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令紀

羅令紀

羅令紀,唐武后垂拱四年,生於黃連鎮,是漢相國大司農羅珠的第二十五世裔孫。

個人簡介


其曾祖父羅萬發,於隋開皇年間(580一600年),由沙縣徙居黃連峒。

經歷


此後,協同巫羅俊率眾闢地墾荒、開山伐木,致力開發黃連,使黃連於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鎮為縣,天寶元年(742年)更黃連縣寧化縣。羅令紀是升鎮為縣的開縣功臣。
隋朝末年,群雄逐鹿,戰亂頻仍,兵連禍結。而地處閩贛邊境的黃連峒,並非兵家相爭之地,成了一方樂土,世外桃源。隋大業間,巫羅俊隨父昭郎自劍津(今南平)遷入黃連峒,成了寧化的開山老祖。
巫羅俊當時年輕力壯,且頗具遠見卓識,為了黃連峒的穩定和發展,他"年少負殊勇,就峒築堡衛眾,寇不敢犯,遠近爭附之。巫羅俊因開山伐木,泛筏於吳,居奇獲贏,因以觀占時變,益鳩眾闢土"。他一方面"泛筏於吳'',以做木材生意溝通與外界的聯繫,積聚財力;一方面"益鳩眾闢土'',招集民眾墾荒拓地,為黃連峒以後建鎮、設縣創造了條件,立下了殊勛,而他的得力助手之一就是羅令紀的曾祖父羅萬發。
羅萬發遷入黃連峒比巫羅俊早幾年,巫羅俊遷來黃連后,漸漸露頭角,顯示出卓越的領導才幹,深得羅萬發的賞識。故羅萬發積極協助巫羅俊開發、治理黃連峒,其子元遠、其孫世忠也都繼承其志,熱心公益,成了當時黃連峒的鄉黨首腦之一。由於黃連峒日漸繁榮,不少流民慕名而來,擇地定居,人丁興旺,生產日益發展。貞觀三年(629年),巫羅俊"自詣行在上狀,言黃連土曠齒繁,宜可授田定稅,朝廷嘉之,因授巫羅俊一職,令歸剪荒以自效"。當時仍無正式建制,直到高宗乾封二年(667年),朝廷根據黃連戶籍人口情況,將黃連峒為黃連鎮,算是有正式建制。
唐朝自"貞觀之治"后,統治階級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宮廷腐敗,朝政開非,致有武后專權篡位,中宗睿宗二度稱帝等宮廷變亂。由於社會充滿矛盾,徭役捐稅苛重,戰亂頻起,民不聊生,不少百姓流離失所,被迫背井離鄉,四處遷徙,尋求偏僻安寧的環境。而黃連自建鎮之後,農耕商貿日趨繁榮,而又僻處深山,遠離兵火戰亂,致有世外桃源之稱,是飽經禍亂憂患者理想的生息之地。尤其是其轄下的石壁,山清水秀,林茂地沃,名聲遠播,成了當時遷徙者擇居的樂土,不少客戶慕名而來,擇地安居。開元初,福州西境、潮州北境有逃役百姓數千戶流寓黃連,由於眾多客戶的遷入,導致主客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激化,搶劫、鬥毆時有發生,局勢一度動蕩不安。羅令紀其時正當青年,即肩負起治理黃連的重任,成了黃連鎮當時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羅令紀自幼聰敏忠厚,飽讀書史,受我國儒家正統思想影響頗深。他心存忠義,腹有良謀,在治理黃連鎮期間,為政清廉,處事公正,作風民主,平易近人,急公好義,廣施德政,關心百姓疾苦,頗多義舉善行,深受轄內民眾的信賴與愛戴。當黃連鎮主客雙方矛盾衝突加劇,形勢出現危機時,他一方面果斷制訂規章制度,嚴明賞罰條款;一方面妥善安置新來客戶,協調主客關係,同時對那些無理取鬧、不服地方制約、煽風點火妄圖挑動爭鬥、製造混亂以期謀求私利的不法之徒,則"繩強彈暴",決不姑息、妥協。在他的不懈努力和主客雙方仁人志士的共同幫助下,鎮內社會日趨穩定,農牧.、商貿及手工業生產日趨繁榮,出現了居民百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
羅令紀多謀善斷而宅心仁厚,能博採眾長,從善如流,使用人才不拘一格,與當年巫羅俊一樣深具遠見,是黃連鎮繼巫羅俊之後的又一位傑出人物。為了黃連鎮的穩定和發展,他聯繫發動各方仁人志士共同出謀獻策,訂規章、出告示,曉示百姓共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繁榮,珍惜這無兵禍戰亂的一方樂土,致使無論世居的土著山民,抑或先來後到的客戶,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從而逐漸化解了矛盾磨擦,主客和平共處,關係融洽。他又十分重視教育和慈善公益事業,興學堂、重教化、修橋樑、辟道路,體恤民情,抑強扶弱,對遭遇天災人禍的困苦人家,及時給以賑濟,並發動殷商富戶扶危濟困,從而深得民心,備受推崇。
自羅萬發協助巫羅俊開發黃連峒起,羅令紀祖孫四代歷經一百餘年的艱辛創業,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黃連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土地不斷開發拓展,人口逐年增多,商賈貿易,農牧生產,文化教育以及織布、陶瓷等手工生產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勢頭,各處村寨星羅棋布,城鎮建築初顯規模,文韜武略人才輩出,黃連鎮特別是石壁地區的木材、陶瓷器皿、土特物產等,通過閩江贛江兩條水道源源外運,遠銷到福州、江西以至長江沿岸各省,黃連鎮尤其是石壁的名聲也逐漸遠播到江南各省。到開元十年後,按當時的置縣規模,黃連鎮已基本具備了置縣條件。在此形勢下,羅令紀逐漸萌發了將黃連鎮升置為縣的雄心,在加強治理,促進發展的同時,耐心地等待時機。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羅令紀奏准黃連鎮升格設置為黃連縣,並即委任羅令紀掌管全縣政務,詔封義士,賜冠帶玉帛以資褒獎,時年羅令紀年37歲。黃連是古汀州八縣中建縣最早的一個縣,它比當年州府汀州建制還早11年(汀州為736年設縣)。
黃連建縣之次年即公元726年,朝廷又委派大員至黃連縣視察,果見地理優越,物產豐饒,社會穩定,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官吏清正廉潔,回京后即如實奏報,玄宗聞奏更喜:當即下旨黃連縣免三年賦稅不必上交國庫,留作縣用。天寶元年(742年),因諱縣名與極苦中藥黃連同名,乃從眾議,取"寧靖歸化''之義,更名為寧化縣。
羅令紀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無疾而終,享壽八十九歲。寧化歷任縣令屢加讚譽,明代一知縣曾高度評價其建縣之功云:"升鎮為縣,民賴以安;度地為域,國可以守。一朝之建策非常,千古之流芳未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羅令紀又被旌為"義士",並建祠祀之。為紀念其建縣之功勛,百姓在當時縣衙左側建了。一座土地廟,供奉著他的塑像,每年春秋清明,百姓都去虔誠祭祀。
羅令紀卒后,當時葬於城西側竹筱窩,后因新建縣衙而遷葬翠華山南麓。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議建儒學於此,旨諭:擇地遷葬。乃改葬溫泉(今湖村鎮店上村)豐畲羅家寨,墳地獅形,丙壬向。公元1989年經重修,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編《寧化縣誌》曾攝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