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鍋牛
出自《元和姓纂》的文化資料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戰國時趙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東漢時期,牛邯擔任護羌校尉,牛姓遂成隴西望族。十六國後趙石季龍“以韋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華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時期,隴西大量牛姓因官播遷到山東、山西、河南等地。隋朝吏部尚書牛弘和初唐名將牛進達、宰相牛仙客、牛僧孺、牛存節等牛氏先祖名垂青史!唐宋以來,山西牛氏日漸繁衍壯大,尤其在晉東南地區廣為分佈。
打鍋牛
牛姓為殷商之後,出自子姓。
三國曹魏后將軍牛金因“牛繼馬後”讖語被司馬懿毒殺,家族蒙難逃離。據一些史籍、碑刻記載,唐代許多牛姓家狀都記載為牛金之後,如牛弘家族、牛肅家族,以及上黨一帶牛氏。山西壺關沙窟村近年因盜掘出土許多唐代牛姓家族墓誌,這些墓誌記載其先祖為牛金,官任上黨太守等職。今沙窟村流傳牛丞相因皇帝巡遊壺關被饞抄家打鍋一說,依據本村牛姓以牛金為始祖來看,其打鍋傳說可能與牛金家族罹難有關。
宋代《古今姓氏書辨正》一書載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難到安定,后改姓寮氏。北周末年,工部尚書寮允複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書等職,敕封為奇章公,史稱“大雅君子”。唐貞觀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參與弒殺隋煬帝,被流放到嶺表。貞觀七年唐太宗又下詔把這些弒君罪臣“其子孫並宜禁錮,勿令齒敘”,牛弘家族再次蒙難。唐天寶年間,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時期出現的“牛姓干唐祚”讖語被周子諒參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涼杖殺。唐代後期,牛弘之後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職。因“牛李黨爭”緣故,李德裕一黨又刻意編撰《周秦行記》、《牛羊日曆》等文詆毀牛僧孺,此讖語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讖語為“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當時有好事者解云:“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 干唐祚。”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從歷史真實情況來看,此讖語預示唐末朱泚、朱溫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正應讖語之驗。
除壺關流行的牛丞相打鍋傳說外,河南、山西還另外流傳“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兩個打鍋傳說。“猛牛撲帝王”講某皇帝夜夢一猛牛“肋插雙刀”或“牛生雙尾”撲向自己,因此牛丞相被懷疑謀反,子孫被迫打鍋逃離。此傳說也與“朱”字有關,明顯為“牛姓干唐祚”讖語的民間演繹。清末以牛鳳山為代表的眾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為打鍋牛始祖,順理成章地解釋此“朱”字應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典故和傳說。“九牛撞金殿”與“猛牛撲帝王”傳說異曲同工,講一牛姓家族“一人生九子,九子各生九子”,形成百牛雄踞之勢,因皇帝夜夢九牛撞金殿,故而家族被迫打鍋分離。今山西潞城賈村流傳“八角牛”傳說,“兩角犢子”,“八角牛”也,此可能為“牛姓干唐祚”讖語的另一個民間版本。
綜合考慮,牛丞相打鍋傳說應該始自唐代,但打鍋來源則有可能上溯到三國牛金罹難事件。牛丞相打鍋傳說可能為“牛姓干唐祚”讖語加牛金、牛弘家族罹難故事演繹而成的民間傳說,由於時間、地點、傳說者不同進而演化出多種版本,此為民間傳說流傳的共性特點。
從明初山西遷出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情況來看,宋元時期打鍋牛傳說已經在山西廣為流傳。明清之際,大量打鍋牛姓從山西分遷到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名稱有“打鍋牛”、“破鍋牛”、“鍋茬牛”等多種稱謂。除牛丞相打鍋傳說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種兄弟破鍋傳說。
清代乾隆初年,廣為流傳的18打鍋牛傳抄譜在河南濟源石露頭村始正式出現,乾嘉年間此譜在周邊地區得到初步傳播。道光、同治年間,由於汜水武狀元牛鳳山父子尋宗修譜影響,此譜開始在河南及其周邊廣大地區流傳。因為把打鍋牛與18打鍋牛混為一談緣故,很多打鍋牛家族誤認作18打鍋牛,造成牛氏家族攀附聯宗與家譜傳抄的濫觴現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網路、書籍等影響下,18打鍋牛家譜傳播更為迅速,更多的打鍋牛氏誤認18打鍋牛。此風如不及時糾正,將會誤導後人,牛氏家族的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