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姓
牛姓
牛姓,傳統漢族姓氏。
牛姓,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為第98位。
牛姓人口約22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8%。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約佔全國牛姓人口的51%;其次為安徽、山東、甘肅、湖北四省,約佔全國牛姓人口的27%。河南最多,約佔全國牛姓人口的27%。牛姓客家人較少,主要分佈在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有少數牛姓客家人。
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國君主宋微子後代、宋國司寇牛父。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皇帝商湯的後裔。周武王滅紂后,封商朝貴族微子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牛父,官任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游牧民族西戎長狄人屢次犯宋,牛父曾率軍敗敵於長丘。后在一次作戰中,不幸壯烈殉國。因其為國而死,後世子孫即以其字為氏,稱牛姓。他們尊牛父為牛姓的得姓始祖。
牛(niú)姓源出說法眾多,具體有以下幾種:
起源一
title
祖牛孝參定雅樂,后附帝意,銷設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一志也。”這在《靈台縣誌》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一說為微仲衍)。
商時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便毅然離開王宮。傳說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為“牛”字作為姓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後,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啟(紂王庶兄)於商丘(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公爵宋國。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之記載。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飼養國家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周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起源四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複本姓后,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
起源五
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藏族、土家族、東鄉族、回族、朝鮮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牛姓的40%左右,另外,安徽、山東、山西、河北、隴西等亦多此姓,這些地方的牛姓加起來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65%左右。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13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4%。
據袁義達教授統計,截至2013年春,按照全國各姓氏總人口(包括港澳台)數字多少 為序,牛姓位列第98位,如今已經再一次進入了前100名!
牛姓在春秋時發祥於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戰國後期,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子孫散亡各地。此際,見諸史冊之牛姓人有:秦國大儒牛缺、趙國大將牛翦,以及趙國人牛畜等,說明此際牛姓有入今河北、陝西等地者。兩漢時期牛姓歷史人物有:張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護羌校尉狄道(今甘肅臨洮)人牛邯、外黃令隴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兒女親家牛輔等。牛商后又到扶風任職,牛輔為董卓(董為甘肅臨洮人)親信,從其經歷來看,二人也應為陝甘一帶人,可見此際牛姓在隴西已初具規模。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閥紛爭,夷族入侵,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帶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數不多。雖隴西之牛姓與他族毗鄰,但遠離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興旺,繁衍昌盛起來,並形成牛姓歷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隴西郡。隋唐之際,隴西之牛姓更勝,可謂名人輩出,高官不斷,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孫後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孫、詞人牛嶠,還有牛嶠之侄牛希濟,皆有名於當世,併名垂青史,此際隴西名人尚有在唐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馬亂的無奈困境中,不得不顛沛流離徙奔四方。時陝甘之牛姓有南遷四川,東越黃河進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則播遷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際,山西的牛姓開始昌盛起來。明初,山西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東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內蒙、河南牛姓闖關東到東北,此際牛姓已廣布全國各地,並有渡海赴台,遠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41%,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牛姓約佔全國漢族牛姓人口的55%。
長期以來,眾多仁人志士為牛姓的研究和發展孜孜以求,積澱了豐富的史料。由於時事變遷,條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國(乃至世界)分佈極廣,始終未形成統一的譜系,社會各界對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眾說紛紜。本文力圖對牛氏始祖的有關史料加以考證,以就教於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從而睦敬族宗,共創文明新風。
牛姓,唐《元和姓纂》曰:“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戰國時趙有牛翦、秦有牛缺等名人。東漢時期,牛邯擔任護羌校尉,牛姓遂成隴西望族。十六國後趙石季龍“以韋杜牛辛皇甫胡梁七姓衣冠華胄,不在戌后限。”北朝時期,隴西大量牛姓因官播遷到山西、河南等地。唐宋以來,山西牛氏日漸繁衍壯大,尤其在晉東南地區廣為分佈。
三國曹魏后將軍牛金因“牛繼馬後”讖語被司馬懿毒殺,子孫逃離。宋代《古今姓氏書辨正》記載牛金之子牛元定逃難到安定,改姓寮氏。據一些史籍、碑刻記載,唐代許多牛姓家狀都記載為牛金之後,如牛弘家族、牛肅家族,以及上黨一帶牛氏。山西壺關沙窟村近年因盜掘出土許多唐代牛姓家族墓誌,這些墓誌大都記載其先祖為牛金,官任上黨太守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窟村一張姓村民建房時牛金墓及墓碑據說被發現,墓碑被村民移作他用後下落不明。從山西明初遷出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情況來看,宋元時期打鍋牛傳說已經在山西廣為流傳。今沙窟村流傳牛丞相因皇帝巡遊被饞抄家打鍋一說,依據本村牛姓以牛金為始祖來看,其打鍋傳說可能與牛金家族罹難有關。
北周末年,工部尚書寮允複姓牛氏,其子牛弘曾任隋吏部尚書等職,敕封為奇章公,史稱“大雅君子”。唐貞觀二年,牛弘次子牛方裕因參與弒殺隋煬帝,被流放到嶺表。貞觀七年唐太宗又下詔這些弒君罪臣“其子孫並宜禁錮,勿令齒敘”,牛弘家族再次蒙難。唐天寶年間,宰相牛仙客因武皇時期出現的“牛姓干唐祚”讖語被周子諒參劾,唐玄宗因此大怒把周子涼杖殺。唐代後期,牛弘之後牛僧孺再任宰相一職。因“牛李黨爭”緣故,李德裕一黨又刻意編撰《周秦行記》、《牛羊日曆》等文詆毀牛僧孺,此讖語被再次提及。
“牛姓干唐祚”讖語為“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當時好事者解云:“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祚。”故周子諒彈牛仙客,李德裕謗牛僧孺,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牛”下安“八”,八即角之象也。從歷史真實情況來看,此讖語預示唐末朱泚、朱溫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正應讖語之驗。
除壺關流行的牛丞相打鍋傳說外,河南、山西兩地還流傳“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打鍋傳說。“猛牛撲帝王”描述為“牛肋插雙刀”或“牛生雙尾”,也與“朱”字有關。清末以牛鳳山為代表的眾多牛氏族人因把牛川奉為打鍋牛始祖,順理成章地解釋此“朱”字應代表朱元璋,由此衍生出許多新的典故和傳說。但實際上,“猛牛撲帝王”、“九牛撞金殿”傳說與“牛姓干唐祚”讖語關係更大,牛丞相打鍋傳說可能為“牛姓干唐祚”的民間故事版本,另外再加上牛金、牛弘家族罹難故事變化、演繹而成。由於時間、地點、流說者不同進而演化出多種版本,此為民間傳說流傳的共性特點。今山西潞城賈村流傳“八角牛”傳說,“兩角犢子”,“八角牛”也,此可能為“牛姓干唐祚”讖語的另一個民間版本,與牛丞相打鍋傳說異曲同工。
綜合考慮,牛丞相打鍋傳說應該始自唐代,但打鍋來源則有可能上溯到三國牛金罹難事件。
元代打鍋牛姓已經遍布山西全省,尤其晉東南地區牛姓更為集中,出現了許多名門望族,如定襄牛榮家族、襄陵牛光祖家族、陵川牛潛家族。另有多位牛姓考取進士,如僅陵川一地就有牛潛、牛元偉、牛宗文三名牛姓進士。
明清之際,大量打鍋牛姓從山西分遷到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今北方牛姓基本都為打鍋牛,名稱有“打鍋牛”、“破鍋牛”、“鍋茬牛”等多種稱謂,除牛丞相打鍋傳說外,另有三兄弟、四兄弟、五兄弟、八兄弟、九兄弟、十八兄弟等多種兄弟破鍋傳說。千百年來,“打鍋牛是一家”祖訓一直在打鍋牛家族傳唱,族人見面往往先問一句“打鍋不打鍋?”回答“打鍋”的就是一家人。相識后常常以“本家”、“一家子”、“老本”等親切稱謂,給予熱情招待,成為牛氏家族獨有的風俗習慣。
清代乾隆初年,廣為流傳的18打鍋牛傳抄譜在河南濟源石露頭村始正式出現,乾嘉年間此譜在周邊地區得到初步傳播。道光、同治年間,由於汜水武狀元牛鳳山父子尋宗修譜影響,此譜開始在河南及其周邊廣大地區流傳。因為把打鍋牛與18打鍋牛混為一談緣故,很多打鍋牛家族認作18打鍋牛,造成牛氏家族亂認祖宗與家譜傳抄的濫觴現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網路、書籍等影響下,18打鍋牛家譜傳播更為迅速,更多的打鍋牛氏認到18打鍋牛。此風如不及時糾正,將對牛氏家族造成難以估量的文化劫難,後果不堪設想。
牛姓是中國十大古姓之一(姒 虞 嬴 子 風 金天 偃 高陽 陶唐 牛),牛姓遠祖,可一直追溯於中華人文始祖——黃帝。黃帝生玄囂,玄囂生極,極生帝嚳。帝嚳即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稱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堯、摯(同父異母),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禹則傳位於其子啟。禹為中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其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2世紀末至21世紀初。
堯之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3世紀(據傳其僅當政時間即達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時,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為司徒,管理臣民,封於商,賜姓子氏,其14世孫成湯,率天下諸侯打敗了荒淫無道的夏代最後一個君主桀,從而建立了商朝。商曆31帝、671年,商紂王時滅亡。
據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商紂王無道,周武王(姬發)率眾諸侯“誓於牧野”,一舉推翻了其統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處尋賢,把眾口皆碑且因反對商紂王而出逃在外的紂王庶兄微子請回封於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國開國君主,后亦成為中華牛姓始祖。
應當指出的是,據鄭樵《通志·氏族略》載,以王父(祖父)字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時,宋微子之後當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為氏的還有孔、樂、邊、魚、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為氏的,還有微、仇、求、獲等15姓,他們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
綜上所述,黃帝為中華牛氏的遠祖,微子啟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為牛氏的得姓祖,牛大老為山東臨清陶山牛氏始祖、牛二老為河北清河牛氏始祖、牛四郎(字德剛)為山東章丘牛氏始祖、牛川即為十八打鍋牛(鍋碴牛)的總啟世祖。在以後的歷史變化中,打鍋(鍋碴)牛的後世則以不同的分支啟世,其中一個分支“崗牛”則以崗祖啟世。而同牛姓一樣以微子啟為起始祖的孔、樂、邊、魚、皇甫、微、仇、求、獲等28姓都同牛姓有著一定的血緣關係。在歷史發展中自願由旁姓而改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員,納西族、滿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東鄉、朝鮮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則各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在眾多牛氏當中,以牛父為得姓祖,分別以牛大老、牛二老、牛四郎和牛川為啟世祖的中華牛氏源流一直極為單純。在2800餘年的發展繁衍當中,曾出現過扁擔牛、鞭桿牛、打鍋(鍋碴)牛等眾多分支,但從無被冒姓或混入的記錄,是一脈相傳的商湯後裔。如果從遺傳學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單純的牛氏是許多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作為牛氏子孫,應當以此引以自豪,進而激發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為民族、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註:除文中已有註明者外,本文參閱的其他資料有:
1、王根泉《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團結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論語》
3、《春秋左傳·文公二》
4、《魯迅全集》
5、《中國姓氏大辭典》
6、《中國姓氏大全》
字輩家譜
title
字輩譜用字是非常講究的。一般是先輩人經過精心研究、共同討論,才最後確定,勒石以志。字輩譜一般都有用意,有說起。有些譜簡直就是一首詩,寓意豐富。如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牛氏家譜”(俗稱天官牛)載:從37世起,字輩譜如下:
青芝龍源 林萃田豐
正恆懷宗 慧澤棟英
前兩句述祖蔭,祖上擇福地而物華天寶,樹榜樣而人傑地靈。后兩句是教子孫,要健身潔心,緬懷宗訓,以大智大睿潤澤東方,成為國家的棟樑英才。
菏澤市定陶區孟海鎮牛集村、牛屯村、牛庄村、胡牛村、牛樓村等牛氏族人姓氏字排如下:“錫效興啟爾,輝光月作立,自安恆易正。”
牛姓起源於宋微子之後牛父。與其姓氏一樣,牛姓多勤苦勞作,踏實肯干之人。
牛姓源於北而盛於北。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進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僅有兩名,人言江南才子山東將,其寥寥幾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水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堂號
隴西堂:實際上和牛姓望族郡號通用,隴西是牛姓繁衍發展中心,後世牛姓人不論走到哪裡,只要打出這個堂號,便會相認是同宗,最初都來自“隴西”,相互交談,倍感親切,有事相助,盡心儘力。
太史堂:源自唐朝詩人牛鳳及,撰有《唐書》。牛鳳及是牛弘的曾孫,官至中書門下侍郎,撰《唐書》,一百一十卷。因一生主要功績是修國史,故堂號叫“太史堂”。既是紀念性的專用堂號,自然有歌功頌德之意。
此外,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大雅堂”、“惟明堂”、“燕翼堂”等。
● 四言通用
姓啟牛父;望出隴西
全聯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
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孟海鎮牛屯村牛氏宗祠
廬州卻賊;校尉平羌
上聯典指南朝時期的宋名將牛皋,字伯元,魯山人,出身射士。曾聚眾抗金,后歸宋跟從岳飛,攻克隨州,馳援廬州,擊退金軍。隨岳飛進軍中原,直抵黃河尚岸,屢立戰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議和被秦檜派人毒死。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氣雄於邊陲,光武帝時任護羌校尉,曾與來歙平定隴右。
● 五言通用
瑞日波中上;仙禽霧裡低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牛鳳及《奉和受圖溫洛應制》詩句聯。
● 六言通用
御史休祥預報;天官選舉惟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太子少師牛僧孺,歷官御史中丞。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吏部尚書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鶉觚人。有文集。
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
此聯為河南省濟源市西石露頭村牛氏祠堂門口兩邊八字牆聯,內容明白如話,寄託著祖上對後輩子孫的殷切期望。
● 七言通用
為民自願稱孺子;相國樂於獻丹心
此聯析取自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句意。
應貞女詩文應夢;奇章公邂逅奇緣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牛肅長女牛應貞,少年聰穎,十三歲時,能誦佛經二百餘卷、儒經子史數百卷,曾在夢中誦《左傳》,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與人談論,數夜不停。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鶉觚人,“牛李黨爭”牛派首領,兩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傳他曾夜裡迷路,入薄太后廟,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綠珠等,相互吟詩。天明時辭去,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座荒廟。
潁水一支分派久;涎河兩岸卜居多
此聯為安徽省臨泉縣定廟牛氏宗祠聯。牛氏自元代初年遷來,已成當地大姓,民諺說:“磚集劉,黃嶺侯,趕不過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陽世澤;五百年毫西名門
此聯為河南省偃師縣牛氏家廟堂聯。
● 十言通用
好學博文,史稱大雅君子;清操正氣,人號廉潔自將
牛姓家族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寮弘(后賜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書,人稱“大雅君子”。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寶章閣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揚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潔自將。
樞府轉環,奠唐甌於中葉;銓曹秉鑒,調隋鼎之初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時與李宗閔結黨,權震天下,時稱“牛李”。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牛弘,好學博聞,寡慾清高。隋初為秘書監,清開獻書之路,修五禮,立明堂,拜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史稱“大雅君子”。
牛姓
在所有的家譜中,內容不管如何簡略,但字輩譜一定會有。字輩譜也稱行輩字、排行、派語、派行詩等。它是用來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為子孫起名時定下的輩序用字。這個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間,也有少數姓名,三字中最後一個字為輩序字。這種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漢民族特有的。
字輩譜用字是非常講究的。一般是先輩人經過精心研究、共同討論,才最後確定,勒石以志。字輩譜一般都有用意,有說起。有些譜簡直就是一首詩,寓意豐富。如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牛氏家譜”(俗稱天官牛)載:從37世起,字輩譜如下:
青芝龍源 林萃田豐
正恆懷宗 慧澤棟英
前兩句述祖蔭,祖上擇福地而物華天寶,樹榜樣而人傑地靈。后兩句是教子孫,要健身潔心,緬懷宗訓,以大智大睿潤澤東方,成為國家的棟樑英才。
菏澤市定陶區孟海鎮牛集村、牛屯村、牛庄村、胡牛村、牛樓村等牛氏族人姓氏字排如下:“錫效興啟爾,輝光月作立,自安恆易正。”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東都鎮東牛村的牛氏族人姓氏字排如下:“大洛振文慎,恆成立甲葉”。
四言通用
姓啟牛父;望出隴西:
全聯典指牛氏的源流和郡望
廬州卻賊;校尉平羌:
上聯典指南朝時期的宋名將牛皋,字伯元,魯山人,出身射士。曾聚眾抗金,后歸宋跟從岳飛,攻克隨州,馳援廬州,擊退金軍。隨岳飛進軍中原,直抵黃河尚岸,屢立戰功,官至承宣使。因反宋金議和被秦檜派人毒死。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狄道人牛邯,字儒卿,勇力俱全,以才氣雄於邊陲,光武帝時任護羌校尉,曾與來歙平定隴右。
五言通用
瑞日波中上;仙禽霧裡低:
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牛鳳及《奉和受圖溫洛應制》詩句聯。
六言通用
御史休祥預報;天官選舉惟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太子少師牛僧孺,歷官御史中丞。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吏部尚書牛弘的事典。牛弘,字里仁,鶉觚人。有文集。
子孫賢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
此聯為河南省濟源市西石露頭村牛氏祠堂門口兩邊八字牆聯,內容明白如話,寄託著祖上對後輩子孫的殷切期望。
七言通用
為民自願稱孺子;相國樂於獻丹心:
此聯析取自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句意。
應貞女詩文應夢;奇章公邂逅奇緣: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牛肅長女牛應貞,少年聰穎,十三歲時,能誦佛經二百餘卷、儒經子史數百卷,曾在夢中誦《左傳》,一字不漏。往往熟睡中與人談論,數夜不停。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牛僧儒,字思黯,安定鶉觚人,“牛李黨爭”牛派首領,兩度任宰相,封奇章郡公,相傳他曾夜裡迷路,入薄太后廟,邂逅戚夫人、太真、潘妃、綠珠等,相互吟詩。天明時辭去,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座荒廟。
潁水一支分派久;涎河兩岸卜居多:
此聯為安徽省臨泉縣定廟牛氏宗祠聯。牛氏自元代初年遷來,已成當地大姓,民諺說:“磚集劉,黃嶺侯,趕不過涎河沿的一群牛。”
十八祖平陽世澤;五百年毫西名門:
此聯為河南省偃師縣牛氏家廟堂聯。
十言通用
好學博文,史稱大雅君子;清操正氣,人號廉潔自將:
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寮弘(后賜姓牛),在隋朝任吏部尚書,人稱“大雅君子”。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寶章閣待制牛大年,字隆叟,揚州人。一生精操,所至廉潔自將。
樞府轉環,奠唐甌於中葉;銓曹秉鑒,調隋鼎之初硎: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牛僧儒,官居相位,文宗時與李宗閔結黨,權震天下,時稱“牛李”。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牛弘,好學博聞,寡慾清高。隋初為秘書監,清開獻書之路,修五禮,立明堂,拜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史稱“大雅君子”。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牛姓歷代名人53名,佔總名人數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四十六位;牛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二位;牛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七十六位;牛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8%,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二位。
牛畜:為趙國國君趙籍師傅,戰國時趙國的賢達之土,生卒年月不詳。趙國的國君叫趙籍,思賢若渴,是個年輕有為的君王。有一天,他問相國公仲連:“愛卿,你很好賢,做相國已四年多了,你曾經推薦過賢人嗎?”公仲連回答說:”沒有,臣下一定儘力物色。”當時有個叫番吾君的人,聽說公仲連正為國君物色賢達之士,就向公仲連竭力推薦牛畜等三人,說了他們許多優點。公仲連就接見了牛畜等三人,又加以認真了解考察后,向國君正式舉薦了他們。趙王在召見牛畜時,牛畜用仁義之道教授君王,又用帝王之道約束他。君王欣然而聽,遂以牛畜師傅。
牛邯:狄道人,東漢名將,官護羌校尉,后擢太中大夫。才氣勇力俱全,雄威邊陲,官護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
牛金: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后軍將軍,在軍中很有威望。司馬懿怕“牛隨馬後”,取代了他們的權力和地位,牛金將軍慘遭司馬懿毒酒暗殺。
牛興祖:晉寧襄陵(今山西省襄汾)人,元代官吏。歷中書省掾、刑
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馬指揮使,累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
牛天畀:山西省太穀人,清代將領。乾隆年間武進士,累官至貴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會剿苗民,先後屠戮上萬,后被苗民擊斃。
牛弘:任人唯賢的隋吏部尚書,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鶉觚人。
牛希濟:不忘忠孝的五代詞人,(930年左右在世,生卒年月不祥),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五代詞人牛嶠之侄。
牛嶠:最早寫詠物詞的五代詞人,字松卿,一字延峰(850?—920?年),隴西(今甘肅省隴西縣)人,唐朝宰相牛僧孺之孫。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歷任拾遺、補尚書郎等小官。王建立后蜀,牛嶠在後蜀任判官、給事中等職。牛嶠一生博學多才,受好寫詩填詞,詩學李賀,詞聞於世,著有《歌詩集》三卷。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其詞收入《花間集》一書三十二首,《全唐詩》附詞二十七首。他的詞特點是“繁弦促柱間有勁氣”,字句富麗清新,借物抒情,寓意深刻。有人評價說他的詞“蜜麗香軟”,詞風似溫庭筠。他是我國最早寫詠物詞的詞人之一,對後世詠物詞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代表作有《夢江南·街泥燕》、《菩薩蠻·舞裙香曖金泥鳳》等。
牛僧孺:以方正敢言進身的唐代宰相,字思黯(779—847),牛弘之後代。
牛存節: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五代後梁宰相,字贊正,他本名禮,後梁太祖朱溫改其字,青州博昌(今山東省博興)人。
牛富:安徽霍邱人,南宋抗擊元兵入侵名將,自青少年時代起,就勇而知義,立志報效祖國。有一次在戰鬥轉移時,令城內居民 燒絕街道,抵抗賊軍,牛富在戰鬥中身負重傷,為下落敵人之手,自己就以頭觸柱,赴火而死。牛富的大義凜然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他死後,贈靜江軍節度史,謚“忠烈”。
杭州西湖畔牛皋墓
牛皋:北宋末年奮起抗金的民族英雄,字伯遠(1087—1147),河南省魯山縣人。
牛思瑄:清代欽點傳臚,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
牛鳳山:官授頭等侍衛的清代武狀元,字梧階(1806—1880),河南省鞏義市明月坡(古汜水縣屬地)人。幼年時,家境貧寒,跟著叔叔,苦練武功,技藝高超。據說他用彈弓不僅可以百步穿楊,而且可以盤中取果,又稱鳳凰奪窠。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27歲,在汜水縣穆溝村、竹園村等地借錢赴京趕考,中一甲第一名,即武狀元,官授頭等侍衛,賜進士及弟,又封武功將軍,曾任甘肅涼州中營游擊,加副將銜,後晉封總兵,官得四世一品封贈。咸豐年間(1851—1861年),黃河向南遷徙,沙壓河邊灘地,汜水灘民無地可耕,貧困無食,有的灘民甚至賣妻子交租稅,鳳山這時已告老還鄉,他急家鄉人民所急,查明情況,將真相奏聞朝廷,豁免了當地賦稅,使不少貧民得以生存。事後,沿灘二十五村民自發樹碑,記載此事,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牛仙客:善於理財、清勤不懈的唐代宰相,唐安定鵯觚人,先祖為牛通,通生會,會生意,意生仙客。仙客初為縣小吏,后遷洮州司馬、太僕少卿。他勤奮上進,堅持不懈,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升為河西節度使、朔方軍大總管。仙客任河西節度使時,省用所積巨萬,同僚崔希逸以其事奏聞皇上,帝查明后大悅,將用為尚書,宰相張九齡以為不可,乃封隴西郡公,張九齡下台後,仙客升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知門下事。仙客居相位,獨善其身,不久封幽國公,進拜侍中,兼兵部尚書。天寶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八歲,贈尚書左丞。仙客在為官期間,以善於理財著名、“嗇事省用,倉庫積實”,是對他政績的評價,“為官清正,僅身無它”,又是對他人品的真實寫照。
牛明智(1917—1981),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政治委員的少將,山西省芮城縣人。
牛保才: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1921—1952),山西壺關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任電話班副班長。1952年10月14日,在朝鮮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嶺戰役中,他冒著激烈炮火搶修電話線,左腿被敵人的炮彈片打斷,仍忍受著劇痛爬到斷線的地方,用嘴咬著一根線頭,手拉著另一根線頭,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身體,保證了通訊聯絡,直至壯烈犧牲。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於“中國人民志願軍二級英雄”稱號。
牛書申:曾任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少將,(1913—),陝西省黃陵縣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甘邊區中宜游擊支隊政治指導員、政治委員、獨立營政治委員,陝甘邊區中宜?洛四縣指揮部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員、司令部第六科科員,西北野戰軍司令部第二科科長,陝甘寧省委軍事部第二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七團政治處主任,獨立第五大隊政治委員,關中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關中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警一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黃龍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第四旅政治委員,陝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陝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牛得草:著名豫劇丑角表演藝術家,(1933—1999)河南省開封市人。
牛子厚:(吉林牛家代表人物,著名京劇科班“喜連成”的創始人)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1866年(同治五年)出生於吉林,是著名鉅賈“船廠牛家”的第四代傳人,是在吉林城擁有幾十家商號,並在東北各主要城鎮都布有“買賣”的大東家。他創建了“喜連成科班”,為中國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化東:曾任寧夏軍區副司令員的少將,(1906—),陝西省定邊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被派到西北軍隊從事兵運工作。曾在西北軍任排長、連長,新編第十一旅參謀、軍械官、副團長,1945年參與領導該旅於陝西安邊起義。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三邊軍分區副司令員兼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寧夏軍區參謀長,銀川軍分區司令員,寧夏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晉陞為少將軍銜。
牛憨笨:物理電子學專家,山西省壺關縣人。
牛淑賢:“五歲紅”豫劇名旦表演藝術家,(1946-),女,祖籍河南省柘城縣,出生在河南商丘市。牛淑賢的家是梨園世家,父,母,舅父都從事豫劇工作。她自幼隨父母學藝,五歲登台演出,得“五歲紅”之譽。13歲入邯鄲地區東風豫劇團,師從“豫劇皇后”陳素真等著名演員,專攻閨門花旦。她嗓音明快清晰,演唱委婉細膩,流暢舒展,活潑俏麗。她不僅廣收豫劇各流派之長,而且吸收歌劇、評劇、黃梅戲以及民間小調的唱法和旋律,並將歌唱藝術的發聲方法巧妙地溶合到豫劇演唱之中,探索出一種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在表演上她瀟灑自如,意切情真,向以“渾身是戲”著稱。牛淑賢是國家一級演員,她的主要代表劇目有:《紅娘》、《梵玉宮》、《荀灌娘》、《宇宙鋒》、《拾玉鐲》、《大祭樁》等。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唱片社和許多音像公司都曾為她錄音錄相,灌制唱片、盒式磁帶。1959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還專門為她拍攝了記錄片《多才多藝的小演員》,1990年又專為她拍攝了《五歲紅·牛淑賢》專輯,被首都新聞界譽為“銀幕上的第一朵梅花”。她曾獲河北文藝振興獎;四省十四市豫劇中青年演員廣播大選賽一等獎;全國首屆中青年演員電視大選賽最佳演員獎。1990年,又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1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於她“優秀表演藝術家”光榮稱號。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邯鄲東風劇團一團團長。
牛根生,男,生於1954年,籍貫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董事會主席。
牛滿江:男,漢族,原籍博野縣程委鎮東呈召村。生於1912年,卒於2007年11月9日,享年95歲。青年時期求學保定同仁中學(保定一中前身),后留學美國,畢業未回,加入美國籍。牛滿江博士是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生物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河北大學名譽教授。2007年11月8日凌晨2:40分因病經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牛海標,以筆名牛哥,著稱,男,漢族,生於1984年,國內著名seo達人、歌曲作詞者,代表作有《牛哥》、《tradett》、《海鷗》、《留戀的宿舍》、《希望之歌》等等。
牛永海,字鈺晟,號朴真,1963年4月生,河南省新鄉輝縣市人,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現任新鄉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原文化研究院書畫部主任,中國中部崛起促進會書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新鄉市書法家協會刻字委員會主任,新鄉書畫藝術院名譽院長,新鄉市青聯委員。
牛群,著名相聲演員、表演藝術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師承於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他在82年獲中國曲藝優秀節目觀摩演出創作、表演一等獎之後,又曾在全國全軍的曲藝匯演中九次榮獲創作、表演雙一等獎。他與馮鞏搭檔,奉獻了大量優秀的相聲作品。牛群還曾經涉足官場,走上政治舞台,曾任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副縣長。
● 歷史上牛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由於牛姓氏族勢小力弱,發展很緩慢。起源於河南的牛姓向西北遷移,至漢初,牛姓定居於隴西一帶(今甘肅靈台、寧夏吳忠、陝西富平、涇陽地區)。
進入三國時期,牛姓望族經歷了一場大劫難,魏國大將軍牛金與司馬懿的衝突,導致牛姓滅頂之災。其後牛金後裔逃難時改姓牢,后又改姓寮。司馬氏當權的三國魏後期和兩晉時期,牛姓發展十分艱難。直至南北朝北魏時,牛姓始有大的轉機。北魏侍中寮允,鶉觚(即今甘肅靈台)人,開始恢復牛姓。其子牛弘在隋朝官居吏部尚書,封奇章郡公。從此,牛姓走出歷史的陰影,在中原大地繁衍發展。到唐朝時達到頂峰,甘肅靈台的牛氏後裔牛仙客為唐玄宗的宰相,牛僧孺為唐敬宗的宰相,牛氏在隴西形成望族。牛姓已經向東部和南方擴散。
宋朝時期,牛姓約有5萬多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宋朝時期的第一百六十位之後。河南為牛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5%。牛姓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和江蘇,五省牛姓約佔全國牛姓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安徽、四川等省,逐漸形成以河南為中心的豫、冀、晉、甘牛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牛姓人口激增,大約有近1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2%,上升為明朝第一百三十六位姓氏。山西是牛姓第一大省,約佔牛姓總人口的25%。山西、河南、河北、陝西是牛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牛姓大約佔牛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於山東、江西、安徽等省。全國仍舊持續以河南為中心的晉、豫、冀、陝牛姓人口聚集區。
● 當代牛姓分佈
當代牛姓的人口已達到200餘萬,排在全國第九十八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牛姓人口由近11萬激增到170萬之多,整整16倍,牛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牛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西三省,大約佔牛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安徽、山東、甘肅、湖北,這四省的牛姓又佔27%。河南居住了牛姓總人口的27%為牛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已形成以豫、冀、晉為中心的牛姓人口聚集區。
牛姓在人群中分佈在豫晉陝寧、冀魯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甘肅南部和東部,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9%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3%,居住了大約69%的牛姓人群。在河北東北、山東東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東部、甘肅中段、青海東部、新疆西北、四川大部、重慶中部、雲南東部、黔桂西端、湘贛北部、湖北南段、安徽南部、江蘇中部,牛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8.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牛姓人群。
長期以來,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姓始自微子。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的無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亂、無道的紂王,水是一母所生,兩個親兄弟,微子為兄,紂王為弟。但微子出生時其父還未繼承王位,其母仍處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繼位后,其母便封為正妃,不久又生了紂王。紂王從小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后體格健壯,力大無比,可以把九頭牛拉著向後退,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貴不以長”的宗法,把紂王立為太子。
紂王繼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維護殷王朝的政權。起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長,紂王殘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成為歷史上繼夏桀之後的第二個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規勸他改惡從善,他卻充耳不聞。眼看國家朝不保夕,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卻報國無門。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於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為保存宗嗣,便毅然決定離開王宮。
微子在離開王宮之前,對父師,少師(比干)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這段話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達了微子熱愛國家又不能改變滅亡局面的無奈之情。對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孫相傳和自己姓氏有關,賦於了動人的傳說。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牛氏家譜》中“族譜舊序”載:“殷紂無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姓之所由來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縣牛集《牛氏譜序》載:
“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師縣楊村《牛氏家譜·序言》載:
“惟我牛氏相傳乃司徒契之後也。相舜有功,至湯而有天下。六百年間,賢聖之君六七個,及至於紂,庶兄微子避亂而去。當其去時,仰視天文,見日色過午,因衍午字出頭乃系牛字,遂因以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來也。”
在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類似上述記載的不勝枚舉,這些傳說表明:不少牛氏子孫認為微子走時“舉目過午”,“乃系牛字”,把微子當作了牛姓始祖。
至於上述族譜家譜皆無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里關於牛氏的記載是:
周滅商后,封紂王兄微子於宋,微子有後人牛父(此時為人名),任宋國司寇,宋武公時抵禦狄人侵犯為國而死,其子孫以牛為姓傳古時三王時代有部落牛嶠氏,此部後人亦以牛為姓。
據《隋書》及《路史》記載,隋代牛弘,其父寮允為北魏郎中,賜姓為牛,允雖雲自乃三國魏時后將軍南陽牛金之後,自言複本姓耳,然實已不可考。
少數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時期,雲南麗江納西族有牛氏,清滿族亦有牛姓,其他各族也有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