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勞弦上聲

漢語短語

何勞弦上聲是漢語短語,是指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樂呢。出自《晉書》:”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詳細信息


何勞弦上聲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①,任真自得,為②鄉鄰之所貴。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③焉。每一醉,則大適④融然⑤。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⑥。性不解音,而畜⑦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譯文


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里鄰居所看重。他的親朋好友,有時帶著酒菜前往陶潛住處,他也從不推辭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覺很舒適。從沒有開心生氣的樣子。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時不喝酒,也不停止寫詩詠嘆。讓人誤解的是,以為陶潛不懂音樂,卻備有一張琴,琴沒有弦,每逢朋友在一起,就撫琴對著琴說:“只要領會琴中的樂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樂呢?”

字詞解釋


①羈:示用皮革製成的網來把馬絡住,本義:馬籠頭。在文中的意思是“約束”。不羈就是不受約束。
②為:做。
③辭:推辭。
④適:滿意。
⑤融然:和悅的樣子。
⑥輟:停止。
⑦畜:同“蓄”。
⑧祖:祖父
⑨弦徽:琴弦與琴徽

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晉書》。《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人物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土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