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八景
北京房山區韓村河鎮的景點
房山地區曾有“舊八景”之說:“大房聳翠、金陵佳致、張良玉洞、文靖書院、西天勝概、龍潭靈雨、孔水仙舟、賈島遺庵”。至明清時,房山又有“新八景”:“大房聳翠、西天勝概、上方山寺、雲水奇觀、紅螺三險、孔水仙舟、金山香水、白水異漿”。
房山八景
燕化橡膠廠西南面有一座貓耳山,山頂順勢而下有一條因山體塌方造成的“人”字白道。這座山就是清代房山縣的八景之一——大房聳翠。其實,大房山並非指貓耳山一座山峰,由此向北至地毯廠背後的連綿山峰統稱為大房山脈。燕化地毯廠西面半山中的明代古寺“連泉寺”曾冠以“大房山古剎”篆額就是佐證。《太平寰宇記》中記載:“大房山”亦寫作“大防山”。我們熟悉的上方山、石經山均屬它的支脈。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房山是一個“果水滋榮”之地。大房山“北接居庸,東抵漁陽,西連紫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據《金史·禮志》載:“金世宗於大定二十一年(1181)敕封山靈地大房山神為保陵公。冊曰:古之建邦設都,必有名山大川以為形勝。我國家既定鼎於燕,西顧郊圻,巍然大房,秀拔渾厚,雲雨之所出,萬民之所瞻,祖宗陵寢,於是焉依。”由於這裡成了金陵寶地,因而歲時奉祀,並禁止在大房山內“樵採弋獵”。《金文最》卷六十一中特有《祭大房山神祝文》。文曰:“蓋以磐基所鞏,陵寢是安。惟爾有神,實受其職,是用昭報,錫以顯封,尚鑒予誠,永修靈佑”,並將大房山神封號位列一品。清乾隆十八年(1753),高宗弘曆來大房山祭祀金陵,曾作過《望大防山歌》,起首四句說:“太行連延西南來,千支萬派紛紆迴。房山於此獨稱俊,拔地秀擁金堂開。”乾隆對大房山的讚美之詞,可謂溢於言表。
從燕化地毯廠西面的雙泉溝攀援而上,便可直達燕山西北最高峰——連泉頂,海拔1170米,因山腰有古剎連泉禪寺和連綿山泉而得名。連泉頂之下,東有連泉禪寺和明代大樓遺址,東南有海拔665米的雲峰山及著名的金陵區,三盆山景教十字寺也坐落於連泉頂南面的三盆山腳下。自連泉頂山脊蜿蜒南行,便可登上險峻的“貓耳山”。貓耳山因兩峰並立形如貓耳而得名,海拔1251米,是環抱燕山所有峰巒中最高的山峰。貓耳山頂順勢而下的人字白道,是由於多年採煤、山內空虛而造成山體塌方所至。
與大房山相對,燕山地區東面緊靠東流水的突兀山嶺名為“霧山”,海拔359.6米。別看山勢海拔不高,但由於地處平原向山地過渡的第一座屏障,故每逢盛夏雨季,山頂便雲霧繚繞,因而有了“霧山”之名。燕山羊耳峪家屬區東面是一片連綿的丘陵,靠近家屬區的幾座花崗岩小丘,因有圓滾滾的花崗岩怪石堆壘分佈,俗稱“燕窩石”。“燕窩石”東面較高的山峰叫“虎皮山”,海拔276米,因山石裸凸、石草交織、形如虎皮而得名。由於丘矮峰低,易於攀爬,故而成為附近居民休閑鍛煉的勝地。
羊耳峪家屬區正北面山峰為著名的鳳凰山,當地人稱“北大梁”。鳳凰山是燕山北面的最高峰,海拔735.7米,山頂有測量標記和三角鐵架,山陽有觀音洞、松香洞奇觀,亦有中和峪吉祥寺、小溪溝古動物化石遺址等古迹,還有平筒窯等數處小煤礦。
貓耳山、連泉頂、霧山、虎皮山、鳳凰山等諸山,形成了圍繞燕山地區的半月形山巒屏障。
除此以外,在燕山腹地尚有幾處花崗岩構造的丘陵區。白水寺森林公園周圍是海拔200餘米的老虎山和西虎嶺丘陵;煉油廠輕油罐區東面是海拔180餘米的鐵石嶺丘陵;機械廠南面,高家坡周圍都有一些海拔不足150米的小丘;迎風地區還有以丘陵為主體而建造的燕山公園。這些山嶺小丘把燕山地區的工廠和家屬區自然分成了不同的區域和條塊,使燕山衛星城充滿了山城野趣的味道。假日閑暇,人們可登山、可漫遊、可尋幽探奇訪古迹。總之,人們可在這高低大小的山嶺丘壑中,享受回歸自然的無限樂趣。
上方山寺
雲水洞
石經山
石經山又名白帶山,唐時名涿鹿山。又因山上生芯題草,故又叫芯題山。明代稱小西天。位於房山縣西南20公里處,距北京70多公里,是我國北方的佛教聖地。北齊時南嶽僧人慧思大師的弟子靜琬法師,承其師志,發願刻經,擇此之地,藏之石室,以備一旦再遭"法難",充經本之用。從隋大業到唐貞觀年間開始在此建寺刻經直至明末完成。千餘年中,唐、遼、金三代刻經最多。在石經山半山腰,開鑿有九個藏經洞,分上、下兩層,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其中八個洞為封閉式,每洞裝滿經版后,用石堵門,以鐵水澆鑄,牢固異常。只有一個規模最大的雷音洞為開放式,靜琬最初刻經146塊,都嵌在這個洞的四壁,洞內有四根八面的主柱,柱上雕有佛像1056尊,故稱千佛柱。九個洞內共藏經石4195塊。山下南塔,亦叫壓經塔,塔下藏經石?10 083?塊。全部石經?14278?塊,佛經1122部3572卷。其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偉,舉世少見,石經不僅是我國古代佛教經籍的銘刻,也是世界佛經銘刻之最。
雲居寺亦叫西域寺,在石經山下大石窩鎮的水頭村。為隋代僧人靜琬所建。寺門東向,有六進院落,南北兩跨院是僧房、客舍等。寺北有一磚塔,叫羅漢塔,高30餘米,俗稱北塔;寺南亦曾有一磚塔,叫壓經塔,俗稱南塔,可惜南塔已毀於抗日戰爭期間的炮火中。現在該寺僅有山門遺跡、北塔及塔下面的四座小型塔。寺內殿宇正按原建築式樣重建。已經和正在修復的有毗盧殿、天王殿、藏經庫,並在一座小園中展出了部分石經。
雲居寺附近,還有不少大、小佛塔。除北塔和南塔外,還有一座建於唐太極元年(712)的唐塔,堪稱北京地區塔的元老,具有獨特的造型。平面呈方形,高約3米余,上有七層塔檐,第一層正面有塔門,門旁雕有金剛力士像。這組塔是研究唐代佛學及建築學的極好實物。
“紅螺三險”位於周口店鎮黃山店村西北。著名的紅螺三險是明清時期房山八景之一。
紅螺三險
萬佛堂在房山區磁家務村南面,也就是房山區西北雲蒙山南麓的萬佛堂村。北靠大山,前的流水,兩側各有一座遼代和元代古塔,環境十分優雅。萬佛堂始建於唐代開元到天寶年間,原名龍泉寺,后改大曆禪寺,又稱萬佛龍泉寶殿。大家拾級而登,整個萬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幾經興廢,現存為一座明代無梁殿建築,歇山頂,漢白玉石券門上有十分講究的浮雕,門楣上嵌有四方連續蓮花瓣石匾,上書“大曆古迹萬佛龍泉寶殿”透過石窗縫隙,莊嚴的佛像在隱約的光亮中可以瞧見,沉默充滿了寺內的殿堂,寂靜瀰漫了寺外的山嶺。唐代繁華的遺跡,裡面盡有他巧妙的布置,浮雕萬佛堂內三壁嵌滿鐫刻的“萬佛法會圖”漢白玉浮雕。正中雕釋迦佛坐像,兩側雕分乘獅、象的文殊、普賢菩薩,前後還有天王、伎樂等諸神,浮雕雕刻十分精美。
孔水洞及塔
金陵遺址
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房山區燕山辦事處白水寺公園。原名白水興隆寺,寺前有白水山溪淌過,故稱白水興隆寺,白水寺乃其俗稱。白水寺中有3尊石雕巨佛,又俗稱大佛寺。白水寺為房山著名的寺院,明清兩代白水寺冠以“白水異漿”,列入房山八景。白水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明人鄭民悅《重修白水興隆寺記》記載,明景泰年間(1450-1457年)僧智蓮重修之。成化元年(1465年),住持凈廣再修,並樹碑寺中,碑文為僧道深所撰。明嘉靖(1522-1566年)又修,就石佛建3間北殿,後為樵火所焚。萬曆四年游僧常緣途經蠍息崗,目睹山寺焚圮,石佛暴露,於是為之募緣,再建白水寺。這次建寺就山取石,建造無梁石閣,以安俸3尊石佛,並將石佛塗飾金粉,又於閣內繪製壁畫。次建彌勒殿、禪堂、山門,山門題額“興隆”2字。又建鐘樓、庫廚等,在寺后的石崗頂上樹花崗岩石塔一座。萬曆十四年(1586年)竣工。民國以後,白水寺山門、彌勒殿、禪堂、鐘樓及寺前石橋諸建築皆傾圮,僅存石閣、石佛與崗顛的石塔。1993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撥專款、房山區人民政府籌集資金修復了白水寺殘損的石閣頂,並重建白水寺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