譚、汪(桂芬)諸家之長,對余腔有所變革。后創立了既出於余派、又大大有別於余腔的楊派唱腔。在繼承余派藝術的基礎上,他根據本人倒倉后的嗓音條件,並結合他多年的藝術實踐、創出一種嶄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為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唱腔唱法
楊寶森的唱腔、唱法,純以韻味取勝,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開余派的立音、腦後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楊寶森的唱腔簡潔大方,雖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卻於細微處體現豐富的旋律,細膩而不瑣碎。他的唱腔舒展平和,至晚年雖嗓音甚或臨場失潤,仍能以圓熟的行腔來彌補,而不顯枯澀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