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秦晉峽谷的結果 展開
- 黃河重要景區
- 秦晉大峽谷
秦晉峽谷
黃河重要景區
秦晉峽谷,黃河,這條流淌了160萬年的母親河,巨龍般的千古不息,從雪峰連綿的莽莽崑崙奔騰而出,把來自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沼的豐沛水源,納入到自己的懷抱,集流匯溪,穿峽越谷,衝出崑崙,九曲迴轉,橫越塞上,到了內蒙古托可旗與山西偏關縣接壤之地,突然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折,原本由西向東奔流的河勢調頭向南,一路呼嘯,勢不可擋。經過千萬年堅韌執著的沖刷,在莽莽黃土原上拉開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峽谷。屬於地理景觀。
這條峽谷,從起點到陝西省韓城市與山西河津之間的禹門口共有720公里長。它將中華腹地的肥原沃野——黃土高原一分為二。由於古時峽谷以西為秦國,以東為晉國,因此,大峽谷被稱為秦晉峽谷。唐代大詩人李白為此而發出了“巨靈咆哮掰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感嘆。
這裡是黃河被稱為黃河的地方,因為黃河絕大多數的泥沙從秦晉黃土高原處而來。在這裡黃河最大的兩條支流渭河和汾河匯入,這裡是黃河支流最密集的地方,在那些支流上正是許多隱秘的黃河故事的發生處。
自古以來,秦晉被這條峽谷阻隔,又因峽谷聯繫,蘊藏著千年的文明。記載了萬載的歷史。一河分晉陝,地理上便有了“河東河西”的說法,歷史上也流傳著“秦晉之好”的傳說。大禹就是在這條峽谷中開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治水工程的。在晉陝之交的大峽谷深處,黃河塑造了險峻奇特的自然景觀、豐富厚重的文史古迹和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
秦晉峽谷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雖然黃河兩岸山高壁陡,交通不便,但歷史上有古渡可通,加上此地河槽穩固、窄狹易渡,冬季結冰堅實可載車騎,所以歷朝當局多在此置關設隘,駐兵把守,作為進攻對方的橋頭堡,或作為防禦的灘頭陣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最早見於史冊記載的是公元前650至前640年之間,狄人從壺口一帶進軍入晉。南北朝時,北魏以黃河為界,分裂為東西兩魏。隋末,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由此奪取西安,開大唐盛世。宋時楊家將在黃河沿岸留下了著名的愛國傳奇故事。元初,蒙古太師水華黎由陝西進軍攻破河防。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於陝北,大軍由此出陝入晉。清代,山東捻軍的在小梁王張宗禹的統帥下,由此西進甘肅。
1936年初,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也是從陝北革命根據地東徵到山西的。抗戰時期,秦晉峽谷成了天然的屏障,也成為陝甘寧邊區通向各抗日根據地的走廊。從1938年3月到1939年底,日軍對我河防發動了大小23次進攻,其中規模較大的有7次,都被我河防部隊擊退,從而確保了陝甘寧邊區抗日中心的安全。在國共兩黨的通力合作下,秦晉峽谷一度阻擋了日本侵略軍過黃河染指陝西的企圖。1948年3月22日,為了迎接全國革命的勝利,毛澤東在吳堡縣的川口黃河渡口東渡黃河,回望陝北,無限深情地說“陝北是個好地方”。
走進這700多公里的秦晉峽谷段漫遊,猶如走進了一個長長的畫廊。萬家寨水利樞紐、娘娘灘和太子灘、天橋急流、磧口古鎮、白雲山道觀、孟門古鎮、吳堡古城、延川黃河蛇曲地質公園乾坤灣……如同鑲嵌在秦晉峽谷黃河兩岸一顆顆亮麗的珍珠。
黃河大峽谷兩岸的條條溝壑和來自高原上的上百條河流,如同一條條黃龍撲向黃河,掀起層層黃浪。正所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被黃土染了的黃河水,被緊緊地夾峙在500米寬的河床上。河水向南奔騰咆哮到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境內時,兩岸岩壁陡然縮成僅有50米寬的“壺口”,喧囂的滔滔黃浪霎時撞向石壁,又急忙收成一束,硬是一齊擠進“壺口”,跌入到60米的深谷“十里龍槽”中。這,就是著名的壺口瀑布。
黃河大合唱
壺口瀑布兩岸群山顛連,黃河河水奔流至此,兩岸皆斷山絕壁,黃河形同利斧,劈開一條上緩下陡的甬道,從群山之中強行突出,直下千尺,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河底堅硬的岩石,在水流常年不斷地沖刷下,形成一道30—50米寬的深槽,狀如長長的壺嘴。上游寬闊平緩的河床,正是黃河的壺肚,高聳的昆崙山則是它的壺把。誰能背倚崑崙傾金壺?唯有黃河!天地之間鑄大美,看我壺口!
壺口瀑布是最能體現黃河力之美的地方,因此成為研究黃河文明、尋找黃河精神的人們所最為矚目的地方。作家張承志在《北方的河》中寫的第一條河就是黃河,寫黃河時寫的是晉陝峽谷一段。在《黃河大合唱》中,黃河被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詞作者詩人光未然就是看到晉陝峽谷的黃河才有靈感的。
沿線景點
1.秦晉峽谷兩岸天然形成的著名山峰峽谷有:上山熊,龍骨山、蟒頭山、人祖山、斧劈峽、龍門、石門、禹門、石帽山、神龜山等。壺口瀑布所在的峽谷地段,兩岸蒼山巍巍夾峙,多青黛色。危石險峻突兀,層巒橫出天漢,雄渾古樸。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在壺口兩岸山崖上,布滿了大小參差的懸石,形狀奇異多變,曾被古人喻為:若人形、若鳥翼、若曾吻,若肝肺,若懸鼎,若編盤、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石有的滾落山麓與灘地,散布在叢林草地之中,或堆積成群,或巨石獨處,構成石景。這一景觀曾被北魏酈道元描述為“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登高遠眺,峽谷綿延彎曲,兩岸蒼山、峽谷如黛、近嶺墨緣。黃河從蒼天之外,穿山破谷而來,奔流在千山萬嶺的秦晉峽谷之中,大河上下,雲霧茫茫,山嶽潛行,若隱若現,山為雲遮,水為天蓋。具有雄、奇、險、幽的峽谷地貌特徵及蒼古疏曠的地方特色。
2.從壺口瀑布到下游的龍門,全長75公里。這裡有著名的黃河“三門”:宜川孟門、鄉寧石門、韓城龍門。沿河有11處險灘,50多道灣。兩岸高山林立,遮天蔽日。沿途有睡女嬌、大禹峰、峰窩崖、梯子崖、猴兒山、熊山、錯開河等30多處自然景觀。除此而外,還有古炮台、李自成點將台、清代長城遺址、明清碼頭、古廟宇等20處文物古迹。併流傳著許多富有神奇色彩的古老傳說。出了龍門后,還有韓城的大禹廟、文廟、司馬遷祠廟,山西的真武廟、迴音塔等名勝。
龍門是秦晉大峽谷的最後通道,山西一岸的龍門山和陝西一岸的梁山相對峙,黃河水在中間奔騰而去,黃河過龍門河道陡然變得開闊起來,讓人豁然開朗。由於龍門兩邊壁立千仞,地勢十分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峽谷的黃河河中曾經有兩座石島,河水在此處分作三股,古時稱為“上三峽”,與下游晉豫間的三門峽相對。不過現在河以中門為主流,靠陝西的西門駱駝巷已被泥沙淤積,靠山西的東門在元代時被堵塞建禹王廟。中門下游有一塊兀立河心的巨石叫“水面石舟”,上面雕刻有“龍門”兩個大字。相傳禹王墓就建在石上,不過由於河床淤積,大石常常浸沒水中,在水落石出時仍然可以看到。
這裡是大禹治水之處,所以在東岸建有禹廟,相傳是漢代創建,唐、元、明、清歷朝都有增修。據說廟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其容貌神采飛揚,可惜這一切都在日軍侵華期間被毀滅殆盡。龍門在陝西一側有《史記》的著者司馬遷的祠堂,那裡是今天的韓城,過去叫夏陽。在夏陽還有“蘇武牧羊”事件中蘇武的寢陵。
每當洪水季節,由於龍門入口陡然變窄水位抬高,龍門出口則驟然開闊水位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傳說中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據說鯉魚要能溯流躍過龍門,就能夠化成龍。現在“鯉魚跳龍門”已經成為漢語中慣用的俗語,據說到這裡就可以讓人事業成功的。
古詩云:“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龍門三激浪,是黃河上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無數詩人的詩情。黃河快到峽谷的盡頭龍門口時,突然遇到一個急彎,狂濤激浪猛然撞在峭壁上,飛出一層層凌空雪浪。掉回頭的水浪,再次撞到對岸的巨石,又在狂怒中衝起一堆堆直射天空的雪浪。猛回頭水浪隨即和矗立在河床中的一座巨大的礁石相遇,再次狂怒地咆哮起來。這就所謂的“龍門三激浪”,唐詩中“咆哮萬里涌龍門”所寫的,就是此處洶湧的波濤。
歷史文化
秦晉峽谷只720公里長,卻是黃河5464公里中水勢最為兇猛的一段,是黃河之魂魄所在。它是華夏民族的搖籃,這裡很早就有遠古先民生息繁衍。是華夏文明發祥——中原古地的核心區域,黃河東岸的河東傳為堯、舜、禹古都所在,黃河西岸有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陵墓,正是因此黃河才被稱為母親河。黃河東岸的河東、黃河西岸的河內、黃河南岸的河南三地在漢代為三輔之地,共同為帝國的心腹之地。這一地區歷來都是建都黃河流域王朝的王輔之地。
在這在條峽谷的自然和文化廊道里,有黃河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到大渡河上游的哈休文化-岷江上游的營盤山文化和沙烏都文化、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的衍生輪廓和脈絡,也有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游牧文化、狩獵文化、農耕文化和原始宗教文化、本教文化、道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漢傳佛教文化以及藏文化、羌文化、迴文化、漢文化的發展歷史軌跡,置身其中,如同走進中華民族先民的生活,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特殊體驗。
中華民族能夠腳踏黃土邁入神聖的世界文明殿堂,與黃河之水給他們的精神滋養不可分割。九曲黃河的山山水水,養育了九曲黃河各族人民難能可貴的秉性和風範,也造就了由九曲黃河各族人民所建樹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