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派

新思潮派

文學流派之一,屬於新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包括新思潮派、新早稻田派、佐藤春夫、室生犀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日本繼白樺派之後興起。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復刊的《新思潮》雜誌的同人。代表作家: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雄、豐島與志雄和山本有三等。

開始


日本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繼白樺派之後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次(1914)和第四次(1916)復刊的《新思潮》雜誌的同人。代表作家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雄、豐島與志雄和山本有三等人。他們大多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深受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影響,並得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啟發。

背景


久米正雄
久米正雄
當這一派作家躋身文壇時,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已經衰落,起而代之的是白樺派文學。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激化,白樺派作家所主張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多少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新思潮派的作家們儘管沒有什麼鮮明的文學主張,但在創作上卻顯示出共同的傾向:既反對自然主義純客觀的描寫方法,又懷疑白樺派文學的理想主義。他們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並且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重藝術形式的完美。然而,這派作家的創作又不同於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所提倡的新浪漫派、唯美派或頹廢派文學。他們認真地審視人生,把握現實,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以新的意義,理智地加以詮釋,所以他們有時也被稱為新理智派。在技巧上,他們一般採用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只是更著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

精神


芥川龍之介曾認為20世紀初席捲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的理想,可以用一個“真”字來概括。1908年以後,以永井荷風為中心的唯美主義派打著“美”的旗幟,寫出了一系列頹廢主義、唯美主義的作品。1910年出現的以武者小路實篤為代表的白樺派人道主義文學則以“善”作為理想。而1917至1919年間走上文壇的一批新作家便試圖將上述真善美三種理想揉合在一起,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現出來,這便是新思潮派作家在創作上的共同宗旨或共同傾向。但是,這一派的作家卻又各具特色。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都是以典雅的語言、細膩的心理描繪、巧妙的布局和機智幽默的情趣,顯示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在他後期的現代題材作品中,卻又表現了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探討現實人生中經歷幻滅之後的苦悶和絕望。菊池寬不象芥川龍之介那樣對人生感到懷疑和苦惱,他在作品中簡潔明快地表達對人生所持的現實的態度。他的後期創作轉向以情節取勝的通俗小說。久米正雄早年的短篇小說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寫過一些以社會問題為題材的劇本,後來也轉向通俗小說的創作。山本有三的劇本和長篇小說也多以社會問題為題材,在作品中探討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並表現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影響


新思潮派文學表現了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不滿而又苦無出路的心情,藝術上多少突破了長期影響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成為當時重要的文學流派之一,影響較大。

特點


綜合了近代文學中各派之長
久米正雄作品
久米正雄作品
唯美派和白樺派東西和璧的做法顯示了日本文學的風格,到了 新思潮派,這種風格愈加明顯。新思潮派作為日本近代文學的最後一個流派,確實綜合了近代文學中各派之長。他們既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熱情奔放,也不同意自然主義的純客觀描寫;既不趨向於唯美派那超脫現實的美,也不附著於白樺派那人道主義的善。新思潮派主張面對現實,不避醜惡,但要有新的角度,要理智地對社會作出新的解釋,並且在寫作技巧上要追求完美和精巧。因此,他們對各流派兼收並蓄,不輕易拒絕,也不盲目隨從,芥川龍之介的創作就集中體現了這種精神。芥川從小受到中國古典文化和傳統江戶文化的熏陶,在中學和大學時代又接觸到了歐洲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各種流派的作品,他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把中國和日本的古典文化、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傳統、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多元化的風格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
芥川歷史題材的小說,既揭露了充滿災難的社會及其弱肉強食 的法則(《羅生門》),也分析了人的脆弱的自我和人們那種旁觀的利己主義心理(《鼻子》);既通過藝術與封建強權的矛盾而否定藝術至上的道路(《地獄圖》),又流露出了對人喪失信心和對客觀事物不可知的迷惘情緒(《竹林深處》)。芥川現實題材的小說,既揭露了軍國主義的殘暴(《將軍》),也對小人物寄予了同情(《阿富的貞操》),並歌頌了勞動者的美好情操(《橘子》),還寫了青年男女愛情婚姻的心理(《秋》)和小市民家庭複雜的矛盾(《阿津和孩子們》)。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往往是構思詭奇、手段獨特,其中既有傳統小說中常見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矛盾衝突等,又可見到現代派小說的人物獨白、時序交錯、荒誕象徵等。可見,芥川龍之介是博採了傳統小說和現代主義各家之長,使之互相滲透融合,面對多元的傳統文化和同樣多元的外來文化,理智地作出了合乎自己風格的選擇和組合。

代表作家


芥川

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
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選
芥川:芥川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是從日本大正中期到昭和初年,繼白樺派之後興起的一個文學流派,又稱新現實主義或新技巧派,通常指第三或第四次復刊的《新思潮》雜誌的同人,其代表作家有芥川龍之介,菊池寬,久米正熊和山本有三等人。他們是東京大學的學生,深 受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影響,並得到武者小路實篤的啟發。當這一派作家躋身文壇時,日本自然文學已經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白樺文學。白樺文學作家大多出身於上層社會,他們所主張的理想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道主義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都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新思潮派的作家們認為文學作品可以虛構,強調題材的多樣性,並且十分講究寫作技巧,注重藝術形式的完美。他們認真地審視人生,把握現實,在反映現實的同時,賦予自己筆下的一切以新的意義,並理智地加以詮釋。這個流派表現了本世紀初日本小資產階級不滿現實而又苦於無出路的心情,在藝術上則突破了長時期作為日本文壇主流的自然主義文學,正視社會現實,即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又具有現實主義傾向。

菊池寬

菊池寬:日本小說家,戲劇家。1888年12月26日生於香川縣,卒於1948年3月6日。1916年畢業於京都大學英文
菊池寬作品
菊池寬作品
科。讀書期間潛心研究英國近代戲劇,並與芥川龍之介等主辦第三次和第四次《新思潮》雜誌,成為新思潮派代表作家。1914年起相繼發表了《玉村吉彌之死》、《懦弱的丈夫》、《屋頂上的狂人》、《海上勇士》、《閻魔堂》等一系列劇本。1917年他的獨幕劇《父歸》問世,3年後由春秋座上演,引起強烈反響。1919~1920年,他又創作了《藤十郎之戀》、《超越復仇》、《義兵 甚兵衛》、《時間之神》、《戀愛病患者》等劇作。1920年創作長篇小說《珍珠夫人》后致力於通俗小說創作。菊池寬的劇作情節設計新穎,結構嚴謹,在當時戲劇界很有影響。1924年,田漢將他的《父歸》等4部劇譯成中文,以《日本現代劇作第一集》為名出版。久米正雄(1891年~1952年):小說家、劇作家,以芥川龍之介親密好友的身份為大眾所周知。其實當年二人一起投入漱石門下時,久米比芥川更得老師器重。久米是漱石門下惟一的“流行作家”,著有《阿武隈心中》、《螢草》、《破船》、《墓參》等多部通俗小說。

山本有三

山本有三(1887~1974):日本劇作家、小說家。生於□木縣綢緞商家庭。年少時當過學徒。高中求學時以足尾銅礦礦工的悲慘生活為題材,創作劇本《家》。1914年和芥川龍之介等人創辦第三次《新思潮》雜誌。1915年大學畢業,曾任劇團的編劇和大學講師。1920年發表的獨幕劇《嬰兒殺戮》是日本現代戲劇的一部著名作品,它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壓迫,控訴了不合理的社會和具有偏見的法律。同年發表的劇本《生命之冠》,鞭笞了損人利己的資產階級道德。1923年發表的劇作《同志的人們》,取材於明治維新時期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此後還有《西鄉和大久保》、《女人哀詞》等寫實性劇本發表。
1925年後,山本開始小說創作。《想活而能活的人》表現了作者的理想主義。長篇《波浪》(1928)通過小學教員見并行介的半生經歷,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不道德、不正常的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女人的一生》(1933)描寫普通婦女的不幸命運。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路旁之石》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堅忍不拔的美德。晚年的劇作《米百》批判了軍國主義。
山本曾致力於文字改革和國語問題研究,1947年當選為參議員。
山本是新思潮派中最有影響的作家,作品以其主題嚴肅和結構嚴謹而贏得廣泛的聲譽。

代表作品


羅生門

山本有三紀念館
山本有三紀念館
《羅生門》:芥川龍之芥創作的短篇小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一個戰爭年代,一個農民破產了,只好拿起刀來,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 是有些有愧於心。一天,他到一個剛剛發生了一場大戰役的城牆上去,那裡到處都是死屍,他想找到一些財物。結果他竟然發現有一個老婦人衣衫斕縷正在從一個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說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乾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麼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於是,強盜大悟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不可以的?於是,他就搶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羅生門》(芥川龍之芥)原來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語》里。《今昔物語》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間傳說故事集,以前稱《宇治大納言物語》,相傳編者為源隆國,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餘則,分為“佛法、世俗、惡行、雜事”等部,以富於教訓意味的佛教評話為多。
羅生門
羅生門
「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即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據《續日本紀》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於羅城門雩(在羅城間行祈雨式)」。又,《令義解》〈官衛.開閉門〉條謂:「京城門者,謂「羅城門」也。曉鼓聲動則開;夜鼓聲絕則閉」。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紀中後葉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門而言。如附圖一所見,「羅生門」與皇宮正門的「朱雀門」遙遙相對,貫通兩門間的,即是整個京城縱軸幹道的朱雀大路。由於出此大門,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紀日本皇家衰敗,內戰頻仍的歲月里,羅城門失於理修,頹敗之後,立刻顯得荒涼陰森。許多無名死屍,也被拖到城樓丟棄。年積月久,在人們心中產生了陰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語》記載許多類似的鬼談故事。在日文里「城」與「生」兩漢字音讀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簡省易寫多了,因此,「羅城門」便逐漸被寫成「羅生門」。因此《謠曲》〈「羅生門」〉條里就看到了「羅生門」取代「羅城門」的寫法:「九條(通)之「羅生門」正是鬼神所居者」。

《竹林中》

《竹林中》:《竹林中》(藪の中やぶのなか,又譯作竹藪中、藪之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在1922年發表於“新潮”月刊一月號的短篇小說作品。故事講述一名被殺武士的身亡經過,故事中各人對事件的說法不一,令劇情更加迷離。黑澤明所執導的電影羅生門中取材自本作品。
本作取材於“今昔物語集”卷二十九第二十三話“具妻行丹波國男於大江山被縛語”里的說話內容。
本作將七個證人對竹林中殺人事件的證言以告白的形式表現。最早發現屍體的樵夫、懺悔的妻子、借靈媒之口出現的亡靈、被捕的強盜等等,每個人的說辭都具說服力,但又有相互矛盾之處,沒能得出真相。全部的真相,在竹林之中。
至今有百篇以上針對“竹林中”真相作探討的論文,但是沒有一個結論。近年來有人開始借用小說名作為形容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況;中文地區因為受到黑澤明電影的影響,習慣稱呼這種情形為“羅生門”。

《將軍》

《竹林中》
《竹林中》
芥川龍之介後期反戰系列小說之首篇的《將軍》,著力描寫了日軍敢死隊精 神上的盲目、無奈和瘋狂,對照表現出中國抗日誌士的鎮定從容、大義凜然和視死如歸,辛辣諷刺了侵華日軍“持槍盜賊”的本質,矛頭直刺日軍偶像乃木希典,而這一切是在日本軍國主義方興未艾之時發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發出,是由身為日本作家的芥川龍之介發出。其中的反戰意識與被稱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澤諭吉之頌戰思想針鋒相對。僅此一篇足以評斷,芥川龍之介可謂敏銳、真誠、勇於抗爭軍國主義的作家。他之被奉為日本現當代文學的偶像,從中國讀者的立場觀之也值得欣慰。短篇小說《將軍》①發表於距今八十多年前的1922年1月,是芥川龍之介旅行中國回日本的次年所寫。其後作者又相繼發表了多篇具有自覺反戰意識的作品,如直面英國皇太子演講而諷刺大英帝國強盜傳統的《英國文學中的盜賊》(1922年,發表時被迫改題為《羅賓漢》)、反思日本傳統文化中盜賊基因的《桃太郎》(1924年)、以及從資本主義體制層面思考現代戰爭緣由的《河童》(1927年,芥川於該年自殺)等。《將軍》可謂作者旅行中國之後批判日本侵略戰爭之系列作品中的首發力作。芥川龍之介是日本現當代文學最高獎即“芥川文學賞”的被命名者,②因此我以為他的這篇反戰之作值得格外重視。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
小說主人公的稱名為“N將軍”或“N閣下”,實指日本明 治天皇時期聲名顯赫的軍隊首腦乃木希典(1849-1912,英文標寫第一字母為“N”)。此人在明治天皇死去的當天以武士道方式剖腹自殺殉死,③被日本軍隊奉為“勤皇”典範。小說基調是諷刺這個軍人偶像,因此受到當時軍部書報審查機關的“管制”。作為受“管制”的遺跡,日文原著印刷文字多有“ΟΟ”之類空缺詞句,達十餘處。芥川本人在該小說發表數月後的隨筆《澄江堂雜記》中對此表示憤怒:“官憲對我的《將軍》小說粗暴刪去了好幾行。可是看今天的報紙,在貧窮中掙扎的殘廢軍人們,舉著抗議的標語牌,在東京街頭上漫遊著。殘廢軍人的現狀看來是官憲們所無法管制的。”“官憲今後也會繼續禁止‘ΟΟ’之類文字出版的,但是‘ΟΟ’的觀念與戀愛觀念一樣,無法在虛偽基礎上成立。”(p.92)由此可見該小說在當時受壓制的背景。日本學者注小說中缺字句之一的“ΟΟのΟΟにΟΟの念を失はしむる”曰:還原當為“皇國の軍人に忠誠の念を失はしむる”。(p.316);漢語大意是:“軍人開始失去對天皇國家的忠誠”。這個句子的意向與當時日本政府煽動軍國主義意識形態背道而馳,僅此又可見該小說的鋒芒所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乃木希典領軍侵攻中國撫順的一次戰役。全篇由相對獨立而各有寄意的四章構成,我們不妨依作品之序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